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7554500000024

第24章 宗教·神话(2)

雷公即雷祖,是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说是轩辕黄帝升仙以后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

据说,雷祖居于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离雷城2300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81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36面,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36名,都是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商朝的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为雷祖,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24名。其中有律令大神邓忠元帅,银牙耀目辛环天君,飞捷报应张节使者,左伐魔使苟章元帅,右伐魔使毕环元帅等天将。在《封神演义》中,他们都是闻仲的部下,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丧命。

因为雷是最有威慑力的自然现象,所以,对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014城隍是什么样的神灵

在封建时代,一般的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庙宇就是城隍庙了,那么,城隍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呢?

在周代,已经有城隍的名称,“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字的本意为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一词的古意就是护城之河,南北朝时代,城隍正式被认为是一个“神”。

相传,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代的人们相信,护城河是由沟渠之神——水庸神主宰的。后来,城市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城市的守护神应当一心一意保卫城市,不能像水庸神那样身兼二职。又由于护城河有保卫城市的作用,于是,本指护城河的城隍就接替了水庸神的位置。

起初,城隍的名声并不显赫,只是保障城市安全的神。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心目中城隍保佑人的职能也日益扩大。据说,他不但捍卫城市,还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凡民间有纠纷,就去拜城隍,于神像前立重誓,斩鸡头。

古时的人们还认为,城隍有着人的形象乃至性格。很多历史人物就被奉为城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如汉朝名臣霍光、明代清官周新、清末将领陈化成等,均被奉为城隍。

城隍既然无所不能,历代朝廷当然赐其各种封号。唐代的清泰年间,政府封城隍神为王爵;在宋代,城隍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顺承宋代的旧典,也对祭祀城隍非常重视,元大都的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太祖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对城隍的信仰,还能从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隍庙中看出。宋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据说,最早见于史册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市,修建于三国时代,距今约有1700年。

015土地神的地位为何由高变低

土地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道教神,在《西游记》中,他的出场率非常高,时常被孙大圣吓得要死。其实,在中国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灵。

“土地”是村社的守护神,又称为“乡神”。“土地”是由“社神”变化而来的。在上古殷周之时,社神地位极高,古人尊天而亲地,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相传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是共工氏之子;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到汉朝以后,人们就已经把“社神”叫做“土地”了。东晋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完善,土地神也演变为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即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琐的土地老儿了。

东晋以后,句龙等神已经慢慢被人淡忘,民间就有将当地名人死后祀为土地神的习俗。这样,土地神就有了人格及姓氏。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是唐代文人韩愈,杭州太学又奉岳飞为土地。另外,随着各地方言的不同,称谓也有所变化,如在华北地区称为土地爷,在华南地区称为土地公,而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则称其为大伯公。

土地神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低微,在道书《无上黄箓大斋立威仪》中,道教列土地神位于神仙序次的最后。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要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016八仙是指哪些人

我们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那么,“八仙”是指哪些人呢?

八仙都是道教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从汉朝就有流传。《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称西蜀道士张素卿绘制八仙图,画的是李已、容成等八人。元人杂剧中的八仙,各不相同。有的“八仙”没有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或元壶子等。现在流传的八仙,定型于明代。

其实,“八仙”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说。“上八仙”有王禅、王傲、孙膑、毛遂、南极子等。“下八仙”有柳下惠等。我们常说的“过海”八仙,属于中八仙。

中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八位。

“八仙”各自的特点是: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蓝采和放荡不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化莫测;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坚贞不嫁,行动如飞,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人们对“八仙”的塑造反映出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017十殿阎王传说的由来

阎王,即阎罗王,或称阎魔王。阎王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相传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恶者降入地狱。

在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有的佛经里还说,阎罗王因前世恶业,每日夜三时,王宫变为铁城,狱卒把他放置在热铁上,从嘴里灌入铜汁,使其全身滚烫。他心里想:“我过去做了那么多恶事,才受此苦。愿我从今能舍己身,信如来法,剃发出家。”刚想到这里,所居宫殿,立刻变得像天宫一样。

最早阎王只有一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后人把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这大概也是受了民间神怪小说的影响。

018古代人有狐仙崇拜吗

中国人对狐狸的崇拜由来已久,夏朝就有了狐仙的传说。屈原的长诗《天问》、子书《吕氏春秋》都载有大禹遇狐仙的故事。大禹治水时,遇到一只九尾狐狸,在这只狐狸的提示下,大禹娶了女娇为妻并得到了儿子启。启,便是夏朝的第一代君主。可见,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视狐狸为吉祥动物而加以崇拜了。

唐朝时期流行一句谚语:“无狐魅,不成村。”可见,当时是狐仙崇拜的大盛期。狐仙的故事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被视为鬼狐史的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可以说是集狐狸精传说之大成。这种历史现象表明狐狸在中国民间的灵物崇拜心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019嫦娥奔月传说的由来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故事就数嫦娥奔月了。嫦娥是人们心目中美丽而又能带给人间吉祥的圣洁女神。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此后在《淮南子》、《搜神记》等典籍中都有过大同小异的记载。

传说在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土地烤焦了,庄稼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去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与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取下弓,拿出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留下了最后一个。

后来,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然而,嫦娥过不惯清苦的生活,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嫦娥自此成仙,奔入月中,成了月中之精。

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到月宫后,虽过着寂寞的日子,但永远地保住了她的青春美丽,所以,有些地方的妇女视嫦娥为保护青春美丽的神祗,她们常在中秋节月亮最圆之时设案供奉瓜果拜嫦娥,以求自己青春不失。

古人想象月中有女神,是缘于古代的图腾信仰。古代社会有以月为图腾者,认为先人出自月亮,因而崇拜月亮。

020盘古是中国最原初的神吗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最原初的神。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叫做帝江(又称混沌)的东西,他的样子就好像一个没有洞的口袋,倏和忽是他的好友。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

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七窍被凿开死了。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就叫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感到浑身燥热不堪,于是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扬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

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踩在地上,用双手托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向下增厚一尺。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最后,等天不能再高,地不能再厚时,盘古也累死了。他临死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成了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化育了万物,丰富了乾坤。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涵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志士仁人所效仿。

021伏羲为何成了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他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相传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地理之象,不论近远,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又编定书契,取代结绳记事的蒙昧状态,使得文明发生重大转变,并且开始制定嫁娶的礼仪,以教化人类情感,规范伦理道德。他还作为渔民的祖先,教他们结网,故称宓羲氏。

相传伏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建都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0年,位列三皇之首。

022女娲是人类创世神吗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时间久了,热爱生命的她感觉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于是就产生了创造人间生灵的想法。

据说,女娲在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在黄河边洗手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来了灵感,应该造一些管理这些动物的人类,于是她就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黄泥,放些水进去揉合,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头部,她又觉得依照自己的身体捏造的有些不好,就把小泥人的下半身捏成了两条腿的形状,希望小泥人能够直立行走。说也奇怪,刚把这小泥人放在地上,泥人就活了起来。

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蘸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繁衍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为了让新生的人类活得更快乐,女娲又用竹子制作了笙、簧等乐器。看着在音乐中跳舞歌唱的人们,女娲自己觉得也很快乐。

又有女娲补天之传说:相传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忽然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天地支柱——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致使天水下落,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

她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痕迹:天还是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而地上的一切江河都向东汇流。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代名词。女娲也成了人类的创世神,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即有:“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尤为苗人所崇拜,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部分文献将其位列三皇之一。

023祝融为何被尊为“火神”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为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亦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