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成功,每个人在各自所选的路上做得很出色。”一位青年教师如是说。他就是电子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延波。
1998年博士毕业后,年青的延波留在了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九五”期间,延波主研的“Ka频段二倍频-功率放大组件”获信息产业部科研进步三等奖;“α型雷达高频系统”、“K、Ka、18-40GH2超宽带毫米波扩大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十五”期间承担两项国防科研项目。他承担的《信号与系统》课程获校“托普教学”一等奖,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在见到延波老师之前,我们的心里多少有点担心。对于学生记者而言,面对这样一位出色的老师和科技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那是一种当你面对高山与大海时心中止不住的景仰和敬畏。但是,当看到延老师忙碌的身影时,看到他脸上泛起的温和的微笑时,我们的心情也镇定了下来。看上去,他略显清瘦。在掐灭手中烟火后,他习惯性地冲了杯浓浓的咖啡,示意我们可以开始。这一切正如从他的研究生那里得来的印象:和蔼可亲。
选择清贫的科研之路并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延波老师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把手中的工作当成是一种应尽的职责,竭尽全力干好而已。“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与其他人比,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延波如是说。但是,延波老师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学生时代一直到工作后乃至今天,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一以贯之,这来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为了取得最真实的数据,他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理论的推演经过多少次反复的思考,每一点成绩无不渗透着汗水和心血。当问及他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时候,延波老师淡淡地回顾了这一切,一句简单的“职责所在”包含了多少的奋斗阳光、多少思索的月夜。
“十五”期间,凭借对科技前沿敏锐的嗅觉,延波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几年微波领域的热门发展方向,他与徐锐敏教授准备合作申请毫米波MCM 技术项目。那个时候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因此,这个项目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由于这个项目涉及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很多专家对此提出了意见,而寻找合作的主流单位也不太理想,这些都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延波老师对自己充满信心。他欣慰地告诉记者,各项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这一切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我们靠的是一个团队的努力、协作精神。”
科学无止境,延波从不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足够,每一次新的进展每一个新的数据都会让他兴奋,然而很快又从欣喜趋于平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眼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面对荣誉,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谦逊的品格、敢于攻坚的胆识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断追求完美的执著,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延波。
仅仅做一名科研人员,延波还不满足,他努力着做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采访他的研究生时,我们听到第一句话是:我感到很幸运!的确,延老师的班里气氛一直很好,这足以引来其他同学的羡慕。他很支持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多做实验,从不因为实验元器件的昂贵而减少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他信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放手去干。一次,一位第一次做实验的同学做得很差,他以为免不了一番责骂,然而延老师只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继续努力。师从延波,研究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精神,那种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科学的执著态度。这位同学告诉我们,有了这样一位朋友般的导师,学习和工作起来就不会觉得很有距离感,做事也感到轻松了很多。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如是写,留下了多少青春的回忆。在科研中不断探索、在学海里孜孜追求,延波抒写的是同样的灿烂,梦一般的岁月,梦一般的青春……
(田野 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