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12

第12章 幽默诗文(11)

苏东坡说:“要说骂嘛,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当他们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苏东坡以才智令诸宾客折服,痛骂了知府和县令两个贪官。

■应考

明代嘉靖年间,吴小江到楚地督学,他喜爱年少学士。为了投督学之好,20多岁的青年都把用巾带束结的头发又改梳成两个丫角式样,以表示自己还是少年,然后去参加考试。

当时就有人把这事当成笑话写成诗加以嘲讽说:

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且从权。

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吴小江走后,曾省吾为督学,他所选拔的多是20多岁的青年。有一个唇颏生须的考生也把胡须剃去,冒充青年。

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却在三等以下,也就是说不及格。按规矩应受到杖打的处罚。当时考在三等以下的有不少人,曾省吾以为年长者应当原谅,给他们留点体面,专捡年轻的责罚。这位剃去胡须的人自然被归在青年之列,领受了几十大板。

于是又有人做诗讥讽说:

昨日割须为便考,今朝受责加烦恼。

头巾纱帽不相当,有须无须皆不好。

■劝知足

世上人多不知足,一位士人做诗云: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和住宅,出入无轿缺马骑。

■叶名琛迷信乩语

叶名琛为清末广东总督,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属吏连连告急,可是叶名琛却毫无所动。属下请他调兵设防,他不许,属下请求招集地方民众设防,又不许。众人不知他所恃为何,一再请示,他才说:“天下本无事,15日后英兵自然退去。”

众人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人猜疑他和英人私通,但是毫无办法,只能静观事态发展。

英人连番下书,叶名琛既不答复,也不向众人宣示,到第14日英军就猛烈攻城,城破,叶名琛被英军俘获,送到印度展览。

事后,人们才知道叶名琛之父喜扶乩,叶名琛为其建长春仙馆居之。馆内供奉吕洞宾、李太白两大仙人。凡有军机大事,叶名琛则到长春仙馆听凭其父扶乩。当英军兵临城下,他所求的乩语则是“过十五日可无事”,叶名琛深信不疑,所以才发生了这则古今中外军政史上的笑话。

城陷后,广东人做有乐府歌曰:

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十三夷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十五无事灵不灵!乩仙耶?占卦耶?籤诗耶?择日耶?

洋炮打城破,中堂书院坐。忽然双泪垂,广东人误我!广东人误城有之,中堂此语本无疑。试问广东之人千百万,贻误中堂是阿谁?

■从一到十化入诗

四川才子李调元曾调往两江任主考官。苏杭之地是出才子的地方,当时有六才子很负盛名。他们眼高天下,目中无人,怀疑这位四川来的主考大人是否确有真才实学。

二月十九夜,李调元与他们同游西湖,六才子请李调元赋诗,咏两江事物,并需将数字从一到十化入诗中。

李调元一笑,说:“以数字人诗,不过文字游戏耳,何难之有!”于是随口吟道: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大乔小乔是三国时吴国美女,无疑是两江人物,而且诗中数字齐全,依序而列,无可挑剔。六才子叫好之余,但仍不甘休,又要这位李大人将数字从十到一再化出一首即景诗来。

李调元满饮一杯美酒,高声吟道:

月儿十九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月怀抱一枕眠。

这诗虽属戏谑,但句句是眼前实情实景,又暗含对不知高低的六才子的揶揄。六个人这才傻了眼,从心里服了这嬉笑怒骂皆可成诗的惊世之才。

■嘲贪官令

某县的县尹和县丞都很爱钱,而主簿却很清廉。有一天,三人一同饮酒,酒至半酣,县尹就出了一个酒令,要求说一句《千家诗》,下边两句俗语包含这句诗的意思。

县尹首先说道:

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县丞接着说道:

杖藜扶我过桥东,左边靠着河,右边靠着河。

主簿托令寓意,嘲讽道:

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尹是古代县的长官,丞是县令之下的佐官,主簿是掌官文书的官,与县丞同为佐官之一。主簿托令寓意,明说梅雪,暗说县尹和县丞之贪贿,是“借义双关法”。

村言妙趣篇

■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一日,钱牧斋曾身穿满洲服装、头戴清朝帽子出门,途中遇一老叟以拐杖对他的头进行敲击:“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朝官至礼部尚书,却变节降清,多为众人所指责。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有两句唱词:“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老叟借此二句唱词,改易数字,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给这叛逆一次敲脑袋的教训。

