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热点(2013-2014)
7716200000024

第24章 社会篇(5)

网络社会是在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需要法律的治理。但与现实社会的相对稳定性有所不同,每一次科技的变革,都会带来网络社会格局(利益)的调整。硬法的硬性、刚性等特征无法与网络社会变革同步,容易出现失灵。相反,软法的弹性机制能够弥补硬法的不足,它不存在烦琐的制定程序,能够对新问题做出迅速反应,能够从容应对网络社会的种种问题。

治理网络社会的底线是硬法,底线之上的空白需要软法弥补。例如,网络自律规则是网络共同体形成的自律规则(协议),并向主管机关备案,这是网络正常运营的合法律性的先决条件。国家采用认可的方式,意味着网络共同体的自律规则(协议)符合国家法或不违背国家法。现阶段,我国有关网络的法规,散见于刑法、民法、商法等个别条文,并未形成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网络法。为了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当秩序,一方面要以国家法令为导向,以硬法作为网络社会权利的边界,另一方面则要依靠网民及运营商形成的共同体,在合意的基础上,达成自律规则(协议),即软法。这种自律规则(协议)涉及网络共同体全部成员的一体遵守,可反复适用,它弥补了硬法缺位的问题,也为将来硬法的完善提供了经验。

软法重视网民、运营商自主性、参与性的特点,克服了硬法过于刚性的特点;软法的弹性特征为网络社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治理网络社会的有效选择。

软法可以培育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网络社会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的多元化,而多元利益冲突又呈现出复杂性,仅靠硬法不足以满足主体对规则的依赖和对正义的判断。软法作为网络共同体意志的反映,其正当性基础在于共同体成员的共识、合意及服从,这也是软法处理复杂问题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一方面参与软法的制定,另一方面在软法实施中自觉充当着遵守者和执行者。软法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看待网络社会的标准,在无形中培育着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

软法丰富了网络社会的治理方式。软法的崛起形成了与硬法并列、刚柔并济的法治局面,为网络社会的治理提供了一张一弛的治理模式。

软法的运用,意味着法治在治理网络社会中不再完全指望国家强制,不再单纯依靠命令,而是寻求更具弹性的治理方式,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并行不悖,国家管理与网络自律相辅相成,它是对网络社会的治理方式的丰富与完善。

文章认为,最终目的是构建具有中国网络社会特色的软法之治。

软法为网络社会的技术革新指明方向。网络社会是建立在网络科技变革基础之上的,一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其网络载体(科技)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应尽力避免在网络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的状况。在科技创新方面,“促进法”“指导法”“扶持法”等软法,为网络社会建设提供了软实力,同时,网络科技的自主创新又增加了一国在制定网络专业标准中的话语权,对于打破国际网络技术的垄断是有利的。

软法为网络社会的网络文化指明方向。网络的专业性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集于网络社会中,造成国家一元立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面临困难,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交换的日益膨胀,更是使得单一的国家(政府)机关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网络社会动态。在依靠民间组织或网民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颁布实施、民间组织或网民的共同参与,形成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以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中心,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对于实现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大有必要。

网络社会治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与现实社会一样,也应该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硬法为其权利的行使画了底线,软法则为网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社会,要采取软法、硬法并举的方式。在软法的运用中,一方面要发挥国家对网络社会的主导功能,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群体或网民自律规则的建设,促使网络社会从单一管理向多元管理转变。

政务微博,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从年初的抗旱救灾,到后来微博直播拆迁,微博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为中国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推动力。2013年10月政务“双微”平台的开通,为推动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的转变畅通了新的渠道。

2013年10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这是继“国务院公报室”正式开通“双微”以来,又一国家级政务信息公开新媒体平台。据悉,今后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将通过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权威、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开。

国务院开“双微”,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网络基础环境的不断完善、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和微信这“双微”,已成为当下最活跃、最受网民喜爱、影响力最大的新型网络媒体。作为国务院的官方网站,“中国政府网”开通官方“双微”,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搭建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举措,彰显了我国政府适应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状,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也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

“网络问政”的主体,更多的是网民。而“网络施政”,是指各级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各项政策解读及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等途径,通过主动发布的形式,将各级政府的施政方针主动发布出来,不再是过去那种“你问我答”的方式,而是通过主动“推送”,将政策发布出来并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双微”平台在做好“网络施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微博”和“微信”的用户规模庞大,与网民日常生活贴合十分紧密,是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与通过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信息相比,经由“双微”平台推送的信息,具有点对点、点对面的裂变式特点,及时准确;“双微”平台自带的评论、转发功能,为网友参政议政开通了更加快捷有效的途径。这都为各级政府推行“网络施政”提供了有效平台。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网“双微”平台的开通,彰显了中央政府借助新媒体,做好“网络施政”的力度和决心。

