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之五:明星效应
出于商业考虑,影片生产方开始热衷于找影视明星配音。明星们百忙之中做起了“兼职”,虽然也有徐帆、张国立参与《海底总动员》配音成功的例子,但让人们怀疑的是,除了因为没受过相关训练而力有不逮之外,这些明星有多少时间、精力投入配音“副业”当中。
一位录音师告诉记者,一些大牌明星拿的配音酬劳可能是普通配音演员的百倍以上,但付出的努力却百分之一都不到。很多明星没有时间看剧本,根本谈不上对角色的先期挖掘就匆忙上阵。
原因之六:观念转变
对于目前许多译制从业人员来说,译制厂是个圣殿,在译制厂那边就是艺术,但是在自己这边,感觉这是个流程,是个产业。从前的译制片配音特别是一些名着改编的电影掺杂着一种华丽的朗诵味,但现代观众比较习惯于生活化的配音。在这种市场需求下,《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港台配音的动画片,虽然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却因为足够生活化,甚至连小孩儿的咬舌话都有,反而比一些字正腔圆的动画片更受欢迎。
第二节 配音艺术的未来展望
“配音”已经在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活动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闻事件。多家媒体和一些个人都在对老的配音艺术家们进行抢救式的采访。近几年,也终于有几本与配音艺术直接相关的书籍问世。但实际上,正是在这些关注的背后,人们隐约体察到的是目前配音艺术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那么配音为什么会在那个年代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辉煌的顶峰,而在目前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它的将来只是绝美的回忆呢?还是努力之后的重生?
一、必须承认译制片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封闭了太长时间,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的艺术园地是一片荒芜。这时候的译制片的欣赏对于当时的观众是一种积蓄已久的文化的爆炸。当五彩缤纷的外国电影通过译制配音的再创作之后走近观众,其震撼是无以言表的。充满异国风情的画面和音乐、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声音、名着影片厚重的历史感、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观众不能自已地产生了共鸣。
时光荏苒,社会在发生变化,时代在不停地前进。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改革开放国门的打开、经济市场的变革、影视产品的市场化运作等等原因,译制片走到了今天的萧条的境地。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
二、译制配音作为一门艺术有它的存在的理由
译制配音艺术辉煌难再,但配音艺术有它存在的理由,其宝贵的财富也应该被传承。
1.再创作的美感
译制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艺术创作,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艺术家的活动。它是有特殊要求的文学翻译形态,有特殊组织规律和要求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员则把配音看作是一门用声音贴合原片人物进行再创作表演的永恒艺术。一部译制作品是整个集体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译制片早已在我国名正言顺地取得了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资格。就像很多熟谙外语的人依然很愿意读翻译家们翻译的世界名着一样,即便是通晓英文的人来说,译制片也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工作。其他一些即将出国学习或生活的人们,照说是要尽快深入另一种语言环境融入他们的文化,可是临出国门他们会搜罗尽可能多的译制片带上。可见人们对这种独立的艺术品种的需求。
2.消除障碍,视听合一
就像每个人欣赏口味不同一样,现在也有很多人看原版片,但真正能不依赖字幕完全领会并非易事。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不少人以看字幕为主,但在看字幕的同时,必然损失了一部分画面,音与意也存在脱离,即便是在听觉上也未能完全融入情境。影视艺术就是视听合一的艺术,语言的障碍导致观众入戏不深,必然影响对作品的欣赏。而高质量的配音译制片就能完全弥补这个缺憾,给人视听完美的享受。
3.弘扬本民族语言之美
汉语是极富音韵美的语言。译制片里的汉语不同于原文,也不同于国产影片的中文,它是一种“中间语”,既包含着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也包含着汉语文化。既包含生活气息浓郁的电影台词韵味,还带有别样的异国情调。喜爱译制片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译制片的汉语对白别具风味,它融合了中外两种文化,是经过了艺术再加工而成,往往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也是译制片艺术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多少配音艺术爱好者会一遍一遍地收听并没有画面存在的精美的电影录音剪辑,可见,这样的“汉语”本身也是2 83审美对象,对弘扬本民族语言之美作用不可小觑。从这个角度来说,译制片以另外一种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弘扬并保护着汉民族语言,它的存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消费选择的范畴,而成为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策略和手段。
4.传播学方面的意义
译制是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其根本使命就是要打破语言的隔膜,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搭建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译制作为对影视语言文本的二度编码,是影视媒介跨文化传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译制片是交流的要求,是传播的必然,是跨文化传播的自然产物,或曰终极产品表现。在此意义上,译制片成了实现个人的、乃至民族的自我文化认同、文化思考的一种途径。
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视角看,译制片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产品,必然具有文化商品的属性,服从着市场流通和满足消费的原则。虽然这种流通不可避免地面临跨国媒介集团优势产品的竞争和冲击,但引进优秀的外国影片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对推动国内影视市场走向国际,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鉴赏普及与培养新人
译制片和配音是两个概念。后者是译制片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艺术环节。
译制片是作品。配音是个环节。配音,只要有市场需要,就会存在,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配音似乎也到了人人可为的地步。但是,经典译制片与当今的配音概念不可简单等同,它是被注入了执着的艺术精神,通过扎实的艺术实践而收获的艺术精品,成为一代绝响。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专业机构、专职人员梯队、专门的学术团体、大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行销售网络,以及一大批热爱、支持译制片的观众群所共同组成的良性循环的有机的译制传播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有独立追求独立思想独立话语规则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体系,或可称之为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群体身份、共同价值取向的译制文化圈。正是这个文化群体的创造性的实践和思想观念的传播,加上所有“译迷”们的支持以及批评家们的鞭笞,使译制成为一门专业职业,成为美的艺术创作。
为了译制配音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在鉴赏普及和培养新人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让我们带着怀旧的温情和创新的冲动做影视配音这门美妙艺术的忠实的欣赏者和守护者,也希望所有配音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能在这种守护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