■十七字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个乡民善做十七字诗。一年,天旱不下雨,太守多次求雨,却滴雨未降,那乡民便做十七字诗云: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有好事的人向官府报告,太守派人把他捉进衙门训斥道:“大胆刁民!你真善做十七字诗吗?现在做来,诵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训完,就恬不知耻地以自己的别号“西坡”命题。那乡民随即吟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乡民强忍疼痛,又继续行吟;

做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了,怒不可忍,将那乡民判以诽谤罪,发配郧阳充军。上路之日,他的一目失明的舅舅来送行,二人相扶而泣。痛哭一场之后,那乡民诗癖又生:

发配赴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据载,元末张士诚当权时,重用其弟张士信。张士信荒淫无耻,平时,只与奸谄邪佞之徒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共议大事,经常欺上瞒下,狼狈为奸。当时有人做十七字诗曰: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

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黄、蔡、叶三人在南京被处死,尸体吊在木杆上风干一个月,真正成了“黄菜叶”。

现在民间流行的“三句半”,就是从这种十七字诗发展来的。最末两字往往是其核心内容,有风趣幽默的妙处。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有一则制鼓歌诀仅有20字: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

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

后来,在传诵中被减至12字:

紧紧蒙,密密钉。

晴和雨,一样音。

最后,又被删减成八字诀: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至此,字比原来少了12个,但原意未失。

写一篇好文章,应反复推敲,力求简练传神,正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庞振坤行酒令

清代“中州才子”庞振坤,才华满腹,喜欢诙谐,颖悟过人。相传庞振坤少年时期,有一次曾与三位表嫂共餐。闲来无事,表嫂们提出行酒令助兴,要求是:第一句组合成字,第二句将一字拆三字,第三句重复所拆三字,最后以起问句收尾。

大嫂先说:

豆頁为頭(今简化为“头”),犇字三牛,

牛牛牛,不知赶来多少頭?

二嫂接着道:

尸至为屋,森字三木,

木木木,不知能盖多少屋?

三嫂也念:

水酉为酒,品字三口,

口口口,不知该罚谁喝酒?

三位表嫂指向庞振坤:“你也说几句吧!”

庞振坤不甘示弱,随即念道:

田心为思,姦字三女,

女女女,不知何人害相思?

行酒令中,运用了汉字离合法,其中犇(奔的异体)、森、品、姦都属于品字形结构,酒、頭(头)、屋、思等都是合体字,分别为左右、半包围、上下结构。

■才女救夫

相传古代有一位才女,她和丈夫一起进城,因所骑的毛驴受惊,撞了县官的八抬大轿。县官大怒,没收了她的毛驴,并要打她丈夫40大板。才女苦苦为其夫求情。

县官说:“人们都说你是才女,一出口就是文,如果你能当堂做诗表示8个‘不打’之意,却不说‘打’字,老爷就还你毛驴,不打你丈夫。”

才女问道:“但不知老爷以何为题?”

县官见天已黄昏,便将须髯一捋,趁兴说:“就以‘夜’字为题吧。”

才女略加思索便朗声吟诵道:

月移谯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小店去投宿,银匠熄炉正喝茶,

猎人山中缚死虎,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望求老爷饶恕他。

县官听罢,知道前8句都暗含一个“不打”,而且诗句合辙押韵,又顺理成章,不由得拍案称赞。高兴之下,随即还了才女毛驴,并赦免了她的丈夫。

■张打油

唐朝时,南阳人张生善于做俗语诗,其诗俚俗浅露,颇有情趣,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张打油也因此而出名。

有一天,大雪纷飞,他脱口吟道: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虽算不得高明,却将雪中景物特点风趣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年冬天,南阳的参政巡视乡间,适逢大雪难归,便到败落的官宦家里居住。郊野之地,无甚观赏,住了一日,便觉无聊,于是有人想到张打油,若让他前来咏诗取乐,岂不逍遥?

参政听到这个建议后很高兴,马上派人把张打油叫来,问道:“你能做些什么诗?”

张打油回答说:“看见什么,或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哪有什么定准。”

参政说:“现在大雪纷飞,那就以此为题吧!”