政务“双微”平台的建立,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实现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的转变,要让网络不仅是各级政府了解民情的“高速路”、疏导民怨的“直通车”和排解民忧的“减压阀”,更是政策发布、舆论引导和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更要对社会关注的舆论热点问题主动出击、积极回应,不要让网站、微博、微信等变成“摆设”。逐步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施政”链条,要及时抢占舆论先机,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中央已率先垂范,各地要尽快跟上。

截至2013年10月17日,北京已有71个政府部门开通“官微”。

新京报记者统计其中10个政府官微9月17日至10月17日晚9时的“表现”发现,一个月间,这10个官微共发布微博4287条,平均每天142.9条。这意味着,每个官微日均发布的信息量大约是14条。不过,这10个政府官微发布微博的频次呈现“冷热不均”状态,“交通北京”一个月发布微博达到了1514条,平均每天要发超过50条微博;“北京发布”一个月也发布了904条微博,平均每天约发30条;“平安北京”居第三,一个月发布微博720条。总体看来,政府官微的原创程度比较高,10个官微发布的4287条微博中,3482条是原创,“原创率”达到了81.2%。其中,“原创率”最高的是“北京发布”,904条微博中有902条是原创,仅两条转发,原创率达到了99.78%。从内容上看,各政府官微占比最大的是各部门的政策发布,以及相关领域的便民信息、资讯、知识和政策答疑。一些“生活小贴士”也是政府官微喜欢发布的内容,比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发布”有时也会发些菜谱。此外,部分政府官微还会用一定篇幅来“煲”心灵鸡汤以及发一些“卖萌”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整体来看,北京政府部门“官微”原创率很高,但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单向发布。有的官微发布的信息量很大,但鲜有评论和转发。梳理各部门微博看,部分官微对一些热点事件及时回应,与公众有了良好互动。比如平安北京,在一些事件应对上,能够较为及时地回应公众诉求。但是,也有部分官微发布的内容仅是自说自话,鲜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政务微博存在的价值应体现在与公众互动。卖萌、“煲鸡汤”只能作为“配菜”。

微博最重要的功能,除了是公共政策的发布平台之外,还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如果不能与公众互动,回应一些社会关切,反馈一些热点问题,其存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政务微博可以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同时可以多通过微访谈等形式,建立与公众的互动机制,提高微博运行效率。搞微博,关键是要把群众挂在心上,回应群众诉求,真正地互动起来。

成都:四级政务微博矩阵联动“大数据”定位分析

2013年8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正式上线,3000多个政务微博为群众提供办事咨询、举报投诉、建言献策、信息资讯等服务,“成都服务”官方账号也在两个微博平台同时开通,促进了各级各类政务微博及时、优质、高效地为群众提供线上办事服务。

作为成都市推行“三视三问”(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群众工作法的网上工作平台,全新的“政务微博办事大厅”,在新浪和腾讯两个平台都以“成都服务”作为主账号,分别聚合全市的所有政务微博,建立起微博矩阵,逐步实现全市政务微博“一网覆盖”。

今后,想关注成都市某地某部门的官方微博,只要输入“成都服务”,进入“微博办事大厅”主页面,就可以将全市各级政务微博“一网打尽”。

无论群众是要办事咨询、举报投诉,还是要建言献策和享受信息资讯,都可以直接编写微博私信@成都服务、关联@成都服务,或者是在@成都服务微博后跟评,网民也可以直接进入“成都市政务微博办事大厅”,通过“微政服务”板块参加互动。时间上的快捷、空间距离的缩短,可以让群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政府服务。接下来,成都市分期分批将全市各级各类政务微博向社会公布,加快成都政务微博聚合平台建设步伐,通过政务微博搭建政民互动桥梁,运用政务微博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目前,成都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政务微博正成为各级各部门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截至2013年7月底,成都市已开通各级各类政务微博账号3181个,其中61个市级部门开通政务微博账号89个,各区(市)县及下属部门政务微博账号1539个,街道(乡、镇)政务微博账号529个,社区(村)政务微博账号1024个。

“政务微博办事大厅”会搜集整理分析在与网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准确定位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需。据初步统计,仅成都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等民生单位,在7月份就通过政务微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回应群众意见建议1000余条/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00余件,有效地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问题。

经历了政务微博元年、发展年和应用年三个阶段,成都市政务微博推进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发布型向互动型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而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的正式上线,正是落实这“三个转变”的成果。打造政务微博矩阵,进行聚合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四川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四川发布厅已建立健全了舆情监测通报、信息存档备案以及网上互动回复和网下办事回应等工作机制,确保了政务微博健康有序运行。作为四川政务微博聚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则创造性地将互动和服务这两个元素纳入到政务微博聚合平台中,丰富了政务微博聚合平台的功能,开启了在线互动,为网民办实事的政务微博聚合平台新阶段。接下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迅速启动大数据行动计划(如广东、重庆等),把政务微博平台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准确定位群众所需,形成科学的决策数据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