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7612400000029

第29章 回民起义中的团练、汉民问题(3)

陕西团练最初的目标并不是回民,张芾督办团练也不是专为屠杀回民;甚至他本人在夷夏观念之余,并不刻意仇视回民。官书、传记所记张芾并无任何仇回、剿回之言行。民间有传述说同治元年关中团练灭回时,张芾母亲劝他勿与回民结仇,张芾手抓麦粒,说:“簸箩里的麦,好比是汉民;我手里的麦,好比是回民——它不单是少,还在我手心里抓着哩!”此事显为误记。张咸丰间外仕,期间母逝,咸丰十一年(1861)才回陕补服母丧。则他的灭回言论,与谁说起?①但是同治元年四月以后,团练滥杀,激起回民起义,团练以及团练大臣张芾都被回民视为仇敌。在以往的研究中,张芾其人几乎被一致地认为是一意屠杀回民的地主团练头子,类似的结论良有细加检讨的必要。

华州斫竹事件发生后,回汉烧杀已起。巡抚瑛棨“以为汉回械斗,可以弹压息事”,②向清廷上奏后,廷谕“现在外侮未靖,而汉回又复寻仇互杀,实系腹心巨患,著瑛棨张芾即饬现派之汉回官绅,速行驰往,晓谕解散,令其立功自赎,偿始终抗违,即督饬乡团将起事焚掠之回匪,严拿惩办。”③在此廷谕下,瑛棨以张芾有乡望,便委之率临潼知县缪树本、山西知县蒋若讷及从孙张涛、在藉候选知府回绅马百龄等于五月十一日赴临潼油房街劝谕安抚。此时回民尚表态“汉民凌逼太甚,所以拒之者,缓死耳,非敢为逆也。”④但张芾失言欲杀任武(即任五、任老五),卒于五月十三为回民杀死肢解,年四十九。

任武杀张芾,直接原因是张芾当众点名要严办,从而引发杀机。另有说张芾误将洗回传单手交渭南河北禹家寺掌教;或说回民从张芾轿内(或靴中)搜出“秦不留回”的传贴。更可能是回民故意将传贴放入轿内,以制造口实。⑤但无论如何,当时的确存在汉民的灭回传单,此类传单虽然可能并非张芾本人亲自炮制,但他却被动地脱不了干系。据载“而汉民素存灭回之心,私立传单,约期举事,单中即推张芾为首。回匪遂疑张芾前来为羁縻陷害之计,因此被戕。”因此,“是张芾之遇害,固由于回民之谲诈,亦由汉民之有激而成也。”①可以说,张芾本人的失察,也是导致他被杀身死的重要因素。

张芾被杀对清廷震动极大,“事闻优恤,谥文毅。”②或认为张芾抚回有效郭汾阳(郭子仪)见回纥之举,若如此,则张芾在奉行政令之余,亦颇有传统夷夏观念。他被杀后,清廷有“轻身辱国”③之诏。

团练头领张芾被杀,是回民反击官办团练和杀害国家大员的双重行为,在官方的角度上,已成回民正式反叛朝廷的转折。此后,回汉械斗转为回民反清,“不惟结怨于汉民,且无以见谅于朝廷,回民已成骑虎难下矣。”④同时,回民头目杀张芾,客观上也坚定了回众的起义心理,至此,一般回民亦知除起义外再无他路。

(二)渭南冯元佐

冯元佐,字辅廷,西安府渭南县仕西北里人。有勇略。他是汉民中读书不多、具有领袖才能而又强有力的豪强类人物。有的记载称他为刀客、刀匪,因而他属于地方权力结构的外围人物。早在咸丰六年(1856),因为官府施行地亩摊派盐课银两,他便曾聚众赴县交卸农器,后被劝散。⑤马霄石先生将他视作另一位咸丰十一年(1861)“交卸农器”的临潼人杨生华的同党;杨率众围攻临潼县城,后被官兵镇压,据说临潼回民其间出力颇多,自此汉、回双方结下不解之怨。冯本人更因此在成为团练头目之后,藉团练之力以谋报复。⑥基于这种资历,同治元年大兴团练,他成为积极的领军人物之一。元年四月,太平军犯陕,他率团勇3000人,又统领河北一带乡团巡河防堵。陈得才部陷渭南、华州、华阴,他以“军功”的身份,和训导乡绅赵权中督率民团在渭河北岸堵截。①

冯元佐所部团练是同治元年关中地区最强的一支。所谓“赵权中不知有多少钱,冯元佐不知有多少人。”然而冯部团练虽众,却以纪律败坏著称,内多地痞、流氓、刀客、土匪等人,②早已“强掳民间财物,控案如鳞。”③这种人群的集合,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内部纪律,是地方秩序天然的破坏者,也是激化回汉民族矛盾的祸首,“积与回民衅隙,不一而足,识者常抱杞忧。”④华州斫竹事件后,汉回械斗,冯部团练积极参与到灭回行动之中,“经冯元佐带领各团将回村不分良莠,一概剿洗。回民怀恨益深。”⑤当张芾前往油坊街调解冲突时,冯元佐本欲带团护送。但回民方面虚称一撤汉团,回众即散。于是张芾将冯部团练解散,仅数人前往安抚,终至被害。

