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27

第27章 影视配音创作概述(2)

狭义的“配音”概念指的就是替换配音,它是所有译制方式中最难的,对译制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替换配音通常用于电影、电视剧的译制,要求翻译要有文学和戏剧艺术修养,要求配音演员具有戏剧表演能力,要求录音师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电影录音技术。使用替换配音方式精心译制出来的影片可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为原版影片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外国电影的中文对白是整个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同画面、声效一样,是重要的电影审美对象。完美的外国电影配音对白具有戏剧艺术效果,我们在广播里经常可以听到译制片的录音剪辑,其效果可以同广播剧媲美。

第三节 配音的意义

一、从配音目的方面分析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任何一个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寻求发展和融合的国家都会用各种方式去和世界对话、沟通、接轨。配音制作后的译制片就是个跨文化传播的非常好的媒介。译制片把我们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历史的风云、现实的精彩、未来的梦幻,让我们在自由的梦幻中体验那难以想象的异域风情。在此意义上,译制片成了实现个人的,乃至民族的自我文化认同、文化思考的一种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用这个特殊的生动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因为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配音的根本使命就是要打破语言的隔膜,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搭建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译制片于是称为交流的要求、传播的必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终极产品表现。

2.从实用角度来看

配音之后的影视作品可以使观众顺畅地越过语言障碍,更好地了解内容欣赏影片。本身“视听一体”就是人们接受信息时最自然的生理状态,人们习惯于在活动的画面里面听到声音,虽然原版片是声画皆备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翻译配音,观众欣赏时的感觉如同突然出现在异国街头,满耳声音但是一头雾水。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习惯,能直接无障碍完全听懂原文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因此经过配音加工的影视作品就可以轻松达地观赏,避免了兼看字幕的忙乱及对画面的忽略和遗漏。再说字幕通常比较简洁,有些复杂的情节和对话、难懂的俚语俗语、语言当中含蓄的隐语和情趣等等也没有办法再现全部。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新疆、西藏等地区有自己的民族完整的语言存在方式,他们生产的影视作品和汉语普通话影视作品之间的译制配音也是我们国内文化传统的一个必要,目的也同样是为了使观众越过语言障碍观赏影视作品。

3.对国产片的配音加工的意义在于弥补

对国产影视作品的配音加工也是我国配音译制部门的一项工作。其目的一是为了使影片中的人物语言更加接近角色,增强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些情况是解决表演者本身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后期配音的问题。

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着名影片《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的扮演者是十多岁的祝新运,后期的配音是长影厂着名的配音演员张桂兰的杰作,她在话筒前通过成功的声音造型,以其清脆透明的童音音色,丝丝入扣的儿童心理的把握,把潘冬子这个形象成功地立了起来,某种意义上给初上银幕的祝新运的表演加了分。

大多数情况下的国产片配音是和演员的档期有关,特别是大型的连续剧。例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动用了几百个演员拍摄了几年,并且其中许多演员以前是从事戏曲表演的,普通话音准不太过关,后期配音制作就很有必要,再说几百人的演员档期调动太复杂难以操作,因此让专业的配音演员来完成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工期。

近年来港台演员和内地演员合作拍片的作品不少,由于各地演员的普通话风格迥异,语言上也会缺乏和谐感,配音加工就成为必要。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主要角色就是由与原角色张曼玉、梁朝伟音色极其相似的演员配音的。这类配音的杰作还有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扮演者张国荣的大部分声音,是由北京人艺话剧演员杨立新配音,音色、情绪都非常贴合,几近乱真。

影视剧由于其拍摄方面的特殊性,为了画面的完美,在挑选演员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形象声音俱佳,那么导演会更重形象,声音用配音来弥补。而话剧演员的挑选可能会更重视声音。

二、从配音的艺术特征来分析

1.译制片里的汉语本身也是电影欣赏的审美对象

译制片里的汉语不同于原文,也不同于国产影片的中文,它是一种“中间语”,既包含着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也包含着汉语文化。喜爱译制片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译制片的汉语对白别具风味,它融合了中外两种文化,是经过了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而产生出来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本身也是电影欣赏的审美对象,这也是译制片艺术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译制是保护民族语言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文化版图一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影视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形成了这样一种比喻:以占有市场份额的尺度来描绘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版图。由此引出文化霸权、文化侵略与民族文化保护、抵制文化侵略方面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译制片正以另外一种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弘扬并保护着汉民族语言。译制片的存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消费选择的范畴,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策略和手段。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以倡导“文化多样性”而着称于世。他曾坚定地说:“我们必须确保莫里哀和加缪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

3.译制艺术家们的实践赋予了译制配音独特的艺术品格

译制配音的过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创作实践。每一个环节都体现艺术家的创作劳动:

翻译视之为一种有特殊要求的文学翻译形态;

导演视之为有特殊组织规律的艺术表演形式;

演员则把配音看做是一门用声音进行表演的永恒艺术。

一个译制班底就是一个创作集体,一部译制作品是整个集体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译制艺术的理念也早已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第四节 配音工作环节

上海译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陈叙一,是我国译制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式人物。他在1985年第一届电视译制片研讨会上把译制配音过程形容为“上天入地、紧追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可见,所有的译制配音的工作环节都是为了使译制好的影片能够忠实原片、保持原片的风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翻译、导演、演员、录音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一、翻译

