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拂尘
7578500000024

第24章 命也如何

公元前119年,李广64岁时请命率军,参加了征伐匈奴的决战性大战役。这是他从军以来的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搏。李广长于骑射,英勇果敢,20岁从军,从皇帝的侍卫至将军,一生戎马,历经大小战斗70余次。但至此暮年,仍寸功未立,三朝老将难以封侯。对于李广这位刚直勇猛的汉子来说,不能不成为久压心头的一个夙愿。

命运往往和人开玩笑,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得到,而不经意的却有可能成为永恒的辉煌。同时,一些人苦苦追寻,但时运却擦肩而过,而一些人却在不经意中轻易获得,甚至获取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李广一生经历汉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文景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国强盛,战事少。李广纵有一身武艺,可惜不遇时,封万户侯只能是文帝惜才的一句感慨话。汉武帝尚战,连年战事不断,成就了霍去病、卫青、赵充国等一批将军。而李广却在汉武帝建元四年,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大败被俘,以智逃生后,因部下失亡众多,当判死刑,赎为平民。后因边关需要,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到飞将军李广出任,避李广而不战,数年不敢人右北平。身在边关,不见敌军,英雄无用武而平边关,至暮年。所以他64岁的这次出征,就他作为将军的一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在这次战役中,李广因无向导而迷路,误了战期。不但未立战功,大将军卫青还要追究他的责任,命长史究治。李广羞愤,拔剑自刎。《史记·李将军传》日:李将军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李广饮刀自尽时,他的堂弟李蔡,正是当朝丞相,行走宫中,春风得意。李蔡(公元前186—118年),为人下中,名在李广之下。汉文帝后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环县)时,随李广入军,先为文帝侍从,后任武骑常侍。汉景帝时,因功绩赐二千石禄。汉武帝元朝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任轻骑将军。在随卫青击败匈奴右贤王一役中,战功显赫,汉武帝封李蔡为安乐侯,位列三公,银印青绶。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蔡因击战匈奴有功,任丞相。五年丞相任间,李蔡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公事干得还是比较顺的。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私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的一块空地,被武帝治罪,令其自尽。

李广愤而引剑自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壮皆为垂涕。生与死谱写成悲壮的曲调,让后人们反复吟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人们吟唱不息。李蔡封侯拜相,一个成功的男人要有的他都有了,而他还想占有皇家陵园一角,却要了他的命。他的死悄无声息,没有吟唱的曲调。就是家乡的人写到他,也着笔墨于封侯拜相上,对于他的死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没有自杀,在广袤的草原上与胡人同餐共饮,活了下来。李陵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深得武帝重用,拜为骑督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同李广利出酒泉伐匈奴,李陵主动请缨,带五千人独当一面,出居边塞(今内蒙额济纳旗)以北千余里,行军三十日达浚稽山南龙勒水(今蒙古共和国西部)和单于三万人酷战十余日。匈奴兵将死伤无数,单于惊恐万状,准备溃逃。而就在此时,李陵一部下降匈奴,把李陵孤军深入,给养不足的实情告诉了单于。单于反攻,占据了有利地势,李陵矢尽援绝,降单于。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武帝大怒,处以腐刑。汉武帝还诛杀了李陵的母亲、弟弟和妻子,李陵只好与单于之女成亲,于苍茫的草原上延续李广一族。

我无法想象李陵与苏武是如何饮酒叙谈的,也无法想象李陵是以怎样的心情而生存的。但是,我感受到苏武手持使节,站在朔风中等待的期望,也能感受到李陵举头望月、独坐愁苦的孤独。苍茫的草原,无尽头的期待。他无法完成单于交给他劝降苏武的任务,他能以什么样的理由说服苏武呢?苏武牧羊,心中有明确的期待,有期待的生,虽饥寒交迫,但苦其志坚其心,是一种锻造中的升华。而李陵绝望中的生,虽生尤死,是死亡的慢镜头,让他细细品尝死的滋味,这是一种生与死的折磨。每每读到李陵的故事,就让人心痛。有时甚至想,李陵下跪单丁时,也许能感到司马迁的疼痛。我们透过真伪难辨的李陵答苏武书凄楚苍凉的话语,似乎能感受到这种疼痛。

李广自刎大漠,李蔡自尽家中,李陵求生于草原。李广一族,均是习武之人。可谓将门虎子,都是些英武的汉子。如果李广的儿子李敢,不是被卫青的外甥嫉恨暗杀,是否会出现某种辉煌呢?而让人叹息的是,这仅仅是一种假假设,不可能成为现实。一个家族的命运,好像与家族中一代人的命运密不可分,而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自己却无法完全掌握。李广、李陵都曾仰天长叹:“命也如何”?究其李广一族,他们的命运,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无法准确叙述。

当我写这篇短文时,我曾无从下笔将李广、李蔡、李陵连结在一起。即使在叙写的过程中,也无法作连贯性的思考。可是,我又想把他们连结在一起讲述,这就使自己陷入思考的困境。我不断地问自己,命运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命运于人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如果李广不在暮年参与出击匈奴的战役,败而不自刎,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封侯可否?是否会造就那些诗人的名言警句?即使李蔡不私占皇家陵园的几亩空地,无疾而终,人们能记住李蔡的名字吗?中国自设相以来,拜相者不少,有几个丞相的名字人们能记住昵?虽然李蔡封侯拜相,如果不提及李广的名字,谁又能想到李蔡呢?李广武艺强于李蔡,而李蔡战必立功,李广却战而无功,真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吗?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他的归宿难道就只此一降吗?汉武帝是不是有点逼良为贼呢?

仰望浩瀚的夜空,繁星如织。有流星划过,那条圆润的弧线,如硕大的问号,刹那间,便消失在黛蓝色的夜空中。心头响起遥远的曲调,那么细弱、轻轻地敲击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