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拂尘
7578500000039

第39章 笛与埙

到法门寺看了佛骨舍利,觉着玄玄的。合利不像兵马俑的兵将,有仿制品,可以买一串提回家。舍利没有仿制品可以买,只能看看。这就觉着有那么一点遗憾,觉着到了法门寺也应该买点什么。于是,就买了泥土烧的埙。埙是一种古代乐器,形如鸡蛋,有六孔可以发音。埙在古代乐队中起着定音的作用,可见埙在古代乐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但世事沧桑,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度看不到埙这种乐器。这几年文化在寻根,一些民族的东西逐渐地显露在大庭广众的眼前,埙也被推销了出来。

买了埙带回家学着吹,起初吹不响,耐着性子吹了好一阵,才吹出个单音。音调低沉苍凉,好像蕴涵着沉甸甸的历史。跟着埙的声音朝前走,明月清凉如霜,人影绰绰,忽而躁动不安或唇枪舌战或金戈铁马,忽而笑逐言开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忽而灰飞烟灭大厦倾而荒草生,唯有江水的涛声伴着埙的低鸣。这埙破我吹响了,尽管只是一个低沉苍凉的单音。于是每天吹,却仍然只能吹出这个单音,但音色比起初吹时要圆润得多。

只能吹一个单音,也就爱上了这个低沉圆润的声音,每天吹这个单音,却不觉得枯燥。我觉得这埙好像是中年以后吹的乐器。埙的声音像中年人从心底发出的叹息。单纯的声音里蕴涵着让人细细回味的内容,听了就难以忘记,低沉苍凉的声音一直在脑际徘徊。这感受使我有些惊讶,觉着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中年人了。因为年轻时我是喜爱笛子的,笛子的声音圆润清脆,具有穿透力,听了让人兴奋。那时坐在村旁小河边的林子里,随着流水的节拍吹着轻快的旋律,有飞翔般的憧憬。现在的感受却有所不同,前几天,对面楼上不知谁家的孩子学着吹笛子,听了就觉着烦。觉着笛子的声音过干脆,甚至有些尖厉,有些刺耳,太喧闹,太外露了。人的好恶,也是随着年龄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对某种事物的厌弃,其实在内心深处,也许是某种珍藏,甚至是珍爱。因为那些事物牵动着的,很可能是一个人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某些东西。一段美好的时日,一些难忘的记忆,让人感动或者心疼过的。把他们珍藏在心底,像陈年旧事或压在箱底的小学毕业证书一样,不愿再提起或翻动。一物,也许就会牵动起一段很长的回忆,或者就能讲述一个委婉动听或惊心动魄的故事。一首曲子或一种声音,也许就会撩动起一些活生生的情景和一些生动的记忆。不愿再提起或听到的某些事物,其实就是一个人一生所珍藏的所有。

这埙让人又有了感悟和回味,是不是也应该很好地珍藏呢?我还是要吹的,而且要吹出一些曲调的。而那些佛骨合利,让人总觉着很玄。永恒的东西是让人敬畏的,它永远高悬在那里,炫耀虚无和冷漠,让人无法接近。如果静静地想,人生所有的幸福都蕴涵在人一生的经历之中,即使那么一阵子吹埙的感受,也是生命赋予的感动。人一生所需要的,也许就是珍藏。佛骨舍利也是珍藏,不过这珍藏是追求者强加于逝者的,已失去了珍藏的真诚的意义。

我珍藏了这个埙,把它放在书架上,画在埙上面的古文字符号,在讲着久远的故事,而我对它讲述的是今天的事和今天的人。我想,这埙让我吹久了,也许能融会古今的声音。这声音定会美妙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