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人员要按照本地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要求剪裁这些数据,其工作步骤如下:
a.在页面上寻找并抽取数据;
b.“净化”数据;
c.为被抽取的数据加上时间戳和来源;
d.组织并存储数据。
社会信息对企业有多种用途,例如最高层的决策支持、技术走向分析、新产品定位、寻找客户、寻找合作伙伴等。社会信息经常要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工程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在很多企业还要支持办公自动化。这种复杂的多数据源集成只有数据仓库才能完成。数据仓库是比数据库更庞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它面向决策主题,由多种数据源集成,既拥有当前的综合数据又拥有历史的综合数据。数据仓库是以读为主的系统。第6章将进一步讨论有关数据仓库的问题。
2.5.2信息主管
实施信息化工程一开始,企业就要考虑管理机构改革,设置信息主管(CIO)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工程的深入发展,信息主管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地位会越来越高。
(1)对信息主管的要求
与对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一样,对信息主管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不同的是,信息主管不是管人或管物,而是管理企业运行不可缺少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主管的工作是为别人提供信息服务。在少数情况下,信息主管担当决策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信息主管应该有如下要求:
a.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了解本企业和本行业情况;
b.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有编写程序的能力;
c.对新事物敏感,喜欢研究和分析问题;
d.工作细致,责任心强,愿意为别人服务;
e.办事谨慎,严守机密。
(2)信息主管的职责
信息主管的职责为:
a.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
b.对所收集的信息整理、分类,并向有关部门发布,非常规信息经批准后才能发布;
c.对市场进行分析,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分析结果;
d.保守企业机密,维护系统安全;
e.监督企业内部计算机的使用情况;
f.设置信息系统的使用权限;
g.负责数据编码和修改编码规范;
h.管理企业内部的布告牌系统(BBS);
i.定期更新企业的主页(homepage)。
2.5.3信息发布
(1)对外信息发布
在当今社会,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发布信息十分普遍,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因特网上注册一个主页(homepage)是最方便、最便宜的信息发布方法。为了增强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在影响比较大的信息服务公司注册主页;
b.主页应经常更新;
c.主页的设计要有特色,能够吸引人;
d.不能做虚假宣传和报道。
(2)内部信息发布
在企业内部发布信息也是信息主管的日常工作。发布可以采用主动方式或者被动方式。主动方式是指信息主管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性质主动将其发送给需要的部门或者个人;被动方式是指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个人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时,向信息主管索取信息。
信息主管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主要有:
a.与办公自动化结合,例如电话会议、广播等;
b.通过电子邮件定向发送;
c.公告和内部信息的主页。
2.6规范和编码
2.6.1流程规范化
流程规范化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已经通过ISO9000论证的企业,只需要从有关文件中把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抽取出来,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审定。具体工作内容见第2.3.2节。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设计业务流程图的人员都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定作图和书写业务说明。
2.6.2数据规范化
数据规范化工作包含物料统一名称、建立编码规范、数据编码3项工作。
(1)统一名称
很多企业由于长期在部门分割的状态下运行,同一种物料在不同部门可能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不利于信息集成。数据规范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统一物料名称所遇到的来自习惯势力的阻力。可以做这样的规定:所有物料的名称以产品设计时的命名为准,在文件上一定要书写正规的物料名称。个别部门为了方便可以使用别名。经过一个过渡期,基本上能够实现物料的名称统一。在这项工作中可能还会暴露另一个问题:有一些物料出现重名,例如垫圈,不可能对每种规格起一个不同的名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物料编码来解决。
(2)建立编码规范
编码规范是对数据编码时应该遵守的规则,是企业信息化工程最重要的基础文件之一。从基本原理上看,对数据编码的要求很简单。核心内容是要求物体和代码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物体必须有一个惟一的代码,并且一个代码也只能表示一种物体。最简单的办法是把所有的实体都按照自然数的顺序编码,但是这种编码方法不利于实际使用,一般不采用。
编码规范是为了便于代码的推行和使用而做出的若干人为规定。制定编码规范一般应该考虑下列问题:
a.代码的位数。如果所有代码的位数相同,则称为定长代码,否则称为不定长代码。代码的位数不能太少,太少可能不够用;位数也不能太多,太多会加重工作负担。一般取8位~20位,视数据量的大小而定。
b.代码的标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或者英文字母表示代码。
