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36

第36章 奇言妙语(11)

张作霖曾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宴会。席间,有几个日本人突然提出,让张作霖当场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实在不好拒绝,他满口答应,令人拿来了笔墨纸砚。

只见他慢慢地来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挥笔写下一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盖上大印,然后搁笔得意地望着大家。

日本人面面相觑,不知何意。细心的秘书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漏洞:“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把‘手墨’写成了‘手黑’,应该在‘黑’字下面加一个‘土’。”

张作霖一瞧,愣了一下,怎么把“墨”写成“黑”了?如果当着大家的面改过来,那实在是太丢面子了。

张作霖深思了一会,马上就有了主意。他故意呵斥秘书:“难道我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吗?因为日本人想要的就是中国的土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能让他们把土带走呢?这就叫寸土不让!”

语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人这才明白过来,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马拍拍马

古时,苏北海陵城西郊有一劣绅,姓皮名马拍,惯于阿谀奉承之术,人多厌恶。

有一天,县官来乡间巡视,皮马拍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赶忙迎上前去,纳头便拜,还连声说:“向老爷请安,向老爷请安!”

县官暗暗好笑,冷冷地说:“起来吧,你姓什么?”

马拍低垂着头,高声回答道:“请老爷明断!”

县官斜眼相视,斥道:“废话!谁知你姓张还是姓王?”

马拍一听,满脸堆笑,献媚说:“大老爷实在高明,小人既姓张又姓王!”

县官甚感惊异:“什么?说说其中缘由!”

马拍这才站起来,解释说:“小人先父姓张,不幸因病辞世,后来母亲改嫁,继父姓王,因而小人既姓张又姓王。”

县官颇觉有趣,接着又问:“今年多大年岁?”

马拍将身子一弯,又是一句“请老爷明断”。

县官面带笑容:“我怎知你是三十还是四十?”

马拍听罢,又是那一套:“大老爷实在高明,小人今年既是三十又是四十!”

县官开心地说:“你且讲与我听听!”

马拍依旧弯着腰答道:“小人今年已满四十岁,前不久,不料贱内亡故,意欲续弦,又恐别人嫌我年岁大,只得隐瞒十岁,谎称三十。”

县官不禁笑了起来,又逗趣地问:“你何时出生?”

马拍还是那一句:“请老爷明断!”

县官故意打趣他,说:“谁知你的生日是三十还是初一!”

马拍挺直了腰杆,得意忘形地拉开嗓门说:“大老爷实在高明,小人的生日既是三十又是初一!”

县官倒觉新鲜,连忙催问道:“快说来听听,这又是怎么回事?”

马拍说:“我娘生我时难产,六月三十日,我头已伸出来,直到七月初一,全身才离开母体。所以,小人的生日既是三十又是初一。”

说完,县官和随从都捧腹大笑,马拍见此,心花怒放,得意洋洋。

■不宦的伪君子

春秋时,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宣称不愿做官,而愿替人服役。”

田骈答道:“您从哪里听说的?”

那人回答道:“我是从我邻居女儿的事推断出来的。”

田骈不解,问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解释说:“我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出嫁,但刚满30岁,就生了7个孩子,不出嫁是不出嫁,但比出嫁过分得多啊!如今先生宣称不愿做官,却有俸禄千钟,仆役百人。没做官是确实的,但财富比不做官多了很多啊!”

田骈自命清高,声称不做官,却暗中猎取名利,远胜于当官者。齐人采用引喻的手法,对其虚伪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灵丹妙药

中英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屈膝投降,丧尽民族尊严,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州人民对此深为不满,于是有人撰写《狐媚药方》予以讽刺:

余黄堂号(谐音荒唐)精制此方,服用的人可以延年益寿,润身肥囊,固宠求荣,加官晋爵,实在是偷生得福之妙药。药方如下——

柔肠二根,黑心二个,厚脸皮二张,舌头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扣头虫不拘多少,笑脸三分。

以八味药材,用笑里藏刀切碎,口蜜为丸,藏于乌龟壳内,临用时以狼心二个,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药送服。

这剂药方包括八味药材和狼心、狗肺,与之相配的有“一根、一个、一张、一副、一对、三分”等数量词,连珠炮似的将卖国贼厚颜无耻、媚敌求荣的奴才嘴脸剖析得入木三分。

■抬杠大王

有个文人不懂道理,最喜欢跟别人抬扛。有一天,他问艾子:“很多大车下面或者骆驼的脖子上都要挂一个铃铛,这是为什么?”

