回族穆斯林对圣纪的举行,与古尔邦和尔德·菲图尔不同,后两个节日的会礼必须在规定日期举行,但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既可在三月十二日,先知诞生和逝世日,或三月内的任何一天,也可以提前甚至可以推迟至年末,总之安排在不同的日子,便利于不同的行业,如农村的穆斯林举行圣纪,多安排于金秋季节。其次“圣纪”的规模比两次会礼更加隆重和热烈,本地男妇老少都可以参加,同时还邀请外坊外地穆斯林光临,济济一堂,世俗交际超过了宗教气氛。
圣纪活动是教坊穆斯林每年一次大规模的庆典,主要内容是诵经赞圣。礼拜殿内布置庄严肃穆,赞圣者环跪四周,先诵念《古兰经》,接着集体高念赞圣诗文,激情满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有“小赞”,有大赞,反覆合赞,音调激昂,尤其童声赞,旋律清脆悦耳。回族穆斯林虽不提倡音乐舞蹈,但以诗的形式和韵调诵经,赞美先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举行圣纪活动中,穆斯林齐集清真寺聆听掌教阿訇的圣纪演说。掌教阿訇讲“卧尔兹”,感赞先知穆罕默德把穆斯林引上安拉的正道,宣传先知的嘉言懿行,规劝穆斯林学习先知无限忠于安拉正道的精神,遵守先知的典则。这种圣纪日的宣教宏道,往往要比聚礼和会礼的宣教演说更隆重,持续时间也较长,不仅本教坊的掌教阿訇宣讲,应邀前来参加圣纪的外教坊的掌教阿訇或穆斯林学者也可以宣讲,往往成为一场盛大的演讲会。在这种演讲会中,不再举行聚礼时的“虎图白”演讲仪式。
圣纪不同于会礼的是,教坊清真寺还要宰牲备席,诵经纪念先知,举行会餐或盛大的宴会,统称圣纪“尔曼里”。这种纪念活动的方式各地并不一致,各具特色。西北、西南的穆斯林往往举行聚餐。事先由教坊穆斯林捐献“乜贴”,清真寺买牛羊请厨师制作菜肴,全教坊穆斯林共餐一次。有些地方菜肴由清真寺统一操办制作,主食米饭、油香、馓子之类,则由教坊穆斯林承担,并自备餐桌餐具通常称为“支桌子”或“摆桌子”,每户穆斯林承担在清真寺摆设一张至数张席桌,供应席桌上的主食。生活困难的穆斯林可以不承担“支桌子”的义务,家境殷实的穆斯林为表示慷慨好施,争相多支桌子。有时,有的教坊要举行盛大宴会,邀请外教坊穆斯林,甚至外县外省区的穆斯林前来赴宴聚会,规模巨大者有达数千逾万的人参加。类此较大规模的圣纪宴会,当代仍很流行。1981年,云南沙甸穆斯林举行圣纪,向全国穆斯林发出邀请,会期三日,与会达四万人以上,有来自北京、青海、宁夏、甘肃、陕西以及云南各地的穆斯林代表,宰牛百头以上,数辆卡车日夜运输供应品,沙甸附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也成群结队赶着牛羊,敲锣打鼓前往祝贺,显示民族大团结。这次圣纪规模之大,在中国西南地区伊斯兰教历史上真可谓盛况空前。昆明市五大清真寺同日举行圣纪聚餐,穆斯林赴宴者,途为之塞。
圣纪较简单的方式是“包份子”,清真寺宰一只或数只牛羊,按教坊穆斯林户数,分成若干份,每户分送一份。北京地区穆斯林举行圣纪纪念,由来已久的风俗是喝肉粥。某些回族穆斯林殷实之家,也常以庆贺圣纪的名义,诵经赞主赞圣,大宴宾客,以表示自己对先知的热爱和对伊斯兰教的虔诚。
法蒂玛节
法蒂玛是先知和元配夫人海蒂彻的亲生女儿,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妻子。端庄贞静,什叶派穆斯林对她十分崇敬。希吉莱历六月十五日,法蒂玛与世长辞,埋葬在麦地那先知陵区内。
回族穆斯林妇女敬重法蒂玛的德行,亲昵地称呼她“圣姑太”,所以,她的忌日俗称“圣姑太节”。有的地区的穆斯林妇女为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她,每年在她的忌日,醵资纪念,活动内容是诵经,赞圣讲述法蒂玛的美德,视之为自己的楷模,为她施舍财物,还往往举行聚餐。
阿舒拉日
