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2030年前,建设广佛珠城际线和珠斗城际线。加密城市对外线路和引导城市组团发展,属于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建设阶段。
第四阶段:2050年前,建设城市轨道3号线和珠深城际轨道交通线,进一步强化珠海市与珠三角东岸地区间交通联系,加强珠海市西部地区与中心区间的联系,属于轨道交通的优化和完善阶段。
4.11惠州
4.11.1惠州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惠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正式启动后,仍在规划筹备中。
4.11.2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惠州市城市概况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3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3.6km,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87.50万。
据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1730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4亿元,增长17.8%;外贸出口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2亿元,增长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5元,增长10.7%。
2.惠州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南部新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省区域空间的资源结构性变化,使得惠州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猛的条件下,惠州市域经济发展重点正向南调整,这也使得南部新城成为惠城区及惠阳区(包括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向连接陈江仲恺地区惠东的重要节点。在惠州城市总体规划平面图中,南部新城正好处在惠州的中心位置。
根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惠州主要由4大城市次区域组成,即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仲恺和北部山区4个主要组成部分。新规划的南部新城,属于惠城次区域的一部分。南部新城的发展,将承担起疏导老城区城市功能的作用,包括居住、城市商务和公共服务等。南部新城规划是市政府历年来首次对惠城区和惠阳区的中间地带进行详细规划。惠城区和惠阳区两大主城区存在很多优势互补的方面,两个主城区的发展呈现出“向心力”。南部新城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整个惠州城市资源的整合和升级。
此外,南部新城将成为惠州城市发展南北走廊的重要衔接点,是惠州城市“南进北拓”的重要跳板。
3.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根据《惠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草案)》,6条线路被列入规划内容,总长247.5km,其中地上线路215km,地下线路32.5km。共设站83座,换乘站6座。其中区域城际线3条、市域组团快线3条。据介绍,有关部门将综合分析客流规模形成的难易程度、交通走廊适应性、城市空间结构吻合程度及惠州市财力等因素,2020年前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030年前建成轨道交通2、3号线,其他线路在2050年前建成。
4.11.3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1.惠州轨道交通1号线
联系惠州市主要居住区、就业区、商业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市域组团快线,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
据了解,1号线联系惠州火车站、江北、惠城老城区、三栋、数码园、淡水湖、惠阳、惠州南火车站等片区,是联系惠州市主要居住区、就业区、商业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惠州火车站至惠州南站,全长46.4km,设站27座,其中换乘站4座;其中北三环至南岸路、深汕高速公路至惠州南火车站段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2.惠州轨道交通2号线
2号线位于东西向东莞-惠城-惠东县城-汕头发展轴,沿途经过沥林、陈江、南部新城、东部远景规划建设区(马安、水口)等片区,是惠州联系东莞的区域城际快线。线路由荔枝城站至惠莞分界,全长44.9km,设站15座,其中换乘站2座,采用地上线敷设方式。
3.惠州轨道交通3号线
3号线联系大亚湾开发区、惠阳淡水、秋长等片区,并向深圳方向延伸,是惠州联系深圳的区域城际快线。线路由大东亚商业城站至惠深分界,全长20.4km,设站10座,其中换乘站1座;惠阳中心城区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4.惠州轨道交通4号线
4号线联系惠州火车站、小金口、博罗、龙华、福田等片区,并向广州方向延伸,是惠州联系广州的区域城际干线。线路由惠州火车站至惠广分界,全长59.8km,设站8座,其中换乘站1座;采用地上线敷设方式。
5.惠州轨道交通5号线
5号线连接惠城与惠东,沿线主要经过河南岸、金山湖、淡水湖地区,是惠州联系惠东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新汽车南站至惠东站,全长40.1km,设站12座,其中换乘站3座;惠城中心区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在5号线新安站以北至惠州机场规划预留5A支线通道位置,新安站预留5A支线(机场线)接轨条件。
6.惠州轨道交通6号线
6号线连接惠阳与惠东,位于深圳(香港)-大亚湾-稔平半岛-汕尾发展轴上,沿线经沙田、白花等片区,是惠阳联系惠东的市域组团快线。线路由惠州南站至惠东站,全长35.9里,设站11座,其中换乘站2座;惠州南站附近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其余为地上线方式。
7.惠州轨道交通7号线
7号线始于水口荔枝城站,止于1号线数码工业园站;线路全长23.7km,沿途共设车站11个,平均站间距离2.33km。
4.11.4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2008年6月,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惠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草案)》。该规划将惠州与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东莞之间轨道交通的连接考虑在内,分近期、中期、远景3个规划年限执行,规划区域为除龙门县以外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和博罗县,规划区域面积达9089平方千米,共规划6条线路,总长247.5km。
4.12常州
4.12.1常州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0年7月14日至7月16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常州市主持召开了《常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评估会上,专家组认为,常州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必要的。该规划的项目选择和总体规模基本适当,建议应对线网方案、规划线路换乘节点、线网客流、车辆制式和运营方案做了深化研究,为《可研报告》项目研究奠定稳定基础。
