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744100000007

第7章 健康相关行为(1)

【学习目标】完成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能够:

识记:

1.熟记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的定义。

2.说出促进健康行为、危害健康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3.说明影响健康行为的三大因素。

4.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

5.陈述行为改变阶段理论及其阶段的划分。

理解:

1.领会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2.解释行为的影响因素。

3.描述促进健康行为、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4.分析个体行为矫正的三要素。

5.阐述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的理论框架。

运用:

1.识别与分析促进或危害健康的行为。

2.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改变个体不良行为。

3.采用综合干预策略改变群体行为。

4.依据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现实健康促进项目的问题解决。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教育与干预活动,鼓励人们采用和坚持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方式,能够做出决策来改变自己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改变。为了达到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改变行为的目的,专业人员必须对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诊断、分析与干预。

行为诊断是确定影响健康的行为,即确定行为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关系,并描述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如确定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吸烟行为在各人群、地区、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行为分析是指确定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即健康相关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如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对吸烟的态度;家长、老师、同学关于吸烟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对吸烟行为的接受情况以及限制的政策与法规。

行为干预是在行为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为改变的理论与方法,对行为实施综合干预,如在控制青少年吸烟的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督促家长、老师戒烟,制订政策法规等。

在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应遵循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知识和信息是基础,信念和态度是动力。

第一节人类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由于人类具有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的心理活动,对内外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测量和观察外显行为来间接了解。人类的行为错综复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另外,由于个体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教育和社会文化熏陶的差异,不同个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但不管怎样,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总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许多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行为表现为一种活动过程;第二,行为表示某人当时的状态;第三,行为表示该人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例如,某个吸烟者接过别人敬的烟开始吸烟,这个行为不仅表明他是个吸烟者,正处于吸烟状态中,还提示吸烟是他的生活习惯,他具备吸烟者通常有的一些行为特征。

人类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指人。

行为客体:指人的行为指向目标,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行为环境:指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指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指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产物。

二、行为的分类

根据人类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将人类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一)本能行为

人的本能行为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是人的生物遗传信息作用的结果。其行为特征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得到公认的三个方面的本能行为有:

(1)与基本生存有关的本能行为,如摄食行为和睡眠行为。

(2)与种族保存有关的本能行为,典型的表现是性行为。

(3)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表现为对外来威胁的反抗、妥协和逃避。

另有学者认为,人类还具有探究和追求刺激的本能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于受到文化、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能行为受个人主体意识的支配,人对其本行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如人在疲倦的情况下会产生睡眠行为,但是如果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甚至纪律的限制,人会主动抑制这种行为,以适应当时的情况;再如摄食行为受到大脑认识活动的控制,人会定时进食和讲究营养;性行为受到社会法律、舆论与道德的约束。人的本能行为一旦失控,超越正常范围,就会带来危害,如药物滥用、冒险行为、性乱等。

(二)社会行为

人类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更能够通过劳动改造和维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类的社会性行为,人类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模仿、学习、教育、工作等形成了得到社会认可、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人类社会行为,如教师有被社会认可的角色内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社会行为,它的涵盖面非常广,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行为

首先,科技行为的过程和废弃物,如化工、能源、采矿等会造成环境污染,可引发人体恶性肿瘤;其次,科技行为的重要领域——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成为各种疾病最方便、最快捷的传播途径。任何一种致命的病原微生物随着飞机只要几小时便可以从东半球传至西半球。另外,交通拥堵也成为人类的一大杀手——这是车祸的主要原因。

2.经贸行为

一方面,人员及商品在出入境流动过程中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大规模经济开发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原本寄生在动物身上的病原微生物转而感染人,如艾滋病病毒、非典型肺炎病毒的传播与蔓延等便是如此。

3.职业安全行为

从行为医学角度讲,不注意职业安全卫生行为仅指职工本身不注意职业安全卫生的行为。如粉尘作业工人不戴口罩、驾驶员不系安全带、进入工地不戴安全帽等,以及农业劳动者使用农药时不注意操作规程、使用农业机械不注意安全等。脑力劳动者同样也应该注意职业卫生,减小工作压力,防止高血压、神经症和疲劳。职业安全卫生行为是与个人安全卫生知识及安全意识高度相关的。