阿舒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是“十”。即希吉莱历元月十日,相传伊斯兰教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虽发生在不同历史年代,却都集中在这一天,安拉在这一天用泥土造化了人类始祖阿丹,又从阿丹肋骨上造化了他的配偶好娃,同时创造了天园和火狱。阿丹、好娃失去乐园后谪降人间,天各一方,度过了暗无天日的三百年,终于在这一天重聚;先知努海在这一天建造了方舟,慈航普渡,一小部分人和生物在滔天洪水中得以生存,延续后世;先知尔撒在这一天出生,还在婴儿时期就显示奇迹,他和大人对话如流;安拉在这一天从异教徒冲天大火中拯救出先知依布拉欣(依布拉欣砸坏了无数座偶像,异教徒对他恨之入骨,所以要用大火将他烧死);安拉还在这一天使先知郁努斯脱离葬身鱼腹的灾难……因此,广大穆斯林对这一天极为重视,视为吉庆的日子、尊贵的日子。什叶派穆斯林则视之为悲痛的日子。据说公元680年这一天,法蒂玛的次子侯赛因被敌人杀害,每年这一天,什叶派信徒身穿黑色丧服,痛哭流涕,举行盛大悼念游行,有的人甚至伤残身体表示哀痛。
回族穆斯林对阿舒拉节庆祝的规模是小型的,诵经、赞圣之外,聚餐喝豆粥,是南北穆斯林的传统风俗,云南穆斯林俗称“稀饭节”。据说,先知努海的方舟在洪水中漂流了六个月之后,发现洪水逐渐消退,出现陆地,于是先知努海吩咐将方舟中仅有的绿豆煮粥,人畜饱餐,感赞安拉的相救。穆斯林在阿舒拉日喝绿豆粥,就是根据这个传说。阿舒拉以及纪念法蒂玛这两个节日始于何时,如何形成,是否来源于什叶派,至今还不太清楚,但这节日的意义和节日活动的方式与什叶派都无共同之处。
此外,回族穆斯林除以各种活动迎接伊斯兰教统一的世界性的宗教节日,不同地区还有自己传统的特定节日,区别于宗教的传统节日。它本身局限于民族内部,具有一定区域性,纪念对本地区曾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瞻仰先贤墓
传说先知穆罕默德生前曾经派遣四位使者于唐时远涉重洋来华传教,也是阿拉伯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先驱,所以回族穆斯林中有“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之说。一贤即赛义德·艾布·宛葛斯(一译斡歌士),在广州建造了中国伊斯兰教第一座清真寺——光塔怀圣寺。殁后葬于广州北郊流花桥畔回族公墓。陵墓仿阿拉伯拱北形式建造,以石块砌成石室,上覆圆穹,坟在石室中间,四壁回音,俗称“响坟”,又称“先贤墓”。希吉莱历11月27日,相传是赛义德·艾布·宛葛斯逝世日,广州穆斯林称为“大人忌”。至今广州穆斯林是日都要去瞻仰古墓,为先贤祈祷,表示缅怀。这个活动相沿已久,“粤中穆斯林皆于此日为先贤及四十门徒作祷告一日,上坟、赞圣、讲经、宴会,如仪举行,其举行之地点多在光塔街光塔寺,或广州北门外的香坟寺(俗称回回坟,即响坟也)。”“以慰先知先觉而励后之未来可畏者。”泉州市每年开斋节,回回齐集到灵山后,人人应先往三贤、四贤坟(汉族同胞称圣墓),行香朝拜,个个席地而座,严肃安静听着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各自到其先辈或亲属的墓前游坟(扫墓)。游坟仪式是,先在坟前焚点安息香,接着在墓上的阿、汉文字描红(新坟例外),最后恭请阿訇至坟头“念经”,为亡人祈祷。
云南穆斯林谒赛典赤王陵,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杰出的回族政治家,他担任“平章政事”期间,领导云南行省建设,尤其大力团结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南疆,取得卓越成就,使云南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赶上内地水平。他的子孙定居云南,成为土着回族穆斯林的先民。元朝中央政府充分肯定了赛典赤·瞻思丁的施政方针及措施,追封他为“咸阳王”。在昆明北郊松花坝山麓建造“咸阳王陵”,东南郊通京大道旁建立“享堂”,以便官民四时祭祀。七百年来,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直受到云南各族人民的无限景仰,祭祀不绝,昆明回族穆斯林每年定期组织扫墓——俗称上咸阳王坟,列为隆重的节日,沿袭至今,个人或外地穆斯林平日前往瞻仰者,也不乏其人。