4.12.2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常州市城市概况
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常州还是季子故里,近代工业发祥地,现代装备制造城,银领摇篮,科教名城。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千米。
截止到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60.8万人,比2009年底增加0.3%。常住人口达133.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8%,节育率达88.1%,独生子女率为80.9%;全市当年出生人口27950人,死亡人口30510人,自然增长率为-0.7‰。
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保增长这个首要任务,攻坚、克难、攀登,在保增长中“创新、发展、提高”,全年经济发展先抑后扬,逐月回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增长13.1%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增长32.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2637元,增长12.9%,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2.常州城市总体规划
常州的整体规划是一城四翼的格局,主城区是老市区,城北三井、龙虎塘为北翼;城南湖塘为南翼;城东戚墅堰为东翼,城西新闸为西翼。
常州大体情况是这样:北为相城区,南为吴中区,东为工业园区,西为新区、虎丘区。其城市格局呈现出“四翼”的特征。
3.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根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常州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分基本网和预留发展线两个层次。基本线网由4条线组成,全长约129km,建成后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2km/平方千米。远景预留延伸线使线网总规模达到200km以上。
据建设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的建设将分近、远期两步实施。近期(2020年前)建设目标:建成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十”字形主骨架),使公交出行比例上升到30%左右,初步缓解主城区乘车难的矛盾;支持城市“拓展南北、提升中心”近期发展策略,促进城区中心“控制、疏散、重构”。远期建设目标:轨道交通4条线全部建成,形成网络规模效应;使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5%~40%左右,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地位,有效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支持城市实现远期规划目标。
4.12.3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具体规划线路如下。
1.常州轨道交通1号线
南北向直径线,由新港组团次中心区至滆湖休闲度假区,串联沪宁铁路车站、高速铁路新常州站、体育中心、文化宫、武进花园街、大学城等,长39km,是轨道交通网中的骨干线路。
2.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
东西向直径线,由城西组团次中心区至横山桥片区,串联西部新建大型住宅区、延陵路南北大街商业中心、文化宫、城东组团中心区等,长25km。
3.常州轨道交通3号线
L形线路,由高速铁路常州站至常州高等职教基地,串联城市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飞龙和五星居住区、淹城遗址公园等,长25km。
4.常州轨道交通4号线
L形线路,由新龙组团次中心区至戚墅堰站,长38km;南段沿城市既有东西向交通轴,连接规划的中心组团和城西组团南部大型居住区、城东工业区,北段连接新港、新龙、高新组团。
4.12.4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常州在2006年已经通过省建设厅初审及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将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上报至国家开发委,预计2011年获批。
4.13鞍山
4.13.1鞍山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2010年5月15日从全市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上获悉,多个与交通有关的大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大鞍山”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当日从会上得知,灵山至牛庄、总投资130亿元的鞍海城际铁路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预可研报告;一期工程将修至海城甘泉,总长34km,其中市区11km将建设地下轨道交通,其余23km将建设轻轨。中长铁路杨柳河至甘泉段为高架铁路,实现两侧全面贯通。与此同时,鞍山2号环线也即将进入预可研阶段,2号环线设计总长79km,比原38km长的环市铁路多出41km。鞍海城际铁路和2号环线建成后,将实现鞍山和海城全面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全面连接、生活区和工业园区全面连接,鞍山城区面积将由154平方千米扩大至800平方千米,扩大4倍多。
4.13.2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鞍山市城市概况
鞍山市,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下辖铁东、铁西、立山3个城区,以及郊区千山区。受辽宁省委托,代理管辖海城市(县级)、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总人口347万,其中市区人口146万。市区624.294平方千米(铁东区21.451平方千米,铁西区28.784平方千米,立山区15.9平方千米,千山区558.159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135.67平方千米,海城市2732.083平方千米,台安县1393.9916平方千米,岫岩满族自治县4502.057平方千米。
长(春)大(连)铁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海(城)沟(帮子)铁路、海(城)岫(岩)铁路联接东西。大庆至大连的输油管道经过境内。公路成网,遍布乡镇,交通十分方便。
2010年,鞍山GDP达到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6亿元,增长25%,比“十五”末期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5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310元,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