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55

第55章 外科疾病(11)

【按语】

通过观察大多数患者首次志室封闭后可获得长时间缓解,疼痛复发率低,有8例住院病人首次封闭6~10h后绞痛又发作,再次封闭仍然有效[王积安.针灸临床杂志,1995,11(2):35]。如疗效欠佳,可加刺肾俞,常能收到较好效果。临床亦可使用针刺法,留针5~10min,每隔3~5min行针1次。对反复发作者可留针到半小时,每隔3~5min行针1次。

治疗期间,应多饮水,以防止管壁感染,同时,可采取跳跃方式,促使结石下降。

用背针方法治疗肾绞痛与其他的止痛方法比较有如下优点,①止痛迅速、可靠,大多只需30s~5min绞痛即可缓解,有效率达92.8%。且一旦显效,不易复发。②无恶心、呕吐、口干、心悸及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③不掩盖腹区症状、体征,不至延误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④无麻醉药成瘾性之虑。

七、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张所形成的柔软肿块。中医称为“痔核”、“痔疮”。

【病因病理】

本病是因痔静脉回流障碍,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张、曲张,形成单个或多个静脉团,由于其生长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中医学认为,多由长期久坐久立、负重远行、便秘、嗜食辛辣等因素引起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瘀血停留,燥热、浊气聚于肛肠而发病。

【诊断要点】

1.主症为排便出血,痔核有炎症时,可有肿痛、脱垂等症。

2.严重者嵌顿、糜烂、坏死及至失血性贫血等合并症。

3.外痔一般无症状,血栓形成时,则有疼痛。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肠俞、气海俞。配穴:承山。

2.操作用埋线法。肠线剪成3~5cm长的小段,置入16号穿刺针头的针芯内,穴位局麻,将置有羊肠线的穿刺针刺入气海俞约1.5寸,而后向大肠俞透刺,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施以提插行针手法,边行针边让病人做提肛动作30~40次。然后再边推针芯边退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视病情之轻重可在配穴施以同样的手法埋入羊肠线。30d埋线1次。

方二

1.取穴腰区阳性反应点。

2.操作用挑治法。在背部靠腰三角区,尽量靠近督脉与带脉之间,找1~2点如针帽大之淡黄色或浅褐色略高于表皮面之刺激点(合并感染时,刺激点可呈红色或淡红色)。用特制之尖锐粗圆针挑治4~5下,直挑至真皮质下,可带出少量棉花丝样纤维组织,一般不出血或有少量出血。可同时挑二点。挑治后嘱患者坚持做提肛+腹式深呼吸运动,早、午、晚各30次。

1个月后复查,无效可挑第2次。

方三

1.取穴痔点或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八髎穴或腰下部夹脊穴。

2.操作用刺血挑治法。先寻找痔点,如痔点不明显者,选取腰骶区的穴位,每次挑治3~4穴(点)。先做局麻,用挑针从麻醉的皮丘处挑破表皮,然后再挑肌纤维,用力挑提,尽量把穴下肌纤维挑断,挑净,再在挑刺口上拔火罐5~10min,出血3~5ml。7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长强、腰俞、大肠俞、中髎、下髎。配穴:天枢、曲池。

2.操作用电针法。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每双电极接于双侧同名穴位上,选用连续波,低频率,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王勇华用方一治疗120例,治愈119例,占99.2%;无效1例,占0.8%。

治愈的119例中有98例为埋线1次治愈。对其中32例治愈者随访1年无复发[王勇华.中国针灸,1999,19(5):298]。曾玉珊用方二治疗本病200例,痊愈60例,占30.0%;显效52例,占26.0%;有效53例,占26.5%;无效35例,占17.5%。总有效率82.5%[曾玉珊.中国针灸,1997,17(1):52]。张盛之用方三治疗30例中痊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张盛之.中医外治杂志,2002,11(2):17]。何倜用方四治疗内痔16例治愈1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外痔23例治愈17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混合痔17例治愈10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治愈率67.86%,总有效率92.88%[何倜.针灸临床杂志,2004,20(5):41]。