正是冯元佐部,最早制造并散布“见回不留”⑥的谣言传贴,煽动东府汉团对回民进行洗杀。缺乏远见而又一味逞强,冯元佐毫无顾忌地传贴灭回。据记载,“先是渭南刀匪冯元佐,与本县富豪赵姓及大荔之李姓,共相唱和,潜行传贴,声言奉旨洗杀回民,愚民不知从而信之,于是自潼关以西,凡往来回民非铡即杀,无得免者。”⑦随着汉团洗杀行动的展开,东部回民随即发动全面反抗与报复。当洗杀回民的消息传至西府凤翔后,虽未导致凤翔汉团展开大规模的灭回行动,但却引发凤翔回民于八月最终起义。

冯元佐部是积极的破坏者,缺乏纪律,良莠不齐,远远不是起义回民的对手。回民起义后,冯部“见贼而奔,扎营在王母山下,而望贼焚烧,绝不虚张声势。”元年五月,冯元佐避难至同官(今铜川县)陈陆镇,有富户梁三者号称“三阎王”,邀请元佐至家,商请招团勇防守,三日内得勇500名,用以防御回众。后梁三失信,冯元佐遂在当地人带领下,掘梁三窑藏七处,约计500万缗。适钦差大臣督办全陕军务多隆阿十一月二十七日进军关中,元佐一面添招勇丁,一面飞禀,多隆阿遂札饬:元佐募勇讨贼,赏给五品顶戴。此后元佐奉札招勇万人,嗣后粮草不继,即于四乡劝捐。①同治二年(1863)三月,冯元佐率勇数千,与回民军战于三原十里铺,败绩,被杀千余人。②五月,陕西提督雷正绾令冯元佐带勇3000赴甘肃助剿。七月十二日至庆阳,时署陕甘总督熙麟驻于庆阳,令元佐统领五营防守,二十三日,与王生吉联合打退回民军进攻。③冯部人数虽众,却不及回民军短时期内即聚众上万,因此“元佐亦众寡不敌,自率乡民,由耀州、同官一带,屯聚北山口,踞延绥环庆之要。贼来则据险遏截,贼去则亦抢劫为生。”④实已沦落到亦团亦匪的地步。

同治二年十月初九,冯元佐奉熙麟札委,赴富平、同官招募团勇,“行抵底店地方,因与该团目程景鹏口角,被勇格杀身死。”⑤奏闻,著照都司阵亡例赐恤。其众数千人在北山一带焚杀掳掠,流为寇匪,终至散亡。⑥

(三)长安柏景伟和梅锦堂

西安府地区活动的梅锦堂、柏景伟所部团练是另外一支比较大的团练武装。口述材料记载,“在西安府方面,当时咸宁有东仓三十六,长安有西廒三十六,按土地粮亩多少划分,是行政区,也是军事区。长安办团的是柏景伟和梅锦堂等人。”⑦他们二人也是汉绅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既知书,亦知兵,又是地方富族。然而,根据胜保的观察,“查陕省绅士梅锦棠、冯元佐等带领团练为数逾万,惟究系有名无实,若遇大股悍贼断难抵御。”⑧事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柏景伟,字子俊,号忍庵,晚号沣西老农。陕西长安人。“性忼爽,好义侠,尤笃于师友。”咸丰五年(1855)乡试中举,大挑,授定边训导。柏氏一族是同治元年与回民对抗的积极分子,斗死、被杀者极众。①他是西安关中书院的领导者,专讲兵法。②柏氏既是学养素著的儒绅,同时又是大汉族主义者。元年五月十八日,在他和梁冀的领导下,所部乡团将沣河以西回民及户县所属南乡各处回村尽行烧杀或屠杀净尽。③回民起义后,经金胜寺之役,大败于回民军,之后,“奉父母匿南山,转徙荒谷,亲殁哀毁逾恒,丧葬尽礼。”服阕,他随傅先宗赴湖北募勇,之后赴甘助剿,解巩昌围,克庆阳城,时为同治四年(1865)。同治六年(1867)底左宗棠被任总督,“即立意访求关陇人才,与谋军旅之事。”④柏氏参谋军事,上“办理回逆臆议”十六事(条),在士绅中明确反对退至甘肃的陕西回民返陕。后以知县分省补用,加同知衔。光绪九年(1883)主讲泾阳味经书院。⑤柏氏是儒绅,有《柏沣西先生遗集》六卷和《沣西草堂集》四卷存世。

