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7716100000001

第1章 风清气正得民心(1)

习李新政,从涤荡官场作风开始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八项规定是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出台的第一项新政,同时,履新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处处展现执政新风,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分析人士指出,领导人自上而下树立新风,其实质在于凝聚党心民心,推动和深化改革。从作风建设出发,公众有理由期待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八项规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剑指作风沉疴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抓作风建设,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八项规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台的第一项制度,为十八大后打开全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示执政新姿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中央政治局出台的这八项新规定,针对的都是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改进党风政风,而且也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新姿态,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

有外媒刊文说,近年来甚至一些最低级别的中共官员也享受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他们出行时乘坐有专职司机的豪华轿车,外出视察时会受到学童们的列队欢迎,许多地方官员似乎都在相互攀比,看谁能建造最大的地方政府办公楼,谁能举办最盛大的宴会……这些现象都成了公众嘲讽的对象。现在随着外界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中国新领导层似乎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了。

针对八项规定,《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从“三大作风”到“两个务必”,从“八个坚持”到“四个大兴”,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看到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

消除党与群众之间的“隔离带”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八项规定针对的都是现实问题,将行为准则和规范固化为制度,操作性强。比如要求迎来送往不铺红地毯,这与群众的亲切感自然就来了;领导干部不去东剪彩、西题词,他也就有时间与群众交流了;领导干部出行不清场、不封路,他就自然走到了群众中间。这八项规定,就是让我们的共产党员真正又回到人民中间。

《法制晚报》评论指出,八条新规看上去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力图改变的都是形式和作风层面的内容,但其本质都是要让官员真正回归到“人民公仆”的角色。比如交通这件事,如果领导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切身体会到道路拥堵、公交地铁拥挤为市民带来的烦恼,又怎么会有动力去改变现实?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进一步指出,细看这些规定不仅是树立一个清新干练、与民众打成一片的官员形象,更深层的追求是:领导干部也在争取自己应有的知情权,寄望于通过破除形象和作风上与民众、民间、民意的层层隔膜和障碍,打通种种官场陋俗和歪风在官民舆论场中制造的铁幕而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把握到中国社会真正的脉动和真实的民意关切。文章说,在当下的体制困境中,被遮蔽、褫夺、侵犯的不仅有民众的知情权,领导干部的知情权更是一个被侵犯的重灾区。一些地方的做法,为高层领导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和突发事件后的真相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关于仪式和排场的陈规陋习,从报纸的头版、街头的管制到公文的用语,处处制造着官与民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当然也妨碍着高高在上的领导了解到真实民意。这一次的八项规定,更是高层领导在争取属于自己的知情权。领导们很清楚,每一个陋习都是官民间的一堵墙:套话是一堵墙,仪式是一堵墙,特权是一堵墙,腐败是一堵墙,党报机关报的冗长报道也是一堵无形的墙。和谐官民关系就要加深了解,而只有拆掉那一堵堵横亘在官民之间的墙才能化解心理上的割裂而融于一体。

为改革做铺垫

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认为,这八条新的规定对以后的工作尤其对以后推进改革做了两个方面的铺垫:一是推进改革必须有良好的党风政风。

党风不正、政风不好,人民对改革就会失去期待也会失去信心。通过改变党的作风,用良好的党风去带动民风、政风,可以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改革肯定要有党的领导,而党的力量又来自群众的支持。

党风不正、不好,党就没有威望,党也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了好的党风,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和推进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也认为,八项规定的出台很有针对性。这些年一直在讲减少“三公”支出、降低行政成本,避免铺张浪费,怎么做?就要从这些具体的细节入手,体现在细节上。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认为,作风建设确实不只是一个信号、一种表态,其本身就是一种实在的变革,甚至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比如,不安排宴请、不喝酒等,不仅是一个改作风的问题,还是一个规范行政成本支出的问题。要降低行政成本,则势必要在体制改革和权力约束等方面做文章。从端正党风、整饬政风开始,中央希冀的是看到党政系统中出现新气象。

《北京青年报》也刊文指出,八项规定涉及的事项大多与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公”消费有关。落实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必将有助于厉行节俭,其最直接的结果之一应当是“三公”经费大幅降低。在“头脑风暴”过后,在总结规范之后,就需要动真格的了——自我裁减预算,提出“三公”经费缩减目标,人大机关严格监督财政预算,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契机,我们大力推进财政预算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就多了一个扎实的依托和抓手。

率先垂范:中央领导身体力行改作风带来执政新风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治理文山会海,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就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八项规定指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就做出了表率,带了好头。有媒体指出,八项规定的一些内容,在过去也提起过,但与以往有所不同,明确了“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由总书记和其他常委率先示范,可看出中央对贯彻落实这些规定的决心。

变革,从说话开始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率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在一片掌声与密集的快门声中,他面带微笑,语气恳切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让大家久等了!”

