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少时,就读于绍兴东昌场口的“三味书屋”。有一天,寿镜吾先生出了个三字对:
独角兽;
有的学生对“两头蛇”,有的学生对“九头鸟”,还有的对“八脚虫”、“四眼狗”,等等。寿先生问鲁迅,鲁迅在《尔雅》中记起了“比目鱼”,便站起来对道:
比目鱼。
寿先生连连点头赞好。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量词,但有单、一的意思;比目鱼的“比”也不是数量词,但有双的意思。这两个字对得很准。
同时,独角兽是麒麟,乃天上之祥物;而比目鱼是海中之品,意义相对应。况且词性平仄都很工整,是副好对。
■代兄续对联
一天中午,纪昀拿着牛皮拧成的小鞭子,在院子里玩耍。他的父亲要他到学堂去叫哥哥回来吃午饭。
纪昀带了小牛皮鞭子,一蹦一跳地到了学堂,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站在先生的面前。
他叫了一声:“哥哥,快回家吃午饭。”
哥哥稍微抬了抬头,没说什么,就又低下头去。纪昀见哥哥不动,跑上去,想拉哥哥回家。
先生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呢!”
纪昀睁大双眼问:“为什么?”
先生说:“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他对不出来,所以挨罚。”
纪昀眨眨眼说:“啊!原来是这点事儿!”他眼珠一转,对先生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
先生见纪昀只是个四五岁的毛孩子,笑了笑,顺口答应:“行,不过,对不上,可得连你也挨罚。”
纪昀说:“好,你出上联吧!”
先生见他真的要对,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了上联:
苇眉织席席盖苇;
纪昀脑袋一歪,动了动手里的小牛皮鞭子,头一抬,朗声答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哥俩回家。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圖”(图的繁体)字的结构,拆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傘”(伞的繁体)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黄庭坚对舅父
北宋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非常,他的舅父叫李常,是京城大官。一年,李常因公事路过家乡,黄庭坚和父母到访,李常早闻黄庭坚聪明好学,决意考他一考。
在傍晚时分,大家在院中纳凉之际,一阵风吹得院子里的桑树摇枝曳叶,李常随口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听罢,正思索着要对出下联,他见表哥正在院子里练字,于是率尔而对:
草养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舅父见外甥对得工整,不禁颔首赞许。
■鹅
明朝有个士子叫陈裳,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学富五车,甚有才华。他小时十分好学,能吟能对,少年中了举人后,被称为陈举人。
一天,当一群小朋友正在上课时,忽地一声雁唳,他们都向窗外看,却见一群雁儿正飞过,老师脱口吟道:
一群征雁天空过;
其他小朋友都看着雁群,悠然神往,独陈裳在苦思下联。忽有一途人高叫:“好一群北雁南飞。”
陈裳见那人手持半只烧鹅,正在行过,灵感涌现,高声吟道:
半只烧鹅地上行。
下联一出,全学堂的小朋友都大笑起来。老师更是赞赏,上下联都十分应景工整,并将对联写下,及批上:鹅者,烧熟而不死,且半只能行,吾不敢啖也。
■李仕彬童年妙对
清朝末年,湖北有个名士李仕彬,小时有“神童”之誉。因他勤学好思,题对敏捷,留下不少逸闻。
有一年春节,他才满8岁,父亲背他去给先生拜年。先生看他穿的上衣是蓝色的,于是出对道:
三尺天蓝缎;
李仕彬边给先生拜年,边想来时经过的药店见到的药名,于是就随口对了一联:
六味地黄丸。
这时,师娘上楼去了,先生又借此出了一对:
登楼望南北;
李仕彬想,“南北”要对“东西”,我荷包里不正好有吃的“东西”吗?于是掏出炒豆,边吃边对:
行路吃东西。
先生见难不倒他,望了望门外的一座断桥,再出一对: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李仕彬偶然想起“明月几时有”这句词,觉得现成可用,便改一改,信口对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有?
先生转过头来,指指书案上的烛台,吟道:
为烛映天亮,文光射斗;
李仕彬不声不响取出随身带来的爆竹点燃,随着“嘭”的一声响,对上了: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霄!
