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02

第2章 经济建设(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国民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发展国民经济时,正确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如果单纯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而忽视具有“好”的内涵的质量、效益、合理结构和发展的可持性,就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我国过去的经济建设就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必须以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作为基本条件。因此,在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要把“好”与“快”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十七大关于经济建设主要精神概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发展国民经济,强调的是经济增长方式。它可分为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想。它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方式更为深化,也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通过上述内涵和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以保障、促进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因此,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中,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同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国际科技竞争,我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上述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升华,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这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国家战略,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还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种战略手段。胡锦涛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更加突出和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要求、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些新要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周期上升阶段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5年超过10%,2006年经济总量达到2.6452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以独具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创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怎样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占社会商品生产总值(全社会有形商品的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据测算,我国这一比重2001年为51.5%,到2020年可以提升到70%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使今后十几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比重上,而且在质量、水平上都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水平。

根据上述情况,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使我国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

(四)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最关键、最重要的抓手

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则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选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