【处方荟萃】

1.凡患有痔疮的病人,在背部必显有痔点。找到痔点以后,用9号针挑破痔点皮表,然后向内深入,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数10条,此时病人微痛,不易出血,挑尽后,碘酒消毒,贴胶布即可。7d1次,3次为1疗程[刘波.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2):25]。

2.选取第2腰椎至第2骶椎之间的华佗夹脊穴,用梅花针从下向上均匀叩刺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以局部充血潮红和轻微出血为度,分别在两侧叩刺部位上拔罐4个5~10min,以使拔罐部位充血发紫并拔出少许血液,叩刺和拔罐总出血量控制在15~30ml内,隔日治疗1次[周世杰.中国针灸,1994,14(1):8]。

【按语】

在治疗期间病人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肛门清洁。每日大便后用温盐水坐浴10~15min,早、晚各做提肛动作50次。

挑痔疗法主要是通过挑治背部刺激点,疏通督脉与带脉,调整身体的功能,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盆腔压力,使痔静脉丛血流畅顺,病灶吸收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病灶多在挑治后3~6个月内消失。痔点多位于第7胸椎至4~5腰椎之间,两侧至腋后线。痔点为丘疹样,稍突起皮表,针帽大小。略带色素,压之可褪色,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临床观察,无效或复发病例多见于:①职业关系,如长途司机、会计等长期坐位压迫,使痔静脉回流障碍,挑治后大多短期内有效而易于复发;②长期便秘、饮食烟酒无度;③盆腔充血、门静脉高压等疾患;④反复发作,痔核已机化,或多次手术、激光、枯痔等治疗后复发者[曾玉珊.中国针灸,1997,17(1):52]。

对痔疮疼痛者,可取大肠俞,用三棱针挑治,以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置5~10min。都一次止痛[赵树玲.中国针灸,2002,22(3):194]。

对痔疮出血者,可用梅花针对督脉、膀胱经脉腰骶段叩刺,至微出血为度。

或加以辨证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日1次[肖俊芳.中国针灸,2004,24(10):705]。

八、肛裂

肛裂是肛管齿状线以下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好发于肛管后方或前方正中线。中医学称为“钩肠痔”。

【病因病理】

由于肛门后方排便时承受的压力较大,如因大便燥结,排便用力过猛,则易造成皮肤撕裂伤,内镜检查偶可致外伤。损伤后,由于粪便经常摩擦,创面不易愈合而转成慢性溃疡。肛裂也可因肛隐窝炎或齿线邻近的慢性感染,导致齿线与痔核间沟之间的黏膜肌层纤维组织增生,使肛管表层失去弹性,肛管即易受伤或裂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大肠燥结,粪便粗硬,极力欲下,损伤肛管所致。常因惧痛大便久忍不解,粪便更干,损伤益甚,日久不愈,发为“钩肠痔”。

【诊断要点】

1.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发生在肛管后方,女性多发生于前方。

2.每因排便而诱发典型的便时、便后疼痛。

3.便血:出血量一般不多,多为粪便表面及手纸上有血渍。

4.检查时,轻轻牵开肛口皮肤即可显露肛裂,由于疼痛严重,如诊断已明确,则不应做指检及肛门镜检查。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肠俞。

2.操作用挑治法。用三棱针横行挑破皮肤2mm,挑断皮下白色纤维3~4条,外敷无菌纱布固定,每3~5d挑治1次。

方二

1.取穴长强。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病人右侧屈曲卧位,暴露肛门,用25%乙醇消毒尾骨尖与肛门之间皮肤,右手持20ml注射器,抽取2%普鲁卡因注射液4ml,亚甲蓝注射液1ml,混合液后,套上5号齿科长针头,在长强穴直刺1寸许,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2周1次,3次为l疗程。

方三

1.取穴医肛(骶椎2~4)、长强。

2.操作患者取膝胸位,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带6号针头吸取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维生素C注射液2ml混合液,待有针感后,抽无回血,缓慢注入,每穴2ml,隔日1次。