c.代码的含义。可以对代码的含义作出规定,称为表意码;也可以不规定代码的含义,称为普通码或者顺序码。经常使用的编码方法是:一部分为表意码,另一部分为顺序码,这种码称为混合码。
d.对代码含义的说明。使用的表意码一定要在编码规范中简明扼要地解释其含义,代码的含义主要是方便使用,可以包含实体的自然属性和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特征。但是,不能包含在生产中容易改变的特征,例如加工方式、装配位置等。
在一些已经推行或准备推行成组技术(GT)的企业,考虑编码规范时会遇到新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GT的零件代码不能作为BOM中的物代码。两者的出发点不同,遵循的原则不同,结果有很大差别。GT的零件代码为贯彻GT服务,它特别强调零件或产品的代码与产品以及产品制造过程的关系;而BOM的物代码恰恰不希望把零件和具体的产品以及产品的制造过程联系在一起,它关注的是零件的通用性和组织生产的灵活性。BOM对物代码的制定原则只有一条:物和码一一对应。只要零件的物理特征没有变化,不管它用在什么产品上,也不管它是生产出来的还是外购的,它都只能有一个惟一的代码。
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如果企业既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又推行GT,那么在零件编码的问题上一定要认真研究,寻找两全的解决办法。例如,把GT编码的一部分作为BOM的物代码,其余部分再按照GT的要求进一步编码,还要注意不要给使用者造成误解。
(3)数据编码
如果编码规范编得比较好,那么具体编码工作就容易了。因为企业总在发展变化中,所以数据编码工作不能一劳永逸。最好成立数据小组,或者由信息主管全权负责数据编码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基础比较差,数据编码的起步工作量会很大,应该组织专人突击这项工作。
2.6.3管理规范和计算机操作手册
(1)管理规范
任何企业都会要求各部门编写管理规范或者工作条例等。当企业信息化工程深入到部门管理时,首先是部门的确认或者改组,然后按照新部门的业务流程制定管理规范。与传统方法制定管理规范不同的是,实施信息化工程后的管理规范必须与计算机软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与软件流程配套的业务管理条例,核心问题仍然是定岗、定人、定操作、定职责。管理规范要有可操作性,并且与计算机操作手册配套。
(2)计算机操作手册
计算机操作手册是指导各部门操作人员工作的技术文件,是在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中,根据计算机软件建立企业原型时逐步编写出来的。操作手册是现场操作人员培训的教材,也是现场操作人员今后工作必须执行的规范。操作手册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提供详细说明。一般内容包含:系统启动、每一屏上各字段的解释、对需要输入数据的说明、报表产生和打印的方式、数据维护的要点、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系统关闭等。
2.7数据的输入
2.7.1手工输入
不管信息化工程深入到什么程度,手工输入数据总是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地方,手工输入数据的特点有所不同。
(1)现场数据手工输入
现场数据的手工输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操作人员观测仪表,从仪表记录数据,然后输入计算机,这时从仪表读数和向计算机录入数据可能产生误差;另一种是仪表提供书面报告,操作员根据书面报告向计算机录入数据,这种情况出现的误差较小。
(2)管理数据的录入
管理数据以手工录入为主,很难实现自动录入。各管理部门在企业运作中,根据软件操作手册和软件提供的界面把数据录入系统。
(3)工程信息的录入
工程信息在产品设计或者其他设计活动中产生,由工程技术人员随时送入系统。这类数据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系统开始接受它们时还不能成为共享信息,必须经过确认和编码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2.7.2自动输入和半自动输入
如果现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那么一些数据就可以自动输入系统。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数据的录入错误。大部分情况下,设备的运行数据只送到它的控制系统或者工控机为止。继续向上层送到管理系统是企业级信息化工程要完成的工作。可以把PLC、DCS、工控机等与用于管理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设计专用的通信软件,实现数据自动传递。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不必这样做。通过中间层对现场数据进行选择,把有用的数据送到管理层,是较好的信息集成方法,这是一种半自动的数据传递方法。
另一个需要半自动传递数据的是工程数据和管理数据的集成,其核心是产品零件数据和BOM表的传递。当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或者修改设计被确认和编码后,有关的数据要传递到管理数据库中,作为今后安排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全自动化数据传递也是困难而不必要的。比较好的方案是通过PDM软件,由设计人员把数据传递到MRPⅡ或ERP的数据库。从实际需要考虑,PDM和MRPⅡ或ERP之间的数据传递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把BOM等数据从CAD传递到管理数据库,而且还应该支持设计人员从CAD访问管理数据库,以便于他们直接了解零件的加工信息,提高设计零件的通用性的实用性。
2.7.3下载
社会信息的输入方式与上面介绍的方式不同。一部分通过调查报告收集的数据用手工方式录入系统。企业实现信息化工程后,大部分数据将通过从网络下载的方式进入企业。有关操作方法已在第2.5节介绍。在下载社会信息时,安全性是一个重大问题,将在第3章进一步介绍。
2.8小结
本章介绍了企业信息的定义、采集和输入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把企业信息分为现场信息、管理信息、工程信息和社会信息4类。每一类信息的定义方法和特点不同,被录入系统的方法也不同,总体上有手工、自动和半自动录入3种方式。自动和半自动录入方式是值得关注的数据录入方式,这两种方式往往与数据的传输和信息集成关联在一起。本章仅介绍了与系统数据输入有关的数据传输概念,具体实现将在第3章讨论。
数据规范化和数据编码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涉及的理论不多,但是开展这项工作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企业应该设立信息主管来统筹安排与信息化有关的工作和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