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食方面,伊斯兰法禁止人们使用金杯银盏,用餐时不必过分追求排场,造成财源浪费。《圣训经》中多处提到穆圣吃饭时,“席地而食”,饮料中落人东西“用嘴噙出去”而不倒掉,以免浪费。穆圣的饮食非常节俭,吃大麦面饼、生菜等,和普通老百姓毫无区别。在衣着方面,伊斯兰教禁止男子穿华贵的服饰,尤其是纯丝的绸布非常忌讳,但用丝绸镶边或者丝棉交织的衣帽是可以的。丝绸服饰对于女子是不禁止的。据《圣训经》记载,穆圣平时穿的衣服莫过于棉布大衣、羊毛外衣、毡衣,并记载穆圣平时最喜爱的是带色的棉布衣,他亡故时身上还穿着一件粗布裤子和一件带补丁的毡衣。此外,伊斯兰教还禁止男子头戴金箍、手上戴金戒指,或用红花涂身染衣,认为这些行为都是过分追求奢靡的现象,是教法所不允许的。无论男子或女子披着头发或穿下摆很长的衣服在伊斯兰教看来也是向别人故意炫耀和浪费的表现,是应当予以反对的。但伊斯兰教同时又鼓励人们对自己的仪容应当做必要的修整,例如适当的染须染发都是允许的,可一旦通过锉牙、刺花、续假发、整容等手段将真主赋予人的自然面貌人为地加以改变的话则是违反伊斯兰教规定的。穆斯林崇尚自然美,认为过分的修饰和矫揉造作是对真主意愿的亵渎。在摆设用具方面,也体现出伊斯兰教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思想。如《圣训经》中提到穆圣反对人们使用银质印章,反对使用铜质和虎皮鞍子,也反对将房屋和卧室装扮得富丽堂皇。在日常生活中,伊斯兰主张凡遇到婚丧嫁娶等情况时一律从简,反对大肆铺张。
伊斯兰教所主张的这种节俭的思想同它追求两世吉庆的精神相一致,认为穆斯林只有通过自己诚实勤奋的劳动才能够换来真正的幸福生活,同样在来世才能够得以进入乐园。伊斯兰教把勤俭节约看作是穆斯林的传统美德,更是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
伊斯兰法从伦理的角度把消费行为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理的消费行为首先要保证是在教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如人们以自死物、猪肉、血液、毒品、酒等为教法明令禁止的东西为食物或饮料,或者进行公款吃喝、赌博、色情享受等消费活动都是非法的。其次,合理的消费行为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如靠偷盗抢劫、坑蒙拐骗、挪用公款的方法从别人和集体那里非法获得财富用来购买豪宅美眷,供个人挥霍享受,也是为伊斯兰教所反对的。此外,合理的消费行为还指在自己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那一部分。伊斯兰教奉劝那些拥有一定财富而不去消费的人应当适当享受,以“显出真主恩赐和优待的痕迹”,但对于那些只图目前享受,而不从长远考虑,或者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而做超前消费的人十分痛恨,认为一切用度都应当从长计议,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最后,合理的消费行为也包括那些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部分,如将钱用于过分裸露肌体的服装、色情淫秽活动上等这类有伤社会风化的消费行为是要被伊斯兰教律严厉斥责的。相反,把财产用于赈济贫困、捐助公益事业,参加教育、接受文明熏陶、赡养老人、自费朝觐等行为则会受到一致的称赞和支持。
(二)社会福利观
伊斯兰教反对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最终所要追求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可以缓和由贫富差距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可以增强穆斯林内部凝聚力,促使他们精诚团结、协调一致地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培养人的同情、互助、平等、和谐的社会道德心理方面有着突出作用,这一心理成为全世界穆斯林从古至今心向团结、攻而不破的精神支柱。
伊斯兰教关于共同富裕价值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在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中,“世界的一切财富是属于全能的真主”始终是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如何分配财产成为经济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社会福利正是使财产分配趋于合理化的途径之一。伊斯兰教认为人世间的山川河流、衣食财富均是由真主一人创造的,人类是真主委托掌管这一切财富的代理人,因此人人都有享受安拉所赐财富的权利。一旦财富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的时候,必然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必须导致财富分配不公的状况。社会福利正是社会要求富人拿出一部分财产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急需者和贫困者进行捐助、赈济而不求回报的分配方式。社会福利将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有序、合理的状态下进行,因而社会福利观在伊斯兰经济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像有的穆斯林学者指出的:“传统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产生新的需要并满足最大需要。体现在《古兰经》和‘逊奈’中的福利精神与此相反。因此,在穆斯林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目的应该是福利[意为大家共同分享和利用地球资源。译者注],而不是需要的满足。”一针见血地阐明了社会福利所具有调节财富分配的社会功能。
伊斯兰教推行的共同富裕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实行天课制度和鼓励仗义疏财、施舍穷人上。依据伊斯兰教规定,既然自然界的一切财富都属真主所有,人类只作为其代理人,只有把一部分财产归还给真主,人类才能够合法地加以占有和使用。完纳天课是伊斯兰教强制性的济贫税,《古兰经》中说:“行善者,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且确信后世。”人人都具有缴纳天课的义务,天课不仅是伊斯兰教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穆斯林必须覆行的五项功课之一,其具体做法是每位穆斯林把每年的收入进行结算,保留基本生活费用外,从其余部分中按一定比例抽出一定份额接济穷人和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完纳天课既包含有行善济贫的宗教慈善性质,同时又具有捐纳课税、平衡财富的现实主义色彩,既要求人们在今生今世乐于行善好施,积极履行宗教义务、以便在来世能够过上美好生活,也要求每个人积极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尽自己的份力。由于天课相当于济贫税,越富有的人缴纳的数额越高,因此这一制度是在法律强制执行下的一种缩短贫富差距、使财富分配趋于合理化的措施。穆斯林在缴纳天课的同时,既把它看作是必须遵循的真主法度,又把它当做是自己在这世修功行善,洗涤心灵的精神追求,是关心他人幸福,体恤贫困病弱者生活的伦理道德修为。
