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菲律宾民间文学
7603400000004

第4章 菲律宾民间文学的文化语境(2)

而在已接受外来天主教文化影响的平原民族地区,除了小部分神话还保持着和山地民族神圣神话类似的原生特征,大多数神话都已经与当地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联系在一起,被当地人视作“神话故事”,而不再是与仪式、世界观紧密相关的纯粹的神圣叙事。这些神话可以称做“神话传说”,因为它们的叙事内容和意义,并不具有通常的神话和传说之间的本质差别。这些神话中的修饰和描述成分较少,基本上都是起源神话(创世神话),或明确或含蓄地讲述了世界的起源、早期人类的创业、文化英雄及其业绩、人类文化生存环境的创立、动物的起源和特点等等,“为什么”和“怎么样”是这些神话要表达的主题。在该类神话中神圣性下降了,与当地的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并没有太多联系,因为当地文化已经深受外来天主教和殖民文化的影响。有些神话甚至体现了天主教文化,神话中原有的神灵在经历天主教和西班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被外来文化的偶像所替换了,比如把事物的起源与上帝、耶稣等联系在一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山地民族神话中出现的神灵,是带有万物有灵性质的本地神灵。

在现当代的菲律宾社会中,平原民族包括了他加禄人(Tagalog)、伊洛哥人(Ilokano)、宿务人(Cebuano)、希利盖农人(Hiligaynon)、邦板牙人(Kapampangan)等;山地民族包括了伊富高人(Ifugao)、班多克人(Bontok)、伊隆哥特人(Ilongot)、芒扬人(Mangyan)、马拉瑙人(Maranao)、马巾达瑙人(Magindanao)、巴塔克人(Batak)等。就民族数量而言,山地民族比平原民族总数更多,但都是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就人口数量而言,平原民族总合起来的人口数量远大于山地民族,而且平原民族的分布更为广泛。20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平原民族今天已经遍布到菲律宾群岛的各个角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平原民族最先和最彻底被殖民者征服或接受其影响,最早被纳入到殖民统治的范围之内,在经济、宗教、文学、风俗文化等多层面上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19世纪后半叶菲律宾民族思想启蒙的时代,前往欧洲留学、传播民族自决思想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来自于平原民族,而此时的山地民族依然处于前现代的状态;到了民族解放时代,新兴的民族国家政权也是由平原民族的政治精英建立的。所以,从近代的殖民征服开始直至现当代民族独立时代,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始终是平原民族构成了菲律宾社会的主体民族,平原民族的社会也成为了现当代菲律宾的主流社会。平原民族才是菲律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话语掌控者,是菲律宾现当代文化的代表;而山地民族则是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少数民族,代表了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文化。不过就其文化渊源来说,无论是平原民族,还是山地民族,其文化基础都是马来民族原住民文化,在殖民征服之前近似程度是较高的,文化发展的分野是受近代殖民统治中外来宗教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按居住地域来区分平原民族或山地民族也不是绝对的,历史上菲律宾群岛各原住民族很多都曾有过民族迁徙。所谓的山地民族可能曾经也是平原民族,后来在其栖居的平地上来了更为强大的民族,于是山地民族就被迫上山成为了山地民族,而新来者则成为了平原民族,在一些民族的英雄史诗和民间传说中就曾提及本民族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的争斗。而且,平原民族、山地民族的概念及其划分始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殖民统治,其中或多或少带有殖民征服的话语,即以是否“开化”为标准来划分;而在当时的殖民主义语境中,所谓的“开化”就是接受殖民主义统治、皈依殖民者的宗教。西班牙殖民者的殖民征服活动始于地理条件便利的平原地区,尤其是菲律宾的北部和中部,随着殖民统治的建立和天主教的传播,这些族群很快由原住民文化转为皈依天主教信仰和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民族,成为了所谓“归化”或“开化”的族群,被列入平原民族。交通不便的山地地区、伊斯兰教盛行的菲律宾南部,迟迟未纳入殖民统治的范围中,当地依然盛行传统的原住民文化,天主教信仰和西方文化影响甚微,这些族群就是“未开化”的,它们被列为山地民族。其实在所谓的非“平原民族”、非“主体民族”的菲律宾原住民中,也有一些文化发展程度相当高的族群。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民族在历史上曾建立了苏丹王国,这些民族有着相当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在话语上它们仍是远离“主体社会”的少数民族。

总之,菲律宾民间文学由两大文化类型共同组成--来自山地民族的“更传统和纯粹的”民间文学较多地反映了菲律宾群岛的原始文化,平原基督教化民族的民间文学则较多地反映了殖民者和天主教文化对于菲律宾群岛的影响。

(三)菲律宾民族与南岛语系民族

探索菲律宾民间文学,需要将其与其他南岛语系民族的民俗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所谓的南岛语系民族(Austronesian),指的是今天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我国大陆南方和台湾岛,东至太平洋诸岛——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西至印度洋数岛屿——安达曼群岛、马达加斯加等,操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语言的民族。南岛语系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地区的语系,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东至太平洋东端、南美洲西海岸的复活节岛,西至印度洋西端、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南到新西兰,共包括了近一千三百种语言,使用者约三亿五千万人口,约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8%。在如此广阔的分布区域内,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南方既是他们分布的中心地区,也是历史上南岛语系民族不断出发迁徙的中心区域,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族都属于南岛语系民族,因此,菲律宾对于研究南岛语系民族历史大迁徙非常重要。

