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相处艺术
7619200000095

第95章 助人与优越感

吴心

曾读过一篇文章,记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的故事:他的家在农村,人烟稀少。有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劲儿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了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我的心被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这是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在我习惯的文化和熟悉的同胞中很陌生的一种感情: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的报偿,这是何等的仁慈啊!

从这位异国老人的所为中,我感到了自己曾有的“助人为乐”意识的缺憾——还有什么比一厢情愿地“高尚”地助人更伤受助者的自尊呢?

曾经不理解“嗟来之食”中那个齐人的所为,当老师时,我一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个人多么有骨气,心里却觉得他真不聪明。读了德国老人的故事,我才顿然感受到宁死不受“嗟来之食”者的人格之尊。“嗟来之食”的故事有两千多年了,可两千年来,“嗟来之食”也好,“请来之食”也好,我们实在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的尊严在其中的呐喊。

最近我们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母亲重病卧床不起,父亲决定离开这个家,14岁的女儿没有跟父亲走,而是选择留下来照顾母亲。于是,电视台、报社找上门来要宣传她的事迹。从电视里我们看到,记者在不停地问,而孩子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响,许久,她抬起挂满泪珠的脸说:“你们别问了好不好,我不想说。”——只要出发点是助人,其行为就是善举吗?把他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觉羞愧之处剥裸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扬起自认为高尚、无私的爱心大旗去解除他们的困难,这其实是一种残忍,是一种自私,是无视他人尊严的残忍,是无所顾忌地炫耀自己高高在上优势的自私。

这样的事,我们遇到了很多:贫困孩子因接受了别人的钱,他们就必须感激,受助的贫困生也因此必须比其他学生更优秀,更不能犯错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任何一个好心人都可以不加掩饰地投以怜悯的目光,去同情他或关心他……其实,有些人在慷慨地表示自己的关心时,是需要借助更渺小、更虚弱的人来衬托自己的高大——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越感可能给别人带来心灵的伤害。

当我们是平头百姓时,我们乐意帮助比自己差的人;当我们有了权势时,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助人,俨然救世主施舍着善意。而对他人的尊重,却很少装在我们心中。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尊严的贫血成了现代人的社会病,因此,许多人不懂不受“嗟来之食”者的痛了。

助人可以给予心灵以温暖,但如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在他们心上永远种下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