艾子告诉他:“大车、骆驼都是体积很大的东西,又常在夜间行走,如果突然相遇,就很难互相让路回避,挂个铃铛,发出响声,好让别人事先知道。”

“哦!”文人说,“这么说,佛塔上面挂着铃铛,是因为夜间行走叫人回避吗?”

“佛塔上挂铃铛,是因为鸟喜欢在高处做窝,容易把佛塔弄脏,所以要挂上铃铛来吓走鸟儿,怎么能跟大车和骆驼比呢?”

“猎鹰的尾巴上也挂着小铃铛,难道小鸟会在猎鹰的尾巴上做窝吗?”

“你这话说得真怪!”艾子又好气又好笑,“猎鹰追猎物,有时候要飞到树林里去,它的爪子上系着丝绳,如果丝绳被树枝挂住,猎鹰挣扎时铃铛就会响,猎人听到声音好过去把它解下来,这怎么是为了防止小鸟做窝呢?”

文人说:“我曾经见过送葬的时候,挽郎摇着铃铛唱歌,一直没弄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是因为怕脚上的绳子被树枝挂住。”

艾子面带怒色地说:“挽郎是引导死人的,他摇铃铛唱歌,是因为死人活着的时候总喜欢跟人抬杠、争论,现在终于闭嘴了,他心里感到高兴!”

跟胡搅蛮缠的人讲道理,正好落入他的圈套。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停止争论。

■假冒从侄

王凝任侍郎后奉旨巡察长沙。有一个新任柳州刺史的王某将要赴任,路经长沙,去拜见王凝。他对门人说他是王凝的从侄,烦请通报。门人通报后,王凝叫问一问来人小名叫什么。门人返回又问王某,王某说小名叫“通郎”。

王凝于是叫他儿子来问:“门外有个叫通郎的侄子来拜见,咱家族中,你们同辈有这个人吗?”

他儿子想了一会儿说:“有,论辈分该是我哥哥。”

王凝于是叫人速邀王某入室,受了王某一拜,便问王某在任柳州刺史前官居何职,王某回答说以前是在北海盐院任职,因罢官而改任新职。王凝听后有点不高兴,因为他知道从盐院罢官多有贪污受贿之疑。

等王某走后,王凝又叫他儿子来说:“刚才那位王某,资历复杂,我怕不是咱们王家宗支。”他儿子赶紧去查家谱,果然有一个通郎,可是已于某年某月某日死去了。王凝听后大怒。

转天,王凝在大厅里备下饮宴,招王某赴宴。王某一进门又要称侄拜礼,可是忽有两壮士挟持住,使他鞠躬不得,王凝走上前对王某说:“你不是我家宗支,昨天误受你一拜,今如数奉还。”说着给王某行了拜礼,然后与王某对面而坐。

饮宴间王凝说:“当今清平之世,不可再乱入人家认亲戚啊。”庭中的属吏卒役都纷纷窃笑。王某面红耳赤,没等饮宴完毕,便借故而退。

官场讽语篇

■出洋相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出洋风盛行,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

然而,这些出国要员,看似外貌堂堂,才学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不料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指70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指进食很费劲。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驻英国使馆的崔某,非常贪婪,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更令人不齿的是,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

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飘荡,以为出了什么丧事,派人前来探问,才知实情。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成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

某公使去法国避暑,恰逢某公爵夫人请客,该公使应邀赴宴。席间,招待人员从厨房端来一盆大河鱼,据闻,这种鱼十分名贵,也特别讲究烹调方法,非手艺高超的厨师万难做成。

正当主人津津乐道、众人大饱口腹之时,这位公使突然一声呼噜,一浓痰刚好落入鱼盘之中,席间一阵喧哗。公使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赶忙离席,抱头而去。

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之身。由此人们将那些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都称为“出洋相”。

■高帽子

从前有两人被任命到外地做官,临行前一起去给老师道别,听听老师还有什么教诲。老师说,如今这个世道,不能直来直去的说话,人人都爱听奉承话,逢人送顶高帽子,也是没办法的事呀!

