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7743600000041

第41章 建国后情诗的异向流衍(8)

与该诗上半节的古典朦胧显成比照。《寻你》:“众里寻你千百度/拨开陌生的面孔,一张张/剥开茂生的花瓣,一层层/梦里寻你千百度/黯然正四顾/猛一回头/惊喜你一笑,咳,好粲然/恰在蕊心处”诗中苦苦寻觅梦中佳人的情景,缘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时借鉴了英美意象派创始人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这是意象派的一首经典作品,全诗仅有两行:“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通过特异的感觉影像:窄狭潮晦的幽枝以及花瓣的浮现与消隐,传现熙攘暗色人群中簇生、变幻的面庞。余光中移用“花瓣”意象,比喻“陌生的面孔”,反衬寻觅的艰难以及最后相遇的惊喜欣慰。中西文学的融会信笔自然。

在中西双向诗源的继承下,余光中的诗歌展呈出典丽、深情、浪漫、沉着、豪放、瑰奇的优容才情,舒卷如云,成功实践了他的诗论主张:“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为当前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具启发的精彩范例。

二 郑愁予“漂泊浪子”的深沉之诗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及海外着名诗人。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即随父亲漂泊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各地避难,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从50年代开始,郑愁予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诗坛一直光华映目,影响广大而深远,每出新章辄脍炙人口。他的重要诗集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1986年,台北《文讯月刊》(第22期)举行问卷调查,郑愁予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作家”诗类之首,也是所有文类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郑愁予诗集》曾在台湾创下印行百次的奇迹,台北《中国时报》与花旗银行合选的“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郑愁予诗集》是唯一被选入的诗集。该书在1999年以高票当选为“台湾文学经典”诗歌类的第一名,其中许多诗作在台湾传唱的程度,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郑愁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我刚发蒙时,就有机会接触许多文学作品。那时是抗战的时候,我四五岁时,有一个堂兄在河南乡下。他有许多手抄的本子,有诗、有散文,使我从很年幼的时候,便对文学产生了极度的兴趣。”“大一些以后,我广泛读到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学作品,又读了一些四书、古文,开始有所比较地认识文学,常常对一些新诗、白话诗觉得功夫不够,不到位。所以,在我开始我的诗歌写作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反抗,想使白话诗写得能够在艺术成就上和古典相媲美,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把感情抒发出来就算了事。”

在古典与现代白话诗歌的对比鉴别中,确立了以古典美的艺术水准来写现代诗的创作原则。“愁予”的笔名,应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及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带有一缕古典的苍凉忧郁。

1953年,郑愁予和纪弦等人创办《现代诗》季刊,成立“现代”诗社。50年代台湾诗坛盛行现代主义诗歌,纪弦大力主张“横向移植”。而郑愁予却在“拥抱西方”的同时更多地“回归传统”,是现代派诗人的传奇人物。他的早期诗作,以深厚的古典文学积累和传统内质,结合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是极具中国古典情韵的现代诗。

郑愁予强调从“气质”角度解读他的诗作。写于1999年6月的《做一个单纯的诗人恐亦难以为继——书前自识》认为:“一般诗评人多半流为巧俏文字的鉴赏家,鲜有能从我的气质上感知而又在技巧上发其微者。”“所谓单纯的诗人,必有其出自特殊‘气质’而产生的特质。”“一个单纯的诗人在写作初始时,这‘气质’会自然地推出一种无可言喻、几乎能决定一切的性向。”“诗人的‘气质’在无形中主宰了诗人的‘不自知’;待诗作写成公之于世后,亦常为读者所‘不能透知’,我个人的经验确乎如此。”由于少小时的漂泊体验,郑愁予喜欢旅游,写下许多山水诗。诗作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其情诗绝大多数都与羁旅和海洋有关。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这一四海为家的旅人形象,既是传统诗词中“游子”的承衍,也渗入了现代“水手”的漂流质素。诗中既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古典江南幽景,也有大海、山川、雾霭、风雨等开阔的画卷。在漂泊意绪上,带着深沉的人生忧郁,繁阅变迁,“令我瞿然心惊的是:我的诗作里,无论是哪一类的素材,都隐含我自幼就怀有的一种‘流逝感’。究之再三,这即是佛理中解说悟境的‘无常观’了,后来我在纽约的两次演讲,便用《我的无常观与诗俱来》作为讲题”。另一方面,天涯为客的人生也陶养了诗人潇洒、浪漫、热情的风致。映射到诗歌的风貌,则精美典雅、明媚空灵的东方底蕴与海涛白帆、潮浮日月的西方壮美并举。由郑愁予的“浪子”意象及潜在气质,洞开丰盈的诗歌审视空间。

郑愁予的情诗大多写于50年代。《错误》、《水手刀》、《情妇》、《如雾起时》、《赋别》、《小小的岛》等广为流传。写于1954年的《错误》是他的代表作,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