梅锦堂(1803~1878),字芳山,“伉爽果敢,能文章,以优贡朝考,得训导改府经历,分省四川任嘉定(今乐山县)。”在任期间镇压了威远的啯匪,升补洪雅知县。⑥同治元年,他与柏景伟二人“讲兵、修城、筑寨,在长安、户县、周至大练军伍。”⑦太平军陈得才部扰陕西时,他以在籍知府的身份率领长安十八廒的团勇防守子午谷。太平军退后,同州府地区因回汉械斗引发回民大规模起义,他所部的团练虽与回民无仇,但却主动将目标转向本境回民。同治元年五月十八日,梅氏联合石仓①,率十八廒民团,对省城西长安、户县二三十处回村实施了大规模的焚杀,从而激起回民的反抗与报复。据胜保奏称:

五月二十二日,回民军报复,双方于省城西安开仗,梅部团练大败,石仓被杀。二十六日,“梅氏乘虚往沙河破回巢小胜,已而全军覆没,精锐皆尽,遂不能振作,而回民自此战无不胜矣。”③六月初,双方在坑底下对战,回民军杀团勇数万;三十日,回民围攻西安西关梅锦堂团练所在之金胜寺,寺被烧毁,团练武装大部被歼。“而所谓梅团者,竟化为烟尘消散矣。”④同治二年(1863)后清军进击关中,梅氏为清军随员,出谋划策,事迹不显。他虽是读书人,但学养似不如柏景伟等,亦无遗集存世。其长子梅震煦等撰有“诰授通议大夫三品封典道衔四川补用知府显考芳山府君行述”,⑤记载了他的事迹。

(四)孝义镇赵氏和严氏

渭南孝义镇赵、严两家均是巨富大族,同时在经济上是官府的密切合作伙伴。两家的盐、茶生意,就是从官府承包而来,有税课、有引岸、有官印,所以能畅销各地。两家当铺的资金,除私人资本外,“还有‘皇本’,利息要与皇家分股的。”①有了这样的经济地位,他们在政治上自然成为地方与官府朝廷沟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赵家,是陕西关中汉民社会的头号精英世家,一门九府,皆是富户,财货冠于三秦,货殖遍于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咸丰时著名的赵渭南是当时的头号大绅士,在同治年间扮演重要角色的赵权中即其孙(或说子),行五,因以赵老五名。在地区性事件中,赵氏必然充当主角。

所谓严家的功名大,赵家的银钱多。孝义镇严家的著名人物是严树森,初名澍森,字渭春,四川新繁人,原籍陕西渭南。②咸丰十年(1860),严氏任河南巡抚时,因“习知回俗强而乐效死”,③便在渭南、泾阳等处招募回勇600名驻扎河南,以防发、捻。同治元年转任湖北巡抚时,“旋里展墓,率之归,而以属诸团练大臣张芾,极言回勇之力,编入团伍,足称劲旅。”④地方上扩充回勇,显然要征得团练大臣张芾的同意才行。最后具体领导、指挥这支回勇的却是严氏在孝义镇的同乡赵氏。《平定关陇纪略》说“渭南绅士中书赵炳堃,接管前河南藩司严树森所募回勇数百名,为防御粤匪、捻匪计。”⑤大概赵炳堃接管后即交付同族赵权中管带,或者二人实为一人,因此《壬戌华州回变记》说“四月发贼自大峪出,渭邑赵权中曾募回勇五百防刘峪口。”⑥《重修华县志稿》也说赵权中防守湭峪,“但所募多华渭回民”⑦。但两种文献称回勇为赵权中所“募”,并非实情。

据《平回志》,赵权中本人并不愿管带回勇,“权中奉檄,即趋省城谒芾,备言回勇难驭。”他随后自行招募丁壮,率团勇5000,“实无一回民也。”张芾却强使回勇归赵权中统带。四月一日,回勇头目马世贤、马四元“率五百人归附权中,称奉团练大臣张芾檄,募本教人助守,且出檄以示。权中留置闲处。”①此记回勇非赵氏所募可见,实际应是严树森招募的同一支回勇。据说赵氏给回勇每人每日麻钱五百文,但大概队伍中汉回勇丁不睦,以致回勇在卡道间无故被杀。②海思波提到,华州被太平军攻陷后旋即收复,回勇在城中发现了大量的太平军未及带走的战利品和居民逃跑时遗弃的财宝。这笔归回勇所有的财富引起了当地汉团的嫉妒,他们的共享要求被回勇拒绝,双方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在适当的时机便发泄出来,③从而发生汉团与回勇的争斗。后来华州斫竹事件后,汉团洗杀秦家滩回民,便因回勇多为秦家滩人。④

太平军犯渭南,赵权中不能守,“诸回闻寇至,遂不待遣,各散归。”⑤又据《重修华县志稿》,当时团勇纪律普遍不强,以致掳掠地方,回勇也不例外。赵权中患不能制,故解散之。⑥无论如何,这批回勇回乡时,在华州小张村斫汉民之竹,与园主起衅,进而引发回汉械斗、团练洗回及回民起义。其后,回民与团练斗,几乎每战必胜,这支战斗力颇强的回勇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