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7610400000053

第53章 迈向未来——访黄洪钟教授

2006年1月底,美国加州,第五十二届“Annual Reliabiity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ARMS2006)隆重举行,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黄洪钟教授等人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黄洪钟教授也被授予了年度唯一“William A.J.Golomski”奖。

在这一可靠性、维修性及安全性领域学术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上获此殊荣,无疑是黄洪钟教授学术生涯的又一里程碑。早在1996年,黄洪钟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学位论文就获选“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为他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年辛勤耕耘,一直浸淫在机械模糊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黄洪钟教授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并出版了5部学术著作,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25篇,EI收录75篇,ISTP收录24篇。

“我在研究的,也是国家迫切需要的”

“可靠性”是什么?——使产品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它的性能与指标,保证产品在规定时间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

其实,可靠性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机电产品乃至各行各业,都可以见到可靠性研究成果的运用。最早的可靠性研究开始于二战中的美国:当时美国空军由于飞行故障而损失的飞机比被击落的多1.5倍,作战飞机上的电子设备经过运输后60%不能使用,存储期间有50%失效,这引起美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可靠性研究成功运用的范例出现在日本:战后日本机械和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相关产品至今仍称霸全球市场。因此,日本有“今后世界产品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可靠性”的认识,美国也有总统下令三军“无可靠性指标的新产品不能生产”的铁定制度。

在我国,可靠性研究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但比起美国,我国的差距明显。单就机电产品领域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国家可靠性指标,只有部编规范。2005年郑州纺织品年会上,200多个国内企业高层参会,某部级领导痛心疾首:“纺织品制造机件中,进口量占到60%以上,差就差在可靠性上。”

如何确保产品的可靠性?黄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前端:进行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再把可靠性指标落实到产品设计中去。他将模糊数学和人工智能引入可靠性研究,这一工作方法“产生了机械模糊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目前,黄教授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步,学术界普遍承认:黄洪钟教授的研究可以较为有效地分析评价机电产品的耗损性故障,并进行数学描述;可以结合产品现场数据和语言表述,通过模糊数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对现场使用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定。

另外,黄教授还通过现场采样和分析,尝试着对大型复杂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模糊可靠性预测。黄教授说:“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比如像三峡发电机组这样的大工程,可靠性预测就很重要。国家非常需要,一旦攻关成功,运用量大而广,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巨大。”

“我们并不落后,但关键是要走出去”

黄教授非常看重与国际同行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必须走出去,不能闭门造车。水准得到国际同行认可非常重要。否则,发表的学术论文无人看、无人引用,等于在造文字垃圾,没有任何价值。”

目前黄洪钟教授担任着国际机构学和机械科学联合会可靠性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等社会职务,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求学和讲学经历,因此,“走出去!”成了他劝导青年人的常用语句。

“要与国际接轨,英语一定要过关,”黄教授强调说,“听力、口语一定要具备交流的水平,否则无法和国际同行实时交流,这会制约人才的发展。”

从长期的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黄教授越来越觉得“我们其实并不亚于外国同行。”在与外国同行的不断相互学习中,经常有外国学者这样对他说,“黄,你们不比我们差到哪里,但是你们的很多研究以前却没有让我们知道。”2005年3月,在与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中,对方非常肯定黄教授一行,“他们认为我们做的有长处,也希望互相交流学习。”黄教授对此没有掩饰自己的喜悦。近期,国外同行学者也纷纷流露出来校访问的意愿,“加拿大和美国的几位大学教授表示将会来校访问交流,韩国和印度的一些研究生也希望来校留学。”

“我将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2006年初,黄洪钟教授被聘为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面对新环境、新团队和新任务,他显得胸有成竹。

黄院长的办院方针重点是四个字:内培外引。教师首先原则上学科归队,不能游离于科研之外。采取措施鼓励支持老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潜心科学研究的教师提供条件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从国内外引进人才,设立学院特聘教授,“将学院的有限经费补充一部分,使特殊人才年薪达到10万元”,黄院长大胆出招,“有了人才能抓项目,在做项目中培养一批人,充分体现人才梯队的作用”。

学院教师希望新一届班子带来新面貌,黄教授坦言“压力很大、责任更重大”,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致表示:将竭尽全力,不负众望。

为此,黄院长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因为学院院务工作要层层落实,申报项目要件件把关……“就是讲奉献吧,我的经验多一点,可以给老师们一点建议,提出一些问题,大家都可以有所提高。”令黄院长感动的是学院书记、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和院长助理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常常是商讨工作到过午,几个人就一起叫盒饭到办公室,边吃边谈。”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导班子和精神,黄洪钟教授才“浑身是胆雄赳赳”,“这种团结一致,协调工作的劲头,才使我有信心担负起我的职责。”

采访侧记:

“我来电子科大,是因为我被感动了。”

来校之前,黄洪钟教授已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声誉,许多学校纷纷向他抛出“绣球”。最终他选择了我校,“我的确是被这所学校感动了。”

黄教授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校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也是因为我校领导求才若渴的极大诚意。“当初给学院发过来一个E-mail,很快就接到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的热情邀请,这种及时、迅速的反应给我很深的印象。在后期的接触中,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工作认真、细致、热情、投入。”黄教授回忆说,“我当时就被折服和感动了,觉得来这里工作将会有一个和谐、学术宽松的环境,工作的心情会很舒畅。虽然基础条件差一点,但更富挑战性,留给自己的施展空间更大。”

我曾问黄教授,对于拒绝了之前的众多诱人机会,后悔吗?他的态度与语气都很坚决,“没有后悔,只希望机电学院根基打得更扎实,尽快提升学院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透过镜片,我看到了他眼里的真诚、坦率。

(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