国际学术界对于南岛语系语言及其民族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3个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航海家的发现,国际学术界从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等多角度,对南岛语系民族的迁移历史有过不少关注。最初主要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该区域诸原住民族的语言,同时辅以民族学考察,借此推断这些民族彼此间的联系。

1706年,荷兰语言学家雷德兰(Adriaan Reeland)曾利用早期探险家从西太平洋采集来的语言与马来半岛、爪哇和马达加斯加当地语言进行比较,推测它们属于同一语系。1769年,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第一次探险时,根据探险队成员自然史学家班克斯(Joseph Banks)整理的西起东南亚、东至波利尼西亚的诸岛的词汇,在航海日志中提出假说,认为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东印度群岛,即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群岛。1784年潘都洛(Lorenzo Hervasy Panduro)肯定了雷德兰的推测,构建了东起太平洋诸岛、西至马达加斯加的诸海岛语言的发展脉络。1836年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dt)正式命名其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Polynesian)。

近年来,关于南岛语系民族的起源、迁徙和彼此关系是学术界一个较热门的话题。早期,学者们曾有过海洋起源论和大陆起源论两派的激烈争论,曾出现过南岛语系民族起源于密克罗尼西亚、中国大陆南方、中国台湾岛、中南半岛、新几内亚等多种说法。当代,在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之外,生物基因科学和遗传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材料都被引入到对该语系民族起源和彼此关系的研究中,并产生了不少成果。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大陆起源论,即南岛语系民族由中国大陆起源,往南、往东迁移至中国台湾岛、东南亚海岛地区,并扩散至太平洋诸岛和大洋洲。支持该观点的学者通常认为迁移发生的时间是约六千多年前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抵达台湾岛;四五千年前从中国台湾岛出发,往南经过菲律宾,到达苏拉威西、北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爪哇等东南亚海岛地区;三千多年前再从新几内亚经过美拉尼西亚,向密克罗尼西亚以及波利尼西亚扩散。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夏威夷大学语言学家布拉斯特(Robert Blust)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归纳了东南亚海岛地区和太平洋诸岛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特征,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拟构出南岛语系历史发展的谱系图,其源头是原南岛语(Proto-Austronesian),而后发展出了原马来-波利尼西亚语(Proto-Malayo-Polynesian),之后再分化出西支和东支,其中的西支演化出了东南亚地区的南岛语系语言。因为上古时代人类的大迁徙,东南亚海岛地区和太平洋诸岛的众多民族有着必然的民族源流关系,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这已为学术界公认。有不少学者提出,菲律宾是南岛语系民族迁徙的重要的一环,五六千年前南岛语系民族从中国大陆东南到达台湾岛后再开始往南、往东不断迁徙,菲律宾群岛是其中的必经之路;菲律宾群岛最初的古老居民是小黑人,即尼格利陀人(Negrito),南岛语系民族到达菲律宾群岛后与当时已有农业和游牧生产的小黑人接触、融合、文化交流。今天,不仅菲律宾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是南岛语系民族,而且菲律宾群岛现存的小黑人埃塔族也受到了影响,其所操语言亦是南岛语。民间文学是诸多民俗文化中的一项,研究菲律宾的民间文学,必然要将它置于南岛语系民族民俗文化的视野中。菲律宾诸民族与我国台湾原住民、东南亚其他地区的南岛语民族、太平洋诸岛的南岛语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移的地理联系,形成了彼此相似或接近的文化;这一源自远古时代的文化相似性流传了下来,至今这些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依然密切相联;这其中就有民间文学的交流和传播,相同、相似、相关的民间文学在这些民族间相互借鉴、承袭,形成了南岛语系民族在民间文学上的一些雷同性,比如颇为类似的神话类型和神话母题。

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涉及了菲律宾诸民族与其他南岛语系民族的比较研究,并把它们在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上的相似性或相关性,归因于这些民族彼此间密切的民族源流。以洪水神话为例,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搜集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洪水神话异文并针对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相似的洪水神话在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的原住民,以及安达曼群岛中有所讲述;并推测洪水神话流传的中心有3个:古代两河流域、美洲印第安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亚地区的洪水神话流传是以马来地区为中心,并波及到大洋洲的大陆和海岛地区。

中国民俗学者李卉在比较我国台湾和东南亚的洪水神话时,曾论述了我国台湾原住民和菲律宾等东南亚马来族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院士在研究我国台湾原住民洪水神话时,认为台湾原住民的民间文学与菲律宾民族有不少关联,阿美族和卑南族与菲律宾马诺伯族(Manobo)、排湾族和鲁凯族与菲律宾的马努乌族和布基农族、邹族和布农族与菲律宾的宿务族(Cebuano)有一定关系。民俗学者鹿忆鹿将我国台湾原住民洪水神话与大陆苗瑶等南方民族神话进行比较,提出我国台湾原住民、大陆南方民族、东南亚国家民族的洪水神话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