方四

1.取穴长强。

2.操作用埋线法。穴位及肛周消毒局麻后,用穿刺针从长强进针,向前上方刺向齿线(范围不超过齿线上1cm),右手涂抹石蜡油后伸入肛管触摸针尖位置以防止刺入肠腔,当针尖到达黏膜下2~4mm预定深度时,退出示指,拔出针芯,放入生理盐水浸泡过的2.5~3cm长1号羊肠线放入针管内,注入肌肉及皮下组织,退针后外盖敷料,如有哨兵痔可一并剪除。术后当日不排便,3日内不得坐浴并服缓泻药。

【治疗效果】

徐明用方一治疗肛裂30例,临床有效率100%,多数1~2次疼痛消失,便血停止,3~4次愈合[徐明.中国肛肠病杂志,1989,9(1):30]。高春清用方二治疗156例病人,痊愈126例,显效21例,好转9例[高春清.中国针灸,1993,(4):20]。刘念雅用方三治疗41例,全部治愈[刘念稚.疼痛穴位注射疗法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6]。李东冰用方四治疗117例,治愈112例(95.7%);有效3例(2.6%);无效3例(2.4%)。其中2例于治疗3个月及5个月复发,复发率1.7%,另1例并发埋线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0.85%[李东冰,等.中国针灸,1996,(7):5]。

【处方荟萃】

1.取大肠俞和(或)其附近明显压痛点,用较硬的圆利针或三棱针挑出一些有弹性、坚韧的纤维组织,用消毒敷料包扎,隔日治疗1次,以后隔5d后治疗1次,2~5次为1疗程[李复峰.中国针灸,1988,8(3):21]。

2.取长强穴。先用扩肛术,再取长强穴,沿尾骨直肠之间刺入4cm,注入2%利多卡因3ml、1%亚甲蓝2ml、0.25%布比卡因2ml,丹参注射液2ml,生理盐水6ml,0.1%肾上腺素2滴的混合液6~8ml,再配合熏洗。7d后复查[徐桂林.中医外治杂志,2000,5(1):23]。

【按语】

肛裂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以疼痛、出血、便秘为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用背针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治疗取穴多以长强穴为主。长强乃督脉之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连线中点,可解除肛门括约肌痉挛,消除疼痛,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切断恶性循环,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的优点。需要注意的是注射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刺破肠腔引起感染。

养成每天按时排便的习惯。饮食中应有充分水分和蔬菜。以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辛辣食物和烟酒,出现便秘和大便干结时,可及时服轻泻药。治疗前,患者应解完大便,因为术后当日不能解便,同时3日内不能用坐浴方式,以避免感染,为防便干可服用缓泻药。术前,肛门及其周围应严格消毒,穿刺针管不能刺穿直肠。

九、皮肤及皮下急性化脓性感染

皮肤和皮下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有毛囊炎、痈、疖等,中医归之于“痈疽疖肿”范畴。

【病因病理】

葡萄球菌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每在患者病后,或免疫力低下时,可导致感染。毛囊炎是因感染毛囊引起;疖是皮肤感染引起;痈则是深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气,致使营血为和,邪热壅聚,经络壅遏,造成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要点】

1.毛囊炎初起毛囊处出现痒痛红色小丘疹,中心有毛发贯穿,继之迅速发展很快形成脓疱,数日后结痂自愈,一般不留瘢痕。

2.疖肿初起为毛囊性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大为硬节,数天后中央形成脓腔和脓栓,当脓栓排出,疼痛很快减轻,红肿消退。

3.痈肿初起为痒痛小疙瘩,逐渐增大,肿硬、焮红、灼热,且疼痛剧烈,并伴寒战、高热、毒血症状。发展后脓腔形成较深较大,或形成多房性脓肿。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用经过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穴处快速拔罐放血,放血量视发际疮程度而定。每3天1次。主治发际疮。

方二

1.取穴肩井。

2.操作用毫针刺法。针刺肩井穴,深度为0.5~0.8分,提插捻转20s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转1次,起针时各捻转提插20s。用泻法,强刺激。另在疖肿外围呈十字形向中心底部针刺,注意不针刺疖肿处。主治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