根据原片提供的台本状况可以将影视剧的翻译分为:原音翻译和剧本翻译两种。原音翻译相比较而言比剧本翻译工作量大些,也有一定的难度,更加考验翻译的功力。

1.传播学角度的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但是,翻译不是简单的解码-编码,而是一个进行“二度编码”的过程。

影视作品的译制,是将使用一种语言的影视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影视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制片的创作要求译制人员在充分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按照影视艺术的特殊审美要求,进行二度编码、二度创作。

影视译制是一种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制片的载体是大众媒介,它一种经过加工、经过本土化的外来文化产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媒介跨文化传播的产品。

2.翻译的标准

近代中国影响较大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1853-1921)一生致力于介绍、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哲学思想。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一系列西方巨着,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并加按语,抒发己意。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后,他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即忠实、顺达、优美。这三个标准一直被翻译界推崇为基本原则。

在“信、达、雅”这三个标准中,“信”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如何理解和贯彻“忠实”这个原则却取决于译者对原语意的理解和对译语效果的判断。

(1)字字对应的翻译又完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当然比较好操作,例如:

这是一本书。译为:

This is a book.(字意都对应)

(2)意义对应的翻译是有点汉化,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求.达,稍加改变以期适用。例如:

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译为:

I will give you a lesson.(意义对应)

She is very pregnant.她快要生了(她肚子很大了)。

(意义对应)

(3)有时可以融会原文语气、风格等方面的附加信息,求得传播效果的对等。例如下面的句子几种译法效果有明显差异:

I have read your articles.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 man.

——您的文章我读过了。我希望见到一位老头子。

——您的文章我读过了。没想到您这么年轻。

A thousand m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but not four breasts.

——一千条胡子能在一起,四个乳房却不行。

——一千个男人可以住在一起,两个女人却不行。

——千条汉子能共处,两个婆娘难相容。

(4)练达和美感就是翻译当中较难达到的境界了。这时,翻译的过程往往像是在测评译者的知识修养、语言技能、审美情趣等各种潜能。

Men are good in one way,but bad in many.

——人在一个方面是好的,但在许多方面是坏的。

——人的好的方面是相似的,坏的方面各种各样。

——人之善者如出一辙,人之恶者殊途多方。

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ectice vertue.(柏拉图语)

——先有生活,然后实践道德。

——先谋生而后修身。

可见,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积极的符号加工重组和创造的过程。翻译的美包含着译者对原文和翻译文字的一种双向的、互逆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双向性恰恰也是翻译创造所收到的制约,也是其艺术品格独有的特征。

3.影视剧本翻译的基本规律

影视剧脚本的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翻译任务是要消除语言障碍,还原人物形象,还要校准口型为演员录音做准备。

字幕翻译要求是字幕与台词同步;限定每块字幕字数;限定每块字幕出现的时间;浓缩概括传达完整意思。

配音翻译要求:

(1)音节耦合——意思是结合上下文灵活翻译,合上字数与顿歇。

(2)开合耦合——停顿处、句首、句尾口型要协调。语序一般按原文,必要时也可以大颠倒。

例如:口型对出4~5个音节时此句处理成:这个假期很短——这个假期也实在是太短了(3)转换和转译要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灵气。

例如: I like Mike——I lick Mike

此句出自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弟弟本为了替哥哥迈克竞选学校某个学生会职位拉票写了个宣传标语板,结果自己的学习不够扎实出了错别字引起笑话。原本想写“我爱迈克”,结果写成了“我舔迈克”。最后,剧组选用了汉字里小学生也可能出错的两个字替换了原文中的标语,效果很好,原剧的喜剧意味得到较好的保持。译成:我爱迈克——我受迈克

(4)慎用成语和方言。但这并不表示不能使用成语。可中国色彩浓重、有故事背景的成语要谨慎使用:暗度陈仓、三顾茅庐等。还有要慎用方言歇后语,例如:娘、香饽饽、较真儿等。但是这也存在一定限度的自由,有些导演打破以前的固有的思维,创新地用方言表示人物的性格,也有较好的效果。

例如:

影片《靡非斯特》中赫夫根有一段台词用的是巴伐利亚方言,这是他模仿一个山区来的观众对靡非斯特所作的评论。译制时,导演曹雷大胆地选择了中原地带的方言来配这段戏。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效果是好的。

影片《虎口脱险》中油漆匠有句台词:

——你们英国人可真艮儿啊!

这句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台词在影片放映时效果很好,这个来自民间的生活口语与油漆匠的身份是符合的,也有喜剧效果。

4.影视剧本翻译的基本原则

(1)口语会话及人物性格化原则

我们对比几个例子可以了解不同的翻译效果,翻译出的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人物性格表达上都有着微妙的作用:

I don-t know much about animals.

——我对牲畜知道的并不多。

——我对兽医可不大懂。

Yes,sir.

——是的,先生

——是的,长官

——是啊,头儿

(2)声画对位及口型耦合原则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Good as new.

——和新的一样好

——像新的

乌拉(俄语:万岁)

——冲啊

Yes,sir.

——是这样(有时为了口型贴合在符合上下文语意的情况下用这句而不用:是的,先生)。

(3)情感化原则

翻译要努力进入角色,深入角色内心领会把握其语言的确切含义: What was she like?I couldn-t remember.I simply had to get to thattheater tonight to see what you looked like.——她长什么样?我就是记不得。我只好今晚去剧院看看你长得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