“咸阳王陵”和“享堂”今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西安市各清真寺大都有阿訇、乡老缅怀先贤胡登洲太师的游坟纪念活动,1988年北广济街清真寺特邀请了外坊人士和省伊协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瞻仰凭吊。在坟前,大家聆听了阿訇恭诵《古兰经》,在开经、圆经、作“都阿”之后,马明宝阿訇讲“卧尔兹”,介绍这位回族经堂教育奠基者的生平业绩,同时,他希望大家要知教门、遵教门、干教门,遵照穆圣“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一教导,抓紧下一代的学习,学习伊斯兰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发扬胡太师巴巴开创的教育事业。
清初,经学大师舍起灵,字蕴善,经名哈桑·伊本·阿布杜·瓦哈布系胡登洲的五传弟子,曾在淮阴、襄阳等地设帐授徒,倡导遵经改俗,译着《醒迷录》,并编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末清初我国寺院经堂教育的不少重要资料,舍氏坟墓在襄阳灵武山,墓上有砖石建筑的“拱北”,是八角形,上有穹顶,镌刻“清真宗师”四字,另有阿拉伯文碑额:“此谢赫即哈桑之子瓦哈布。”城乡穆斯林亡人无不环绕此“拱北”埋葬,逐步形成回族公共墓地。
据说:“自蕴善殁后,当地回民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乘节日沐浴盛装,来到墓地诵经祈祷,人们总是先围绕"拱北"跪坐诵经和接"都阿",然后才分散开来,到自家的坟前诵经祈祷,这已成了传统习惯。”
回族穆斯林学者刘智,毕生进行伊斯兰学术研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晚年隐居南京清凉山,殁后葬于今城南郊雨花山麓道旁,坟墓倚山傍水,坐南朝北,四周竹林松柏,郁郁葱葱,肃穆壮观,整个坟园占地数十平方米。
墓地门楣正面横书“吾道枢纽”,背面横书“典型在望”,墓呈长方形,墓志铭上书“先贤介廉刘公之墓”,墓后映壁正中上书“台斯米”,下书“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之墓”。两旁对联右为“通学先觉”,左为“学贯天人”。
现有碑刻五方,1957年与1982年人民政府两次拨款重修,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智着述甚丰,对中国伊斯兰教学术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至今南京市穆斯林每逢节日常去游坟,外地穆斯林去凭吊他的坟墓者亦不乏其人。
亡人节
清王朝的血腥统治,西北西南地区的回族人民曾遭到大规模屠杀,惨死者数百万,因此,后人将殉难日作为“亡人节”,或称“舍希德(伊斯兰殉难者)节”,以宗教形式悼念殉道者,祈祷安拉赐他们以“舍希德”荣誉,永享天堂幸福。
“亡人节”各地皆有,日期不一,但纪念仪式基本是通过诵念《古兰经》、游坟、施舍等内容进行的。
大理,曾是云南回民起义的中心,杜文秀建立了十八年反清政权。1872年,清军进逼大理城下,日夜猛攻。杜文秀为拯救军民献身,城陷,清军纵屠城内外回民,浩劫之后,大理回民将每年腊月十一日定为“亡人节”。是日,除在清真寺里诵经外,还群赴城外悼念杜文秀和殉难先烈的“万人墓”,寄托哀思。
农历四月十三日,是昆明地区“亡人节”。1856年,云南官府公开下令“灭回”,宣布“格杀勿论”,横直剿灭八百里,戒严三日,首先向昆明城内外千余户回民开刀,斩尽杀绝,从而激起全省回民的武装反抗,这便是“丙辰之变”。每年这一天,回族穆斯林齐集南城清真寺,隆重纪念。
丙辰之变,殉难者的遗骸原分葬市郊各处,1934年集中迁葬于西门外麻园,重建“清咸丰丙辰年昆明五方被难同教亲友墓”。是日举行隆重的游坟,各清真寺的阿訇、海里法,各界穆斯林齐集,手捧《古兰经》齐声诵念,为先灵祈祷,山岗上,经声琅琅,不绝于耳。百余年来,这种悼念活动很少中断,殉难先灵一直留在穆斯林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