甲说:“老师说得极是,世风日下,做人也难。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天下能有几个人呢?”说得老师很高兴,又留他们多坐了一会儿。

出了门,甲狡黠地冲乙一笑:“这不,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我家老爷不要脸

古代,有个南方人在北方做了几年官,为彰显自己是官场老手,便训导手下人要学会说官话。

他曾对服侍他的佣人说:“‘面’字官话应该说成‘脸’,比如以后说‘请老爷洗面’,应改为‘请老爷洗脸’,知道吗?”佣人连忙回答说:“知道了!”

有一次,这位老爷去给一财主祝寿,他大吃大喝了一顿,肚子已经发胀了,可巧这时厨师又端来了寿面,他便摇摇头表示不能再吃了,厨子还没明白是什么意思,跟随老爷的佣人,连忙对厨师说:“你快拿走,我家老爷不要脸(面)!”

其实,官话是约定成俗的,违背了这一点,往往会闹出笑话。

■再去屙一次

有个农夫到城里办事,一时腹痛难忍,找不到厕所,就在学庙大殿前屙了一摊屎。学庙的老师出来,正好撞见,认为老头亵渎圣学,就拉他到县衙论理。

县官登堂,审向老头:“你为什么要污秽圣人?”老头说:“我上城里办事,走着走着肚子里一阵绞痛,忍不住了,就在殿前屙了一摊屎,并不是要有意亵渎圣人。”

县官说:“好吧,不管你有意无意,反正你已经犯下了过错。你是愿打还是愿罚?”

老头儿当然怕打,就说:“小的愿罚。”县官说:“那也好,交银一两五钱,当堂秤准,不用让库吏收纳了。”

老头儿从衣服里摸出一块银子,大约有三两。老头儿在手里掂了掂银子,说:“我去把银子剪一半来交纳。”

县官看到了那块银子,对老头说:“你先递上来让我验看。”老头交上来,县官一看,见是足银一锭,就把银子笼在袖口里,和颜悦色地对老头说:“这锭银子是真的,你也不用去剪了,老爷我特准你明日再到学殿前屙一次吧。”

老头儿正要分说,县官喝一声退堂。待学庙老师知道事情结果后,说:“早知如此,不拉老头到县衙来了。”

老头儿说:“谁知道我屙这一摊屎值这么多钱呀,今后可得留着屙在自己家里。”

■假寐

清光绪十年,张之洞迁任两广总督,时逢中法战事,总督府邸彻夜通明,轿舆进出不绝。

有闻,总督大人通宵不眠,且常于凌晨三更四更时分召集地方官员到府中议事。被召者皆不敢不从。但仓促赶去,忽传总督大人方于榻上假寐,侍者不敢惊动,通报诸官在客厅等候。

至天明,总督大人仍未醒,诸官困倦不堪,纷纷告退。人刚走,总督大人忽而醒来,问侍者:“人都请来了吗?”左右回禀:“刚走。”于是,传令再请。诸官回府,刚解衣入寝,又被唤起。

夏日,某将军拜会总督大人。轿舆至前厅,主人未出迎。门人禀告:“暂稍候。”但从早晨等到午间,大人仍未照面。将军问侍者:“大人何在?”回告:“假寐未醒。”直至午后,方接见。将军衣袍已全被汗水淋透。

一日,总督大人拜访广东巡抚。听得一声通报,“总督大人到——”抚台即整肃衣冠,出厅恭迎。伫候多时,却不见轿舆进来。望去,轿班仍站立门口不动。差人询问,回告:“大人正在轿中假寐。”

此假寐,可谓深得官场三昧。

■口音之误

某地新来了一位巡抚,他不是本地人,口音不同。有一天,他操着家乡话对差役说:“你给我买根竹竿来!”