张打油思索了一会儿,随口吟诵起来: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也还不错。于是,参政赏给白银二两,作为酬劳。

后来,安禄山发动叛乱,攻打南阳,把整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朝廷迟迟不发兵来救援,南阳城形势危急万分。这时,张打油正在城里一个亲戚家读书,面对紧张的局势,张打油以时事为题,吟道:

天兵百万下江南,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打油诗属于下里巴人之类的作品,多是触景而作,没有什么修饰词语,形式活泼动人,质朴无华,易于读者接受喜爱。

■除非猫不吃鱼

父子俩打算戒酒,可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

有一天,吃饭时,桌上又放了一壶酒,父子俩都想品尝一点美酒,却又被戒酒之心所约束,各自闷着想主意。一阵沉默后,父亲先开口:“今天喝酒有个规矩,各做诗一首,开头结尾都要有酒字,做不好,就不能喝!”

“行!”儿子看到有饮酒的机会,不觉得喜出望外:“那就请父亲先做吧!”

父亲略加思忖,说:

酒,酒,酒,

左边三点水,

鱼在水中游,

猫在岸上守,

除非猫子不吃鱼,

老子今生不戒酒!

儿子二目圆睁,望着正把手伸向酒壶的父亲,大口大口的涎水直往肚内吞,活现出一副馋相,急忙念道:

酒,酒,酒,

三点加上酉,

阿婆在屋内,

阿公门外守,

除非阿公不进屋,

小子一世不喝酒。

“妙,妙,妙!”父亲竖着大拇指,一阵称赞。只见酒杯来来往往,二人酣畅地对饮起来。

■七不嫌

古代穷人对生活中的小事有“七不嫌”之说。有哪些不嫌呢?

饥饿得粗食,不嫌;

徒行得劣马,不嫌;

行久得座位,不嫌;

久贫得薄酒,不嫌;

口渴喝凉水,不嫌;

赶路乘小船,不嫌;

遇雨进小屋,不嫌。

■吴人嫁女词

明代吴人有嫁女词在世间广泛流传,江盈科评云:“识者之词,难为众人道也。”

其词云:

种花莫种官路旁,嫁女莫嫁诸侯王。

种花官道人争取,嫁女侯王不久长。

花落色衰人易换,离鸾镜破终成空。

不如嫁与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山上长树不长柴

一樵夫上山砍柴,只见荆棘满路,林深路窄,暑气蒸人,不觉挥汗如雨,便随口做诗道: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木变成柴。

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别墓

寡妇张氏,不愿再独守空房,思量再嫁。因与前夫十分恩爱,恐其夜里寂寞,乃请石工凿一尊自己塑像放在墓前,并做诗告别:

君昔尝爱妾,乃忍舍妾去。今妾欲嫁人,不忍别君墓。想君魂寂寞,定怪妾情薄。刻石像妾面,留与君做伴。

君见石人如见妾,石人代妾常守节。妾心不仁石心坚,石身更比妾身洁。妾身虽去石身留,朝朝暮暮住坟头。坟头不断风和雨,君魂好共石人语。

■丈夫想念妻回文

古时有一位丈夫在外办事,思念家中妻子,特地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有诗一首。诗曰: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寂寥,夫忆妻兮父忆儿。

妻子收到信后,深知此诗之妙,将此信颠倒过来抄了一遍,又托人捎给外出的丈夫,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的诗,读来也不乏感人之处: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此回文诗,读之流畅,切情切景,实属佳作。

■误吻小姨

一书生去岳父家祝寿,众人劝酒,结果烂醉如泥。小姨见他酒醉,扶他去客房歇息,他以为是妻子相扶,抱吻小姨,小姨气急,提笔做诗,置书桌而去。诗道:

好意扶你睡,竟敢享我唇。

是个读书人,这般没道理。

不久,小舅子来到客房,见诗后忍不住笑,在后写道:

酒醉随他醉,为何扶他睡?

猫儿见了鱼,哪有不尝味!

书生一觉醒来,见桌上题诗,才知自己酒后乱了方寸,得罪了小姨,又见笑于小舅,因此写道:

酒醉烂如泥,朦胧抱娇妻。

醒后方知错,原来是小姨。

写毕,正在自怨自艾,岳母走了进来,看到桌上题诗,忙又写了几句,并以好言抚慰。她写道:

小女不懂事,纸上乱写字。

本是一家人,何必当回事!

■无字家书

有一个人外出谋差,不久,托人带回一封家书,其实信封里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一字皆无。起初,妻子见到白纸感到很吃惊,随后,多情的她很快就理解了丈夫所表达的含义,于是写了一首念郎的恨别诗:

碧纱窗后启缄封,尽纸从头彻尾空。

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