先生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
■句讽主考
明朝有个文武双全的才子孙川廷,曾任九省经略。他自小家贫,但他勤奋好学,努力读书,后来家中无力再供他读书,他只好辍学。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仍然在课堂外偷学。
老师见这孩子如此好学,便让他进内一同上课。在孙川廷9岁那年,有个乡试主考路过,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不信,便叫他来到县衙。
孙川廷来到后,觉得所有事物都很新奇,四处张望,后来更抱着堂中的大柱在转,刚好主考出来看见,便脱口说出一上联:
小童生抱柱头,团团转转;
孙川廷稍为思索,便道:
老学究改文章,点点圈圈。
主考虽对联意不满,但对此9岁孩童的口才十分赞赏。孙川廷却不理会,跑出门外玩耍,见门前的石狮子,又伸手把玩那雄狮颈上的石铃。主考这时又再即景道:
石狮子带铃不响;
谁知孙川廷不再理会,只顾玩耍,主考以为他答不到,便道:“小神童不过如此。”
孙川廷一听之下,立即手指屋檐上的猫头瓦道:
瓦猫头有眼无珠。
主考听后点头称好,他虽然被讽,却也佩服孙川廷的才气。
■万里长江作浴盆
解缙年幼时,父亲带他到长江里游泳,当父亲看到他将衣服挂在老树上时,即景出上联: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马上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气魄之大,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
■小于谦妙对
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圈套
有一天,徐文长在街中闲荡,忽然听闻三个秀才在谈论城中一个富豪。那富豪孤傲成性,很难在他手中取得好处,他还喜欢吟诗作对,自命高才。
那三位秀才还说谁能设法吃那富豪一顿,他们便作东道,宴请那人再吃一顿。徐文长笑道:“我这就去。”
徐文长来到那富豪家门前,见那富豪就在里面,故意高声吟道:
雨阻行人,谁是行人之友;
那富豪听闻上联,心想:谁又找我对句?如此寻常对子,有何难?便随口答道:
天留过客,我为过客之东。
徐文长趁机走入堂中,富豪见来人竟是个小孩,不觉摇头。但是自己请人家进来的,只好攀谈起来。
徐文长往椅子上一坐,又吟道:
宾既来兮,足下且设鱼肉宴;
富豪心想:这小孩也不知天高地厚,还敢再考我!又信口答道:
客已至矣,厨中苟呈肚肺汤。
徐文长哈哈一笑,回头对富豪的家仆喝道:“主人既已下命,还不快去下厨准备?”富豪方知上当,只好请徐文长大吃了一顿。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5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9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着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都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个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都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果不食言,让施盘进私塾念书了。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7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
顾璘见到幼童,遂口说一个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10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
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
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
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说: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
■山登绝顶我为峰
虎门销烟、抗拒列强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就聪明过人,同时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7岁时,他的父亲就教他作文、吟诗、对句。
一次,林则徐到姑父家做客。姑父家的门槛特别高,姑父见他半天还迈不过门槛,便取笑说:
神童足短;
林则徐马上回答:
姑父门高。
当天,姑父家来了许多客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其中,一位客人指着塘里游水的鸭子,出了个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脚;
林则徐马上答道:
公鸡有髻不梳头。
客人们惊奇不已,连声夸奖。其中,有位麻脸的客人有些不服气,他看林则徐长得瘦弱,便出联相嘲:
小孩子两腿木耳;
林则徐马上反唇相讥:
老大人一脸花椒。
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那位麻脸客人面红耳赤,尴尬得很。
晚上,月上中天,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一位客人望着水中的北斗七星,又出了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林则徐沉思片刻,一抬头,看见空中孤雁飞过,便答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过了年,林则徐上学,随私塾先生念书。开学伊始,适逢上元佳节。先生针对上元佳节闹花灯的情景,出了上联,叫学生应对。联文是: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林则徐抢先应声答对:
打一声鼓,替天地行威。
先生连声称好,对这下联十分赞赏。
■曹宗赚鱼
明朝孝宗年间,广东省饶平县有个小孩叫曹宗。他聪明灵慧,7岁便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天,他到海边玩耍,刚好出海打鱼的渔民扬帆归来。
渔民们早闻曹宗之慧名,却不怎么相信,想趁机考他一下。于是其中一位渔民对曹宗说:“听说你会吟诗作对,如果能对出我的上联,送你一条大鱼。”
曹宗请他出联,渔民脱口而吟出:
沙马钻沙洞,沙蒙沙马目;
上联中的“沙马”是一种在海边沙滩上的小螃蟹,这联对只有7岁的孩子来说,当然不好对。岂料曹宗眼珠一转,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民听了甚为高兴,连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出上联的渔民,兑现自己的承诺,选鱼送曹宗,他见曹宗人小体弱,故意送了一条10斤多的马鲛鱼,看看这孩子怎么办。
曹宗看了看马鲛鱼,四周张望,然后捡了一条绳穿过鱼鳃,把鲛鱼放进水里,借水的浮力将鱼带回家去,渔民们看了,又齐声称赞:“这孩子真聪明。”
■金水桥对
解缙小时和父亲到南京住了一段时间,南京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文人荟萃之地,很多文人都喜与解缙来往,一起吟诗。
有一次,胡子祺和解缙一起游金水河,那里风景绝佳。他们来到金水河畔,信步上了金水桥,只见沿河两岸长着金线细柳,柳丝悬垂水面,三两渔人垂钓河畔,胡子祺即景生情,忽然想出一句,想考考小解缙,便对他道:“我有一上联,你对下联好吗?”
说完便道出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同行的其他文人都觉得这上联较难对,解缙也一时无好句,渐渐焦急起来。忽见桥下有一女子,正在叫卖玉簪花,解缙眼前一亮,说出下联: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众人一听,纷纷叫好。
■陈洽巧对谐音联
据说明代陈洽幼年时才思敏捷,有一天,他与父亲在江边散步,恰巧江上有两船齐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扬帆的居先,陈洽的父亲即景出上联曰: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时,恰好远处有笛声传来,近处又有一人在吹箫,陈洽从中获得了灵感,即拟句对曰: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他的父亲听后赞不绝口。
“橹速”与三国时东吴大都督“鲁肃”谐音,“帆快”与西汉大将“樊哙”谐音;对句中,“笛清”与北宋大将“狄青”谐音,“箫和”与西汉宰相“萧何”谐音。
以古人名谐音成联,不仅道出眼前之景,又叙出古人之事,鲁肃不如樊哙之勇,狄青也难比萧何之智。
■神童对皇帝
彭印山,明朝永乐年间人,聪明绝顶,善对句。那年元宵节,京城四处张灯结彩,永乐皇帝也带了几个随从出来凑热闹。
他们一行人微服夹在人群之中,一路赏灯而行。忽地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并未张灯。冷冷清清,但室内却传出阵阵读书声。
声音似由一少年所发,永乐皇帝心想:如此良宵,其他人大大小小都上街去了,这小孩却闷在家里读书。他好奇地走进屋里,见一少年正在昏暗的灯光下读着“四书”“五经”。
永乐皇帝和他闲谈了一会,知他叫彭印山,又见他胸怀大志,出口不凡,便提出对对子。彭印山见来者谈吐举止不俗,也就应承。
永乐皇帝先说出上联: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