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穆斯林皆兄弟”的平等观念和尊重人的生命的人道主义原则出发确定了“以牙还牙、以眼偿眼”的同态复仇原则
《古兰经》明确地把“一切穆斯林皆兄弟”作为最广泛的平等原则昭示天下,认为,真主造化了人类以及天地间的一切,生命来自真主,“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人的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任何人都无权轻视、毁灭生命,更无权利毁灭他人生命。因此,毁灭他人生命是背主犯罪的行为,必须严惩。《古兰经》指出:“我在《讨拉特》中对他们制定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耳偿耳,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从而规定,杀人必须以命抵命,才符合平等正义的行为要求。《古兰经》中所确定的“以命偿命,以眼偿眼”的同态复仇原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进步,是对人的尊严或人格在法律上的承认和肯定,反映了《古兰经》法律体系中所内蕴的一种人本和人道观念。在《古兰经》看来,严重的人身伤害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是对人格的侮辱,因此侵犯他人的尊严,侮辱他人人格之人,自己无资格享有人的尊严,也应该丧失其人格,这个原则体现了《古兰经》在维护人的尊严或人格及与此相关的权利方面所表现出的平等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古兰经》规定的部门法中所体现的哲学精神和理念
1.经济法、商法是建立在公平、正义精神基础之上的
在经济活动领域,《古兰经》从法律上规定了经济主体的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构成了伊斯兰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古兰经》指出:“我以财富和子孙资助你们,我使你们更加富庶。”“凭自己财产与生命而奋斗的人,真主使他们超过安坐家中的人一级……真主加赐奋斗的人一种重大报酬”,“他们(指富人)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你应当把亲戚、贫民、旅客所应得的周济分给他们,你不要挥霍”,“你们为吃利而放的债,欲在他人的财产中增加的,在真主那里,不会增加”,“你看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急于作恶犯罪,超过法度,吞食贿赂,他们的行为真恶劣!”这些内容说明,努力生产、自食其力、廉洁奉公、劳动致富、按遗嘱继承财产、缴纳天课、济困救危、公平交易、诚实守信、公平合理分配、享用有度等才是符合经济法规定的合法行为;而“生产违禁物品”、“借诈术侵蚀他人财产”、“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侵蚀公物”、“贿赂官吏”、“吃重复加倍利息”、“奢侈浪费生产和生活资料”、“吝啬窖藏财产”、“分配不公”等都属于违背经济法的不法经济行为。《古兰经》规定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社会经济事务能够有序运作,在规定人们的经济财产权时特别重视这些财产的占有和使用必须有利于社会大众幸福,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再强调个人与社会的交融关系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人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系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保证,鼓励人们从事生产性的劳动,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以有利社会稳定为基础,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经济活动遵循诚实守信原则,这就促进了伊斯兰社会的健康谐调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所以,“伊斯兰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模式必须体现伊斯兰精神并符合伊斯兰教公正、正义、平等伦理原则”。伊斯兰教公平、正义的伦理道德精神就是其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伊斯兰经济法的基础。
