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7673200000016

第16章 清晰灵活的字、声关系(2)

三、字身的唱法

字身即字的主要母音(韵母中的韵腹部分)。当轻巧灵活的字头出来之后,字身应立即唱出,此时除了气息的力量之外,吐字头的所有力量和状态应立即消失,仅保持这个字的单一韵母的发声状态(这一状态在“母音的训练”一节中已有说明)。

字身唱法的基本要求是母音(韵腹)应保持到下一个字出来之前的一瞬间才收音。不论这个字要延长几拍,行腔过程中占有多少个音符,都要使这个字的韵腹保持到底。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从上例可以看“头”、“尾”两字用正确唱法声音舒展,错误的唱法第二音时就发闷,成失声状。

“两”占有四个音符,最后一个音是1/16分音符,它尽管非常短促也需将韵腹a送到,然后收音。

“琴”字长达两小节,多达11个音符,一定要使i音保持到最后,否则成了哼鸣的声音。

上例中只“琴”字是单一韵母i,“头”、“尾”、“两”都是复韵母,或叫复合韵母。汉字中复韵母的字很多,其中只有最宽、最容易发音的韵母是主要韵母(韵腹)。日常口语不太注意分辨,但在演唱时则需注意区分,并将韵腹加以夸张和延长。其他韵母(即韵头与韵尾)则如同子音一样按字头或字尾的唱法轻带而过,否则主次颠倒,吐字将会不清,声音也不丰满。

如何辨认韵腹呢?现代汉语字典都使用汉语拼音,并标有声调符号。在复合韵母中,被标上声调符号的就是韵腹。如:怀huái、标biāo、窗chuāng,这些声调符号都标在a上面,a就是韵腹,就应加以夸张和延长。而这些字中的其他韵母u、i、o即是韵头或韵尾,则作为字头或字尾唱。又如:蕾Lěi、灭miè,则e是韵腹,国guó、炯jiǒng,则o是韵腹。有三个复合韵母值得注意:iū、uī、ūn其声调符号有的标在u上,有的标在i上,按此发音又窄又扁,非常困难,其实汉语拼音方案已注明这是缩写,它们的原音应是:iou、uei、uēn,即实际的韵腹是被减缩的o与e。例如:吹chuī、流Liú、秋qiū、滚gǔn等,应分别唱成:吹chuēi、流Lióu、秋qiōu、滚guěn,而原来标有声调符号的i、u则成了韵头或韵尾,只好作为字头和字尾处理。

字身是字的主要的、基本的部分,声音主要是靠字身发出来的。以上唱法要求,保证了字身(韵腹)始终唱得宽松、丰满、稳定,是字、声统一的重要环节。

四、字尾的唱法

字尾即韵尾,字的收音,它常被人忽视。设想若没有收音,那就会把“长”字唱成“茶”字,把“万”唱成“袜”,更常有把“江”唱成“家”的,如此等等,它完全改变了歌词的原意,轻则将不知所云,重则词意相反,造成错误。可见收音的重要,应加以重视。但又不能加重,收音若太重、太清、太长,又将使声音时宽时窄、时明时暗,会破坏字、声的统一。

收音动作主要由下牙关、舌与下唇来完成,收音时这些部位要放松,在下一个字即将出来的瞬间,很快、很轻柔地完成。似乎仅有收音的感觉,而未必要求听得清楚。

收音常容易失去高位置,应引起高度重视。前面讲到起音、字身都要保持高位置,收音更必须很轻松地将声音的感觉(收音实际只有声音的感觉而已)送往头腔,保持住高位置。这样做有两点好处:①保持了这个字本身的始终稳定和统一。②使后面一个字的高位置起音得到充分的准备和切实的保证。

实践中可以发现,高音唱得好与坏,常常与它前一个字唱得如何有关。因为前一个字是后一个字的准备和引导。如果将前一个字的收音切实地送到高位置,即后面高音的高位置就已准备好了,高音必定会很容易地唱出来。可以说,高音唱不好其原因应在它的前一个字的收音上去找,前字收音位置低,后面的高音就难于唱上去。

由此可见,平时容易被忽视的收音是何等重要。它是字与字、声与声之间保持连贯统一的纽带,是唱好高音的重要准备。千万要重视高位置的收音。

五、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母音的变换:歌唱中,特别到了高声区,为了使声音更加柔美、辉煌,避免挤、紧的现象,五个基本母音都不能唱得太纯正,甚至要有所变换。一般规律是:

