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块金子,经过我的手把你擦亮;如果你是一块顽石,我努力点石成金。
——王秉中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说
由于喜欢无线电,1978年王秉中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并最终如愿以偿。王秉中教授说,求学过程中让他自豪的是跳过两次级:由于成绩优异,初中直接跳到高二;本科期间,提前一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成为林为干院士的“弟子”,当时全校只有不到十个跳级考研名额。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副院长,王秉中教授扎根于此28年。28年对他来说虽然充满艰辛,但他却觉得自己过得快乐、平淡而充实。“说平淡是因为每一个项目都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做长期的准备与研究才能有成果;说充实是因为每天都忙碌着,要花时间、花工夫还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目前,王秉中教授主要从事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等方向的研究。在电磁场研究领域里,传统研究有两种手段: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计算电磁学为研究电磁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计算电磁学可进行仿真研究,还能进行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仿真实验,这为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探索如新型天线、微波集成电路中的新结构和新器件有很大的帮助。鉴于此,王秉中在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计算电磁学》一书,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从跟着导师学习,到有了自己的科研,再到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王秉中教授的路越走越宽。但王秉中认为,要做到更好,还要像自己的导师林为干院士一样,把更多心思放在教书育人和做学问上。
王秉中教授的项目大多获得基金资助,要获得基金支持有一些条件,比如要紧跟学科发展,注重应用基础研究等。因此,王秉中教授要求研究生和自己一起时刻关注国际发展动态,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思考。
飞机上不同的天线对应不同功能,多种天线有时会相互干扰。王秉中教授就想,是否可以用一个可以“重构”的天线的不同状态来实现不同功能,这样可节省成本和资源。联想到数字电路里有可改变功能的可编程电路,通信系统里有软件无线电等可重构概念。“当时我感觉‘可重构’这个概念很好,应该会有所发现。”王秉中说。果然,据此提出的项目申请先后得到国家“863”计划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从可重构电磁理论与关键技术,到平面型可重构天线研究,再到现在的低RCS(雷达散射截面)的可重构天线应用基础研究。王秉中教授的科研队伍不但在这个方向上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方向,研究水平也基本与国际的研究保持同步发展的水平。
作为科学工作者,王秉中教授是一个求真务实、乐于追求真理的人。作为教师,王秉中教授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的人。王秉中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为研究生开设了《计算电磁学》,为本科生开设《电磁仿真综合实践》等课程。从1994年第一次带研究生开始,王秉中教授已经培养了50多名研究生。
对于教书育人,王秉中教授有自己的信念:教育者首先要热爱所有学生,有教无类;第二就是要投入更多精力,言传身教。王秉中对自己的研究生说,如果你是一块金子,经过我的手把你擦亮;如果你是一块顽石,我努力点石成金。多年来,王秉中教授在一届一届学生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他的很多学生回忆说,最感动的是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点他们的科研思路,亲自修改他们的论文,一遍又一遍。不但自己长期坚持做“有工程背景的理论性课题”,王秉中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会搞学术也会做工程。他说,自己努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才,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年来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教学科研领域,王秉中教授也获得各项荣誉:1996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8年获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秉中教授说,“一辈子做研究生”是林为干老师告诫同学们的话,这句话成了王秉中教授对自己的要求。“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学问上,搞科研的人就要到科研第一线去,教书育人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王秉中教授说,他今年才40出头,按照西方的说法,生活才刚刚起步,他要继续走好每一步。
(胡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