在商业活动领域,《古兰经》所规定的商法涉及贸易、契约、利息、信贷、债务、信托、抵押、担保、租赁、雇佣等方面。《古兰经》规定:“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提倡正当的商业活动,允许通过合法经商获取利润,在经商过程中,要求人们要买卖公平、等价交换,“当用充足的斗和公平的秤”、“你们当使用充足的斗和秤,不要克扣别人应得的货物”。“你们应当秉公地谨守衡度,你们不要使所称之物分量不足。”禁止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欺行霸市,禁止放债取利及放高利贷,鼓励恪守商业道德,信守契约合同,“与你订约的人们,其实是与真主订约;背约者自受背约之害,实践与真主所订约者,真主将赏赐他重大的报酬”。反对违约,背信弃义。从《古兰经》所规定的商法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教鼓励公平地进行商品交易活动,要求通过合法的途径勤劳致富,制定了商业活动中有利于规范社会市场秩序和谐健康运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现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的伊斯兰精神,使广大穆斯林的商贸活动得到了系统的规范,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商业经济发展的社会作用,提高了广大穆斯林的经商素质。这些法律原则和规范因其所蕴涵的公平、正义精神,不仅成为人类商业文明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要弘扬和倡导的时代内容。
2.婚姻家庭律例中所体现的平等、公正、正义原则
英国学者彼得·霍布德认为:“在伊斯兰教中,公正地对待的问题是有根有据的——从历史上看,同其他国家颇为落后的宗教和习惯比起来,至少伊斯兰教中更明显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伊斯兰教宣讲并且实行男女双方在财产和社会地位方面完全平等。”在这里,霍布德指出了伊斯兰教在有关男女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公正原则,实际上,在《古兰经》所规定的婚姻家庭律例中处处都体现着平等、公正、正义的原则和精神,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古兰经》提倡正当的婚姻生活,要求适龄穆斯林应组建家庭,反对禁欲、独身、压制正当生理欲望和社会需求的行为。《古兰经》把结婚视为真主“安排”的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劝导穆斯林:“众人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他从一个人创造你们,他把那人的配偶创造成与他同类的,并且从他俩创造许多男人和女人。”“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他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悦,互相怜恤。”“真主以你们的同类做你们的妻子,并为你们从妻子创造儿孙。”“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这些教谕都把结婚看成是合法的正当行为,看成是穆斯林生育子嗣、繁衍人类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反对禁欲、绝欲及终身不婚的独身主义。穆罕默德进一步强调说:“……我也讨老婆。谁若放弃我的教行,他便不是我的人。”表现出《古兰经》在制定伊斯兰婚姻法时,是以遵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性要求的正义原则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正是由于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正义原则,使之“在伊斯兰教国家,结婚几乎被普遍认为是一件积极的义务。
忽视这件义务,就会招致严峻的责备”。
在男女的婚姻家庭权利和义务方面,《古兰经》规定了男女穆斯林在婚姻家庭中的自主、平等权利,反对歧视、压迫妇女。《古兰经》首先赋予男女穆斯林婚姻自择的平等权利,指出:“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子。”“当她们与人依礼而相互同意的时候,你们不要阻止她们嫁给她们的丈夫。”(2:232)穆罕默德还特别强调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未获姑娘同意,不能婚娶她,未获寡妇同意,也不能婚娶她。”“不论寡妇或处女,没其许可,别人不得做主缔结婚约。”
这些规定都把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作为立法的根本,反对强迫包办买卖婚姻,特别强调了妇女与男人在缔结婚姻上的平等权利。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古兰经》规定:男女要互敬互爱,特别强调,“男人是维护妇女的”,要求男人:“你们当善待她们。如果你们厌恶她们,那么,你们应当忍受她们],因为,或许你们厌恶一件事,而真主在那件事中安置下许多福利。”规定了丈夫有保护、供养、关心、体贴和尊重妻子的义务,禁止丈夫随意伤害妻子的恶行,赋予妻子经济财产权、遗产继承权、接受教育权、离婚自主权,保护和保障妇女的合法权利,维护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与男人平等、公正的地位和权利。在家庭关系上,《古兰经》确立了处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的基本准则。《古兰经》指出:“你们不要因为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生活资料,杀害他们确是大罪。”要求做父母的应平等对待子女,做子女的应孝顺父母、供养父母,这些律例有效地维护了家庭关系的和睦。