伊斯兰教还鼓励穆斯林广为施舍,自愿拿出自己部分财富无偿捐赠给急需者。从精神领域看,仗义疏财、施舍穷人也属于宗教伦理道德范畴。施济穷人的思想已成为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世界宗教共有的宗教主张和社会主张,这也是三大宗教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宗教对社会积极有利的一面。施舍可以有明施和暗施,《古兰经》中说:“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两种方式都是深受伊斯兰教赞许的,但更称赞的是后眷,其中不求物质回报、但求作为的伦理思想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施舍财物的受益者《古兰经》也作了规定:“赈款只归于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贫困者。”从施舍的对象可以看出,主要是针对济贫、救急、支持宗教事业和福利事业而作为的,含有深刻的伦理道德内涵。伊斯兰教把那些只知道竞比富庶而却吝于施舍和救济的行为视为不义,这样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轻视和唾弃。缴纳天课和施舍都是一种美德,是挪富济贫的精神表现,通过富人在经济上对贫困者进行帮助来推行仁爱善施的社会公德,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与人之间财富分配悬殊的状况。
在伊斯兰教中,完纳天课和施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天课和施舍的财产都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不同之处在于天课已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和履行的义务,带有法律强制性,而施舍更强调的是穆斯林的自觉性,带有自觉自愿的灵活选择特征。自觉拿出一部分财产施舍穷人是从宗教形态引发出来的道德准则,今世行善是为了两世得以回报,这种“两世”善恶观正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天国审判”观、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来世”报应观相通之处。
《古兰经》云:“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今生行善者,今生来世都会得到好的报酬,因此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仗义疏财、舍济贫民,多行善事,实际上鼓励穆斯林在精神上有所信仰的同时,能够将自己融人于现实生活中,积极人世。从这一点而言,伊斯兰教的施舍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社会福利思想尽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毕竟只是伊斯兰社会经济思想中的一部分,还不能完全根除社会弊端,而且就伊斯兰教的社会福利本身而言,也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许多教职人员和社会上层权势利用职务和权力之便将教民们缴纳的天课和捐赠的财物私吞侵占,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使这部分财物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功能。“甚至有的教派把‘施济贫穷转化为向教长、教主的奉献’。”但是社会福利思想对穆斯林心灵上的道德消费引导和宗教感化功能却是无法否认的。
伊斯兰教经济发展观建立在“两世兼顾”的宗教思想基础之上,它一方面将人类社会现存的经济关系加以神化,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的意志和安排,为伊斯兰教经济伦理道德观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尽管如此,伦理道德只有在世俗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运用。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能体现出它的作用。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商业观念逐渐增强,而人情观念显得越来越淡薄。伊斯兰教经济发展观则从积极的角度督促人们去恶从善,抵制过分追求物欲,鼓励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宽容、尊重、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呼唤人间真情,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人情味,并维持应有的社会公德,这些道德要求也正是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维护社会秩序所急需的,它成为现代经济伦理秩序和社会道德基础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经济发展观中所蕴涵的伦理道德既协调了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符合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与完善的需要,也有利于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调整人们对公私理欲概念的重新理解,调动起人们努力献身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唤起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同。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向个人利益倾斜,维护大多数人和社会利益的意识逐渐淡化。.伊斯兰教伦理价值观则不能对这种倾斜进行调整,它强调的是合理、合法、公正、自洁,并把共同富裕看做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促进因素。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并要求社会对人的价值予以公正的评价。人的价值将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是以他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的,而不再基于种族、财富、国度等因素,这同样也是伊斯兰教对现代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经济现代要求人们要有现代意识,如强烈的商业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效率意识,而这一切一旦缺乏道德约束就会脱离轨道,导致西方化和盲目冒进。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将其公正、守信、遵法、兼顾效率与公平等行为规范和思想与现代化理论相融合,保证了经济活动中竞争、效率、责任等机制的有序运转,使个人与社会相互尊重、相互负责,建立健康合理的义利价值体系。
此外,对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强调也有利于促进社会法制建设。
经济现代化必须在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情与法往往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当一种道德规范为全社会所认同并且非常有必要固定下来时,就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而成为强制性的规定。伊斯兰教中的道德规范与教法更是最好的实例,道德规范中有法的影子,教法中又有道德要求的内容,道德规范已被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强制力量。伊期兰教禁止人们虐待、杀害女婴,禁止偷盗、抢劫,禁止私毁契约,禁止高利贷款等内容既是道德要求,又成为法律内容,对于规范社会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法律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