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教师风采
7610400000055

第55章 诲人不倦——访黄迪明教授

有这样一位60年代的大学生,秉守着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在“文革”动荡时期坚持学习,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投身国防兵工事业,在人民需要时耕耘在教学的田地上。目睹了人民公社的建设、大跃进、反右派斗争,经历过国家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亲身下农场实践……坎坷的人生阅历更让他坚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党,回报国家和人民。”黄迪明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国防科委的9年工作,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防兵工事业,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在成电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如今已年逾花甲的黄迪明教授,看上去是一位普通而慈祥的老人,但眼睛依旧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党旗下成长的一代

回顾他们那一辈人的人生经历时,黄迪明无不感叹。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小学,亲眼目睹了人民公社的建设、大跃进、反右派斗争,在党旗的光芒下长大,对党的信念从小扎根在心里。

1962年,正值国家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黄迪明考入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那年整个学校才招了570名学生,国家建设相当紧张,能够有上大学的机会,大家都非常地珍惜。”而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还处于建设初期,与我们今天目睹的电子科大相去甚远,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完成课业,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学校建设,挑砖拣瓦、一手一捧土地建学校,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磨砺了黄迪明一代人的斗志,使得他们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一种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1965年,黄迪明成为班里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还到安徽丹阳湖农场锻炼了一年,条件极其艰苦,黄迪明说:“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是那时候克服困难的信念。”

当时重点工科大学都采用的是五年制教学模式,1967年毕业分配工作时,“文革”风波轩然而起,分配工作被延误。1968年分配时,班上每个同学都表示要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防建设奉献青春。由于当时只能分配到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的所属单位,没有民用单位,不少同学由于家庭的原因影响了分配,班上30人最后只分配了17人,13人被待分。黄迪明顺利地被分派到了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所,从事兵器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发,一干就是9年时间。其中他参加了两项兵器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工作,两次获所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为国防科研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无线电材料与器件专业,与当时的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在研究所任职期间黄迪明一直坚持边学习边工作,对学习没有丝毫的懈怠。实践出真知,9年科研工作的经历为他后来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黄迪明重回母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生涯。经历了困难时期的磨砺和“文革”时期的动荡,黄迪明认为:“在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和国家、热爱人民,这不仅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而且也是在党旗下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胸高志远自学成才

由于在国防科委研究所从事兵器控制器计算机系统的研发,练就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夯实了牢固的技术知识,黄迪明回校之后被分配到了计算机系,承担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他不仅努力认真地工作,而且在百忙中坚持学习。问到学习的感悟,“学习知识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公共基础课最重要,就像盖一座摩天大楼,基础课就像地基,地基不稳,楼是盖不上去的”。黄迪明说:“在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时候,新知识不断出现,知识更新快,只有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学习无止境。”

黄迪明对C语言的学习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的,他去北京出差,到书店买书时看到清华大学史美林教授编写的一本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书,当时C语言在国内还未普及,他便买回家潜心研究,从此激发了他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期间,有一次在学校书店中黄迪明看到一本刚出版的名为《用C语言开发高级图形软件》的英文原版书,觉得很有意思,不仅买了书还买了quick C的编译器,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对书中介绍的每个程序他都要运行一遍,有错误的地方就修改,最后不仅对C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图形软件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按照书中介绍的软件开发技术,他开发了一个交互式的图形编辑器。软件开发的实践不仅为他日后在C语言程序的教学提供了应用的实例,而且为他从事多媒体和图形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黄迪明老师说:“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实现理论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1982年黄迪明到美国DEC进修,1987年获得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和图形技术。1988年回校之后,他继续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在学校教务处任职三年。1995年,计算机系、微型计算机研究所和计算中心三个单位合并成立计算机学院,黄迪明从教务处再次回到新成立的计算机学院,担任学院首任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作为双肩挑干部,他在完成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然潜心于计算机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先后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共5项,其学习精神给后人树立了模范作用。1998年黄迪明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以表彰他在教育战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培育人是崇高的事业”

1979年回校后,不管做行政工作还是科研项目,黄迪明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从事教育事业近30年。黄迪明说:“培育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书育人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乐趣。”

说到教学,黄迪明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第二是对教学工作的全心投入,第三是对学生的关爱和热忱。热爱是一种精神诉求,投入是一种现实状态,而对学生的热忱是一个为人师者的胸怀和境界,它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课堂教学中,黄迪明有一个原则,就是从来不批评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黄迪明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的优良品质。只有知识的人只能说是“人才”,而品学兼优的人才能称作“人材”,才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而黄迪明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同学们的钦服,被学生们评选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最受欢迎的教师”。

为顺应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趋势,在高校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1997年黄迪明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了《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素质的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从此,全校范围各专业都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C语言成为历届成电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在高校得到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水平。

在从教期间,黄迪明先后编著教材11本,其中两本为“九五”电子信息类全国统编教材,一本为“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编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等,在省内外20几所高校使用。问到编著教材的初衷,黄迪明说:“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编写适用的教材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信息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强调工程应用,着重能力的培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为我们的学生编著适合自身的教材,这是我的责任。”写好的教材、教好学生,这就是黄迪明,一名简单朴实的人民教师。

科研务实强国济民

1995年,黄迪明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而开发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当时才刚刚有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概念,这一课题研究对教学方式的改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便利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黄迪明说:“研究的目的是把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满足当前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由于对计算机应用和图形技术方面的浓厚兴趣,黄迪明一直致力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图形技术等的研究。后来又开始从事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做了入侵检测系统和反垃圾邮件系统的开发。他认为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一位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比较前沿的学科,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黄迪明担任四川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办公室主任期间,为了规范全省考试管理工作,有利于考试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研发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系统》,在全省50多所高校中推广使用。

2001年前四川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为了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效率、节约制卷成本和减少作弊,决定实现无纸化的机试方式。黄迪明和他的学生研发了《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系统》。考试系统从数据库管理到网络监控全部由C++代码实现,100%的知识产权。机试过程中每位考生完成随机从题库中抽取的100道题目,考试结束立即公布考试成绩。该系统已在全省50多所高校中推广使用六年,每年受益考生达到十几万人次。

作为老一辈的计算机先驱者,黄迪明用一位共产党人的准则严于律己,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方面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并以其崇高的个人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成电学子。在距退休还有两年之际,黄迪明感慨万分地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学的知识都是为了贡献国家,希望能把我最后的余热奉献给教育事业。”

(楚燕梅 叶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