在近18分钟的讲话中,习近平19次提到了“人民”。他用平实的话语道出的十个“更”,被指说到了人民的心坎上。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现场采访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注意到了讲话中诸多“人性化的表述”。她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习近平的演讲受到了赞扬,很多人喜欢他更加‘非正式’的遣词造句。”一位在现场的中国记者评价,习近平的讲话展现了新的风格,没有提到大的政治口号,语言非常平实和通俗。活动结束后4个小时,英国路透社在报道中写道:“习的讲话通俗易懂,表现非常放松。”

习式讲话风格很快就引发了外界的瞩目。

2012年11月29日,与其余6位政治局常委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幅邓小平资料照片前方,以“刚才啊,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作为开场白,向听众发表讲话。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并不是新词,但是从领导人口中说出,还是很少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这个通俗的词让大众很容易听懂,也更容易接受。

2012年11月21日,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就改革问题连续插话、发问,这种打破常规的汇报方式,让一些提前准备好发言稿并且靠念稿汇报的官员感到了明显的“不适应”。据现场一位工作人员称,在听取汇报过程中,李克强一再插问,所问问题之准、之深、之专业,让官员们措手不及,手中的汇报材料根本没有“现成答案”。

这位工作人员发表感想说:“只会照本宣科的官员,在这里不好混了。”

2012年11月30日,在中央纪委专家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提出要求:“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这一举动,甚至让参会学者感到吃惊。

201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北京市西城区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中央倡导改进会风文风,我们也要这样,所以发言也不要照稿子念,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我们有批评意见也可以提。他最后说:“唱高调、说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

有网友评论说,习近平等新一届领导人亮相一个多月,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给出什么承诺,但他们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得到来自普通网友与民众的好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一届领导人改变了“说话”的方式。

长久以来,“假大空”的官话套话屡见不鲜,“正确的废话”虚耗宝贵的时间。不良话风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然显现。“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各种场合曝出的“瞌睡虫”莫不是对文山会海的最好讽刺。

有评论认为,中国要改变要变革,最先要做的就是不说空话、大话与假话,提倡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这一届领导人上来后几乎不约而同地从简洁、平实的“说话”入手,以身作则要求各级官员摈弃官话、套话、大话、空话与假话,言为心声。人们期待着,未来的纠偏能釜底抽薪,说话办事都能挤掉水分,直接亮“干货”。

不封路、不遮窗,得到最好“形象分”

“常委出行一般不封路”,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一个明显的作风改进。2012年11月29日,7名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出,习近平等一行的车队是随着社会车辆一起走的,沿途没有清道。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了广东,他言行举止的诸多细节,让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新领导层的新风。

据报道,2012年12月7日抵达深圳后,习近平没有入住深圳迎宾馆的1号楼,而是选择了位于市中心福田区深南大道上的五洲宾馆;在五洲宾馆,他也并没有入住酒店的总统套房,而是入住了普通的商务套间。

在广东,习近平不仅重温当年邓小平的南巡之路,重申改革开放之志,行程中没有赶人、没有封路、没有红地毯、没有对着电视机镜头“发表重要讲话”,更主动打开车窗向围观市民招手,其随和、亲切的程度令人耳目一新。有网友在微博上直言:“风气真变了,看来,不封路没什么大不了的”“群众中是安全的”“老百姓是淳朴的”。

有海外媒体评论说,近年内地一些官员出行必定大队人马、前呼后拥,所到之处一早“封路”赶人,而且,往往是官职越小,“派头”越大。此次,习近平不封路、不赶人、不摆官威,在民众中恰恰却树立了最大的“官威”,得到了最好的声誉和“形象分”。

新华社还专门发表“南辰观察”评论说,“不封路”等举措释放的改革信号十分丰富,耐人寻味。高层以身作则、带头垂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将不只局限于交通管制措施的单一改革。在公车治理和改革、城市治堵改革、特权车治理这些多年“老大难”的领域,都应以“不封路”的改革方向为指引,结合十八大精神,迅速推进和深化改革。

会风一改,政风一新

不说套话、不念稿子、即席追问、务求实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伊始,会风、文风悄然改变,会议的“开法”、讲话的“语调”令人耳目一新。转变会风、改进政风、惩治不正之风,中南海发出的改革强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人们还注意到,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也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他表示,座谈会“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要求大家提交发言稿”,“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

有细心的网友在《新闻联播》中还发现,座谈会会场未拉横幅,不挂背景板,不摆桌卡,不摆花,不提供瓶装水,与会人员着装不打领带,领导自己做笔记。尤其是“领导开会不打领带”,引发微博热议。有网友称:“这种风格很国际化。”

每年岁末年初,是各种会议举行最频密的高峰期。在中央提出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以来,从高层调研轻车简从、开会脱稿求实的“顶层示范”,到近来全国性重大会议显现出的厉行节约;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节俭办会的风气正席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