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享受孩子成长
76907900000010

第10章 家庭公约的魅力

家庭公约为孩子的品行设立了规则与底线,确保孩子从小在规范的环境下成长,因而,家庭公约是孩子归属感建立的重要保障;同时,家庭公约也为孩子建构健康的价值观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家庭公约的建立还提供给家长成长和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机会。

为了培养儿子的良好习性和品德,让他从小在规范的环境下成长,东东快两岁时,我们全家商量制定了“三个原则”: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并且打印张贴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我们约定全家人要以“三个原则”为家庭公约,并互相监督。

家庭公约是针对全家人共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约定。“三个原则”制定后,做了一辈子中学老师的父母埋怨我把这么抽象的概念灌输给一岁多的孩子是不实际的,是“本本主义”。当然,对于一岁多的孩子,这几个词显然太抽象,但生活中能解释这三个词语的例子无处不在。我相信只要坚持,儿子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我把典型的实例归类,然后启发东东参与,并逐渐过渡到他自己能够判断,并主动归类。

我首先解释这三句话,然后把能够折射“三个原则”的生动事例列举出来,比如,“诚信”指诚实、讲信誉,给人以信任,以诚相待。告诉孩子诚信是做人的一张重要名片。在生活中,诚信是指一个人不撒谎,说话算数,遵纪守法,按时作息等。

“爱心”指对人以及所有生命体的热爱和尊重,特别是要有孝心和同理心,懂得换位思维和感同身受。具体事例包括对长者的尊重,对有需求人士的关心,对大自然所赋予一切的爱护,包括小动物和一草一木等。

“担当”则指有力量、有能力去承担任务和责任等。具体到生活中指自己的事情能独立完成,不依靠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勇于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思,承担后果以及承认错误等。此外,我还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通过浅显生动的例子传达给儿子,进一步巩固“三个原则”的重要性。

任何制度和规则制定后,评估方法与激励手段显然是不能缺失的。否则,制度和规则也只是一纸空文,徒有虚名而已。这也是家庭公约的最重要的落到实处的环节,是起到教育作用的关键部分。因此,我提议每周我们一家人一起召开家庭会议,每个人都要发言,从三个原则方面来回顾自己一周的行为举止和表现,包括做得好的,做得不够好的;可以发扬的,需要改进的等。不仅发言,还要记录在成长档案里。我的提议也得到了全家人的附议。

我还提议全家一起头脑风暴,确定违反家庭公约应该承受的“后果”。注意:我这里的关键词是“后果”,而不是“惩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音语调,还要注意措辞。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家庭里,建议不要用“奖罚”二字,奖罚是家长把自己看成权威人物,以上级对下级的态度而设立的制度。在家里,建议用“后果”取代惩罚。其实,只要我们先设立好家庭公约,让公约客观地去约束各位成员就好。在家庭公约的框架下,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人物,只要大家遵守公约,都可以享受自由。家庭公约可以省去家长很多事倍功半或者毫无效果的管教。

结果,儿子想到了“在黑暗中面壁思过二十分钟”的“承受后果法”。还具体说明“面壁思过”的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臂伸展,双腿紧贴墙壁,额头和墙面亲密接触。还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房间的黑暗和墙体的冰冷让违反家庭公约的人反思和清醒。记得当时我们正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也许是受到故事启发,小儿才想到如此招数吧。听到儿子提议的后果法,我马上举双手赞成,爸爸也举手赞成,儿子当然也是得意地举手赞成。

一个周末,我和东爸带着两岁多的东东去东奶奶家聚餐。奶奶提前给孙子煮了鸡蛋,那时的东东最爱吃煮鸡蛋。一到家,奶奶就给他拿来煮好并放凉了的鸡蛋。小东东有礼貌地说完“谢谢奶奶”后,就跑去洗手,然后一边开心地剥鸡蛋壳,一边把蛋壳抛向空中,撒落在地板上,撒得到处都是鸡蛋壳。我语气严肃而坚定地警告东东说:“东东,请把鸡蛋壳扔进垃圾桶,不要乱扔。”哪知道东奶奶护孙心切,连忙笑着说:“没有关系的,他还小,不懂事。我一会儿扫扫就是了。”