《古兰经》还对涉及婚姻家庭问题中破坏婚姻家庭生活、违背人性发展、败坏社会道德的种种行为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从法律上进行禁止和严惩。《古兰经》提倡一夫一妻制,限制一夫多妻制,要求一夫多妻应以“平等、爱悦、公平对待”为基础,只有在维护妇女权利的条件下才允许;禁止血统近亲通婚,严禁“娶母亲、儿女、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继女、儿媳及两姐妹”。禁止强迫卖淫:“如果你们的奴婢,要保守贞操,你们就不要为了今世生活的浮利而强迫她们卖淫。”严禁重婚、禁止私通,“你们不要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规定了“淫妇和奸妇,你们应当各打一百鞭”的刑罚严惩。这些对于维护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防范人们婚姻外的性关系和性行为起到了警戒作用。
从上述《古兰经》对伊斯兰法在婚姻家庭律例方面的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旨在赋予男女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前伊斯兰社会歧视、压迫妇女的社会不合理现象,改变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现状,通过维护夫妻婚姻家庭生活的和睦达到保持民族繁衍生息、壮大社会力量,以实现维系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目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阿拉伯人民的普遍要求,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在今天,这些内容所蕴涵的平等、公正、正义精神仍然是现代社会值得珍视的宝贵思想资料,正如艾哈迈德·爱敏所指出的:“伊斯兰教立法工作是一种崭新的、改革的工作。对于蒙昧时代的制度改动很多,伊斯兰律例限制多妻的数目,增加妇女的自由,变更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婚姻与离异的制度,建立和蒙昧时代相反的继承法。”而伊斯兰法之所以能实现根本革新、具有现代法的意义,就在于伊斯兰法确立了与蒙昧时期的愚昧、野蛮、强暴的行为根本对立的平等、公正、正义精神。
3.刑法中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
《古兰经》为伊斯兰法所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当、罪当其刑原则,都包含着公平、正义的基因。《古兰经》指出:“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每一个人,我(真主)都因他的罪过而加以惩罚”,“谁作恶,谁受恶报”,“谁犯过或犯罪,然后以那种罪过诬蔑无辜者,谁确已负诽谤和明显的罪恶的责任。”这些内容中蕴涵着《古兰经》所提出的“重罪处重刑”、“轻罪处轻刑”、“罚当其罪”的“罪刑相当”原则,而反对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罚不当罪,反映了刑法正义,充分体现了《古兰经》刑事立法的正义价值,确立了刑事领域法律规定的至高无上性,突显了伊斯兰法保护自由的特质,这一原则包含着报应和罪罚相当两个方面的正义内涵,犯罪就要被惩罚,惩罚意寓着报应,这是正义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表现形式。罪罚相当代表了刑法的公平,标志着其惩罚的合理性,报应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因而罪罚相当蕴涵着深刻的正义性。
在《古兰经》中,刑法具体规范也充分体现了刑法原则的公平、正义精神。首先,刑法废除了法外制裁,消除了在法律层面上最不能显示正义的司法制度。其二,刑法严格控制死刑。《古兰经》规定:“信道的人们啊!今以杀人者抵罪为你们的定制,公民抵偿公民,奴隶抵偿奴隶,妇女抵偿妇女。”具体刑法规范所体现的对死刑的态度,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性。保留死刑,以命偿命,既能表现刑事立法通过对罪犯的报复来满足社会正义的精神,又能体现刑法对社会其他公众生命、财产的尊重和保护,表现出对社会更高利益的维护,是正义原则的充分体现。同时,从人人都享有真主赋予之生存权出发,对刑法规范又加以严格限制,体现了《古兰经》立法诱导社会公众尊重生命权的正义导向。《古兰经》倡导珍爱生命,认为,人人都需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亦需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即非到必要时,绝不随便剥夺一个哪怕是罪犯的生命权,所以,刑事立法极其慎重,严格了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条件等规定,当杀人偿命时,“如果尸亲有所宽赦,那么,一方应依例提出要求,一方应依礼给予赔偿,这是你们的主所降示的减轻和慈恩。事后,过分的人,将受痛苦的刑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刑法规范的报应与伦理相统一的正义性。其三,法定刑配置的正义性。一是配置的法定刑的刑罚种类与犯罪的具体性质相对应,如对危害生命的杀人罪设置死刑,对贪财图利的经济犯罪,设置财产刑;二是法定刑轻重基本相对应,即轻罪配置轻刑,中等危害程度的犯罪设定了中等严重程度的法定刑,重罪设定了重的法定刑,如,鞭刑、砍手刑、割耳挖眼刑等,极重罪设定了极重的刑罚,如,死刑。另外还根据情节的不同,规定不同档次的法定刑,都充分体现其罪罚设置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