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09

第9章 经济建设(8)

二是创新以城带乡机制。就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第一,对现行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第二,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第三,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应按照他们的实际需求分层次、逐步推进。第四,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2.发展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结合到广西实情,就是要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指引下,发展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

(1)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挑战

广西素有“亚热带水果之乡”、“蔗糖之乡”、“生态南疆”、“土特产仓库”的美誉。近年来,广西在做强糖料蔗、水果、蔬菜、生猪、家畜等原有产业基础上,突出重点发展优势粮食、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香料、花卉、食草动物、牛奶、优势水产品、商品林11个新兴优势产业。目前,甘蔗、桑蚕、木薯、松脂、八角、速生丰产林等产量排全国第1位;初步形成桂北、桂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的优质谷产区,桂南、桂中和桂西的原料蔗产区,桂南、桂北和桂西的水果产区,河池、来宾、南宁、柳州的桑蚕业产区,全区各地都分布有生猪、家禽、蔬菜、烟草、肉羊、肉牛、水产品和商品林优势产区。广西海域面积12.92平方公里,海岸线1595公里,有浅海、滩涂19.2万公顷、海底平、礁石少、水浅浪小,蕴藏着丰富的渔业、养殖、外贸、运输和旅游资源。鱼类资源初步探明近600种,比中国东海鱼类多50种,持续资源藏量达70多万吨。可以说,广西在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我们必须看到,广西农业现代化还存在以下挑战:第一,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因为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农户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而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2)创新思路发展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

创新思路发展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克服农业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以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优化粮食经济、提升林果、主攻畜禽、扩大水产的要求,加快建设吨粮田、吨糖田和万元田,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坚持粮食基本自给,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甘蔗良种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单产和蔗糖分。改造经济果林木,建设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推广农业新科技。调整畜牧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海淡水高效养殖,加快外海和远洋捕捞船队建设。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甘蔗、优质稻、水果、水产、秋冬菜、桑蚕茧、速丰林、中药材、木薯、花卉、松香、食用菌、香精香料、山茶油、剑麻、烟叶生产和加工基地。围绕特色优势农林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发挥国有农场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村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格局。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良种、植保、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业装备、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化等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特色种养产品、林副土特产品和绿色食品等的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农村特色旅游。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确保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建立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淡季储备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整合扶贫资金,继续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对基本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就地扶贫,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技能、技术培训以及劳务输出等多种扶贫方式,提高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基本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

第三,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强化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广西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土壤肥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强化科技保障。推进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在一些重大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鼓励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强化投入保障。切实把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业,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机作业便道、设施农业等建设。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一步稳定、强化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形成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第四,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家庭经营越来越离不开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区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水平较低,还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服务业,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加快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入户率。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在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逐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加快构建农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组织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五,强化对农业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资金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国有大银行大量撤离农村营业网点,撤离农村市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单一。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正逐步建立,但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乏。目前,有一半多的农户和近一半的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高端的商业性贷款服务容易得到满足,而成长型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缺乏收益激励。因此,自治区政府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应在税收、监管标准、再贷款、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六,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职业农民。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和库区移民长远生计问题。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制度。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与省际互通。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集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具体包括完善价格和补贴政策、完善农资增支综合补偿、完善农业资源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