听到奶奶这番话后,东东贼笑地看着我,同时还继续把蛋壳往空中抛撒。那神情分明带有挑衅性,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里是奶奶家,妈妈也得要听奶奶的吧。”看着东东那份得意的神情,我知道这时候的他早已把“三个原则”丢到爪哇国去了。

的确,由于是在爷爷奶奶家里,碍于老人们的感受,我不便过多地管教孩子。这也是我坚持自己亲力亲为地养育孩子的重要原因。老人的一句“他太小,不懂事”就有可能把我对孩子的教育归零,甚至出现负值。对于老人疼爱孙子和隔代亲现象我持理解的态度,但他们对孙子不设限无原则的过度关注和溺爱,我是持反对意见并且不能接受的。

由于和东奶奶家相距不远,我们一般都会选择步行。晚饭过后,虽然还是一家人一起步行回家。但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牵着儿子的小手一起走,而是故意加快步伐走在前面,把儿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他只好和东爸跟在后头。东东一路小跑着终于追上了我,试图来拉我的手套近乎,我甩开他的手,一路上都没有搭理他。因为我心里想着一定要抓住今天这个可教时刻,用“三个原则”好好管教一下他,让他明白违反规则是要承担后果的。

回到家里,按照我们的家庭协议,我把东东送进他房间,在黑暗中面壁思过二十分钟。这时的东爸,脸上写满了对儿子的怜悯和心疼。东爸一直站在儿子房间门口守候着,不时朝门缝里瞧瞧,以便了解他宝贝儿子的情况。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下东爸。我们夫妇在教育儿子上,向来都是思想统一,行为一致。而且,我们家的行为准则都是一家人一起商量制定,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执行起来也就简单明白。

我虽然坐在客厅沙发上等待,其实心里也很煎熬。虽然责罚的方法是孩子的提议,但究竟还是有些类似变相体罚。我担心儿子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也担心责罚结束会后他会是什么样的表现,是不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十分钟的时间变得特别漫长,我和东爸都不停地看时间。送儿子进房间时,我告诉了他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时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缩短时间。如果时间没有到,我们就结束了对他的惩罚,东东一旦看到墙上的时钟,就会认为父母在撒谎,也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因为心疼他可以不尊重原则。

时间终于到了。当我高声宣布“面壁思过时间结束”时,东爸几乎是夺门而入,“啪”的一声打开房间顶灯,那声音让我感觉他几乎把开关拍烂掉。牵着儿子的手,父子俩一同来到客厅。只见东东满脸泪水,扑进我的怀里,边哭边说:“妈妈,您别生气,是我错了,我违反了‘三个原则’。”我淡定地追问:“怎么违反的?”东东抬起头,眼睛对视着我的眼睛,认真而专注地说:“我没有做到诚信,因为我没有遵守我们制定的家庭公约;我没有爱心,让老人做事,让奶奶劳累了;我没有担当,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去做。”东东几乎是一口气说了这么一大段话。

儿子的分析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我没有想到东东会认定,他今天违反了“三个原则”里面的三项。我原来以为他可能会说他没有爱心,最多加上没有担当,居然还把违反诚信的原则也总结进去,的确让我感到意外。

看着小小儿子那诚恳反思和充满自责的样子,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儿子的疼爱,因为在回家路上我一直对他不理不睬,我当时的态度对东东来说已经是一种责罚。回家后,又直接把他送进黑屋子面壁思过,而儿子还泪流满面地进行反省。他毕竟只是个不到三岁的小朋友。另一方面,我为我家小男子汉的那份知错就改的担当和理性智慧的反思感到自豪。同时,也因儿子对我们制定的“三个原则”的家庭公约的融会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感到欣慰。

后来我读到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德瑞克斯1964年出版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孩子:挑战》,我才知道东东在家庭会议上建议的“面壁思过”正是书中第六章里提到的逻辑结果法。美国教育专家尼尔森受德瑞克斯的启发,在1981年出版了《正面管教》。他们都特别强调要慎用逻辑结果法管教孩子,除非是在家庭会议上家长和孩子一致通过,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与报复。[19]幸运的是,“面壁思过”法刚好是在我们家庭会议上一致通过的,而且是由孩子本人提出来的。也正因为这样,东东才心甘情愿地进屋思过,并做出了较为深刻的自我反省。