差役误听为“猪肝”,立即去市集买来猪肝,还自作主张买了一个猪心,觐见巡抚,满以为巡抚会高兴的。

谁料巡抚一见,不由哈哈大笑,责怪他做事不开动脑筋,责问道:“你的心在哪里?”

差役忙从衣袖里拿出猪心,回答说:“大人,心在这里。”

清朝的时候,有个县太爷,夏天怕热,想买一张竹床,便吩咐仆人道:“你到市场给我买一张竹床来,让老爷凉快凉快!”说着,给了仆人一块银元。

没有料到的是,仆人将“竹床”听成了“猪肠”。他径直跑到肉店,把钱往肉案上一搁,大声道:“给我称副猪肠!”

老板见是衙门里的人,赶忙拣了副猪肠,上秤一称,还差二两,便多补了两只猪耳朵。仆人喜笑颜开,暗想:老爷只叫买一副猪肠,现在却多了两只耳朵,这小小外快正好供我下酒,于是将猪耳朵塞进了自己的裤腰袋里。

仆人即刻回衙交差。县官见仆人拎着猪肠,不由大怒,斥骂着:“你这个混蛋,叫你去买竹床,偏偏买来猪肠,耳朵到哪里去了?”

仆人吓得面如土色,慌忙摸出两只猪耳朵颤抖着呈上,哆哆嗦嗦地说:“老爷……明察,耳朵……在这里啊!”

■裁缝量官

明嘉靖年间,京城有一裁缝,手艺出众,所裁制衣服,长短宽窄无不合身。名声传开,常有官宦人家召去做活。

其人有一习惯,凡给官员本人裁衣,必先跪问:“老爷任官几时?”

官者多不解其意,斥曰:“你管量体裁衣,何必打听这个!”

裁缝回道:“这个很有关系。老爷若初任高职,必是意高气盛,公堂上更见尊体雄仰,衣裳前长后短方能合体;若是任职将半,意气已平,衣裳当前后如一;而若在任已久,意气消磨殆尽,遇事唯唯,肩背随之前倾,衣裳又当前短后长。小人若不知这些,不敢下手也。”

此言一语道出官场中的弊端。

■公侯与公猴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当政,时人称为“三杨”。当时有名叫齐雅秀的名妓,性极巧慧。一天,命妓佐酒,众人对她说:“你能不能让三位阁老发笑?”

妓回答道:“我一进去就能让他们笑。”于是进见。

三阁老问:“你为何来迟了?”

回答道:“看书。”

又问:“所看何书?”

答道:“《烈女传》。”

三阁老大笑道:“母狗无礼!”

妓随口答道:“我是母狗,各位皆是公猴。”

三位阁老皆执掌国政,位列公侯。齐雅秀以“公猴”谐音与“母狗”为对,巧戏三位阁老,一时京城人皆称其妙。

■在人脸上打草稿

明代,苏州有一个判官叫陈东,有一次审案判一个犯人充军远方,命令手下人给那个犯人在额上刺字。手下人间陈东刺什么字,陈东回答说:“特刺配某地。”

手下人依照陈东吩咐在犯人额上刺好了,正在这时,州府的师爷进来,他一眼看见犯人额上所刺的字样,忙问:“是谁叫这么刺的?”

陈东马上说:“是我叫的,怎么了?”

师爷一看是判官吩咐的,马上走到陈东跟前,附耳小声说;“凡是说‘特’,意思就是罪不至于判成这样,而是出于皇上一时特旨,‘特’字不是地方官所能用的字样。”

陈东一听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险些铸成一个大错。他马上命令手下人立即把“特刺”两字改掉,重刺“准条”两字。“准条”就是依据法律条文发配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