①a与o相互靠拢。到了高声区,a要加上o的色彩,特别是在换声区这种色彩更浓,甚至有u的成分,使声音更加圆润、柔和、丰满。唱o则要加强a的喉头感觉,使声音有如a一样地结实、宽松、明亮。

②e与i互相参照。到了高声区,i要加上e的成分,增大口腔空间,使其更加丰满、松畅。唱e则要加强i的头腔共鸣位置,完全摆脱喉头的力量,使声音更明亮,富有共鸣。

③u则应向o、a的方向靠拢,喉头加强a的感觉,声音往前额送,使声音明亮、丰满。

应该强调的是:字的母音(韵腹)转换时,原字的字头和字尾(特别是字尾)一定要保持不变,而且原字的韵腹也需分别与字头和字尾一起闪现一下,更不应该因韵腹转换把收音也变了,或是没有收音了。下面举例说明:

词中母亲的“亲”,应如此换:当韵腹由i转换成e时,要用i带出e,不能直接就用e。收音时把原韵腹i当成韵尾,以in作收音,不能单用n收。

词中的“酒”字,不仅需按汉字拼音的要求,在iu之间加上o而成jiǒu,而且由于g2是延长音,最高音又是一个延长的b2,母音o已不能适应,需进一步转成a,这样在g2以jio唱出后应逐渐转成a,到了b2时则完全用a来延长,一直延长到“再”字将出来时,以ou收音(不能只用u收音,原韵腹o应分别在字头和字尾都闪现)。坚持以这样的字头和字尾来起音和收音,韵腹虽已转换,字仍然清楚,听起来也很自然,声音也更洪亮悦耳了。如果韵腹不如此转换,则这个字到高声区就会很硬很紧,听起来很不舒服。

由于到了高声区,字、声已不能保持原来的自然状态,发声遇到困难。韵腹的这种转换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所以母音的转换是字、声结合的一种巧妙的重要手段,许多有成就的歌唱家早已运用得很自如了。

2.滑音的要求:前面讲歌唱尽量不要带滑音,特别是唱古典艺术歌曲一定不能用滑音。实际上许多歌唱家都使用过滑音,有的是有意识的艺术处理,有许多是下意识的演唱习惯。我只赞成前者,并想对初学者进一言,如果运用滑音,目的一定是为了表达歌曲的需要,切不可滥用,以免养成不良习惯。

滑音也有不同方法,以上滑音为例。不好的习惯是:音头出来时,不仅音高低于基准音,主要是声音的位置也偏低了,在滑动的过程中再将音高和声音的位置逐渐推向基准音。这样音头容易压,滑动过程容易挤,喉头用力,声音发闷,音高不容易准确。好的习惯是:如字头唱法一样,音头出来时,其音高虽然低于基准音,但声音的位置不能偏低,滑动过程要越往上越松、越宽,声音要往前上方送,这样的滑音就不至于干瘪发闷,且能与其他声音保持统一的位置和色彩,音高也容易准确。

3.卷舌字的唱法:卷舌字是歌唱中很难唱好的字,它类似团音字。团音字在字头时舌尖翘起,到了字身舌尖就放平了。卷舌字则是整个字的全过程都翘舌头,且连舌中部也翘了起来。常见的字有诗、时、是、日、知、直、吃、斥……。它们在歌曲中经常出现,如“十里风雪”、“日落西山”等。卷舌字唱起来舌根易紧,有喉音,声闷、憋,且咬字越清声越紧。克服的办法是:歌者一定要用意志力将翘起的舌头从舌根起整个放松,喉、口腔也要松,特别不能真正咬字,仅仅摆出一个很松的咬字状态,然后用意念、用气将这个字吹送出来,字的力度全由气息控制。这样虽然主观上没咬字,但听的人仍然能听清这个字,且声音通畅、柔和,达到了字、声结合的效果。

有关字、声结合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因为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发音,汉字就有几千个。字在不同的音高上,唱法也不太一样。字与字之间的不同组合,唱的感觉也略有差异。这些细微的区别真是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唱法和体会。尽管如此,字、声结合的优与劣还应有其客观标准。我认为:能否将歌曲的内容非常感人地表达出来,能否吸引听众并打动他们的心灵,这才是检验字、声结合优劣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