我们不断地把遇到的情景和事例归纳总结到“三个原则”里,“三个原则”也就成了孩子自觉的第二天性,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东东不仅学会在规范中处事待人,自我约束,还会以“三个原则”去监督我和东爸。“三个原则”还成为东东评价周围的人和事的依据。

东东三岁那年一个冬日的早上,我们一家人要赶去参加一个活动,当我们刚走到公交车站时,正好有一趟公交车开过来。正准备上车时,东东发现马路对面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老奶奶斜卧在冰冷的人行道上乞讨。东东不肯上车,提出要先过马路去给残疾老奶奶捐点钱,并说:“妈妈,那位残疾老奶奶好可怜的,她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帮助她。”

我平日里注意把孩子的善良教育具体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此刻,东东一定是发自内心地想帮助那位老奶奶。可是,我们如果过去,显然要误车,也有可能迟到。于是,我回答说:“要不等我们回来再去帮助老奶奶吧,行吗?”东东说:“那万一老奶奶不在这里了,怎么办?”听了儿子的话,我赶紧牵着他的手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走向老奶奶。

东东弯下腰亲手把五元人民币交到老奶奶手里,而不是扔到她面前的那个残损的碗里。结果,我们错过了那趟车,只好在车站等下一趟公交车。虽然要多花些时间,但是看到儿子已经把“三个原则”内化并作为他的行为规范,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我一直坚信: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感恩我的孩子有那么一颗柔软而善良的心。

在“三个原则”的滋养下,东东成长为一个细心周到的小朋友,关心他人和替人着想的性格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幼儿园里,当他和别的孩子同时去拿一个喜欢的玩具时,他会主动谦让,把玩具让给别人;当他在玩滑梯与小朋友出现冲突时,他会把优先权让出,让别人先滑;我去幼儿园接他放学,而他却想和小朋友多玩一会儿时,他一定会首先征得我同意,并把妈妈安顿好之后,才会重返游戏当中。

记得东东还在幼儿园小班时,我下班后去接他,他正和一群小朋友兴致勃勃地玩捉迷藏的游戏,远远地看见我,他就跑了过来,但不时地扭头看他的小伙伴。我看出了他的心思。这时他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妈妈,我想多玩一会儿,可以吗?”我回答:“没问题,妈妈可以等你。”这时东东一边用小手指着远处,一边对我说:“妈妈,我们老师就在那边,您可以过去和她交流交流。”我心领神会,知道儿子是不希望我在等他时感到无聊而提出的建议。我答应后,他才兴奋地加入他的同伴,继续和小朋友们玩游戏。

我的五人博士委员会的博导Cheng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她对家庭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当Cheng教授得知东东在高中毕业前,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消息时,非常惊讶与兴奋,提出要对我和东东分别进行访谈,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家教理念与实践。

虽然被分开访谈,我们母子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建立家庭公约的积极作用。东东说家庭公约确保了他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成长。走出家门时,他已经习惯遵守规则。父母管大不管小,管粗不管细。在家庭公约的框架内,他拥有充分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我和儿子不谋而合的回答让Cheng教授很兴奋,她这样说:“我特意把你们母子分开,是为了运用同样问题不同来源的研究法。同时,东东的评论是追溯法,你的实战是跟踪法,这几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完美交集,证明了你的家教理念与实践是成功的。”

显然,家庭公约逐渐构建起来的价值观系统,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家教咨询家和作家Linda和Richard Eyre夫妇联合出版的家教书籍《教育孩子价值观》曾经荣登《纽约时报》最佳出版物榜首。他们在书里提出了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的一年教育实践计划。上半年培训有关做人的价值观,包括诚信、勇气、温和、自持与潜力、自律与节制以及忠贞与纯洁;下半年培训有关给予的价值观,包括忠诚与可靠、尊重、爱、无私与敏感、仁慈与友善以及公正与宽容。[20]我认为Eyre夫妇提出的这十二条价值观给我们家长指明了方向,可以作为家长在制定家庭公约时的借鉴,确保孩子们都能够在规范的价值观体系下健康成长,成为对家国有贡献的一员。

后来,我把家庭公约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分享给国内家长们。一位家长这样给我回信:“感谢贾老师,自从我们家制定了家庭公约后,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按时作息,独立完成学业。我们家长也因此学会以身作则,我晚上很少追剧,开始阅读育儿书籍,提升自己的家教技能。这是一个好方法,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