4.业余活动行为

业余时间指的是吃饭、睡眠和工作之外的时间。合理利用业余或闲暇时间,容易消除身体疲劳,有益于健康。如有人通宵达旦地玩麻将、打扑克,以致脑卒中倒在桌上;有人违反交通安全规定,横穿马路,无证或酒后驾驶而引起车祸;更有甚者聚众赌博,导致偷盗、抢劫、凶杀、离婚等;至于在业余时间吸毒、嫖娼,这更是毒害身心健康的行为。

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决定了人们业余活动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我们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社会情境决定的行为看作社会行为。很多健康行为属于社会行为,如合理营养、锻炼、吸烟、酗酒等。实际上,很多行为既有本能的成分,又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满足解除饥饿的摄食行为是本能行为,社交情境下的过食则为社会行为。有时候两者常常同时存在,过食行为模式往往与社会塑造和满足口欲有关。

三、行为的发展

行为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即在个体出生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以及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行为发展最根本的实质是日趋完善,体现为:①对认识活动的深刻化和复杂化,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实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与环境的关系,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改造。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行为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

通过遗传、本能力量的驱使,以及无意识的模仿来发展行为,多种动作、简单语言、基本情绪及部分社会行为初步形成。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吸吮、抓握,有各种保护自己的神经反射,会用啼哭来表达各种需要。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人的各种本能需要迅速扩大和发展;与此同时,肢体的粗大动作(坐、爬、站、走、跑等)、手的精细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的行为虽大都是被动发展的,但它们是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准备时期,而且很容易被训练,培养出一些基本行为。

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行为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如总爱说“不”,不停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爱探究,好攻击,喜欢自我表现,也容易受激惹。在主动行为大量出现的同时,人对各种本能冲动的克制能力也在迅速提高。不过由于主动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人与人之间这种克制能力的差异很大。例如,面对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家境贫寒的孩子只是看看,可能不会提出买的要求;另一个被娇纵惯了的孩子却可能提出要买,不买就会躺在地下无休止地吵闹,直到达到目的。

3.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本阶段有两大关键性特征:一是这种自我行为调控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不断的适应来逐步实现;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行为大都已经定型。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人的行为定式已经形成,行为发展主要体现在巩固、完善、适当调整几个方面。尽管此时人已逐步建立起各种与周围相适应的行为,有些已定型,但是,时代、环境、社会和个人状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等)都在不断改变,因此,人们的行为也必须不停地加以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对过去建立的不正确行为(如吸烟)要改正;对过去从没有过的行为(如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则要新建。总之,通过对行为的不断调整实现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

四、影响行为发展的因素

影响和决定行为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

许多动物实验和跨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实,人的行为是有遗传基础的。基因不但是行为的影响因素,还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能决定人一系列行为的性状和趋势。基因的可传递性和稳定性,使人类在长期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优点得以继承,并能代代延续;同时,遗传基因又在不断地突变、选择和整合,这种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使人类行为得以不断发展和延伸。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人的一切行为均诱发自某种程度的环境刺激;反过来,这些行为都发生在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环境既是行为的激发者,又是其接受者。

决定人类行为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机体的内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式各不相同。知识与态度、技术与能力、亲友的态度等与个体关系密切,影响作用直接,而机体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和影响程度也很大;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环境、法律制度、经济基础、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有的呈潜在性,这些因素受到人类行为的反作用也是相对不明显的。

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形成和促进作用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环境因素对个体也有选择性,其选择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性决定的。具有良好行为方式的人容易迅速获得各种社会团体的认同,在爱情、成就、人际关系方面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学习因素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学习的方式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模仿为主,分为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迫模仿。无意模仿大多是日常生活行为,如儿童在公共场所看到别人随地吐痰,他在无意中就学习模仿,养成不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有意模仿带有主动性,被模仿的大多是自己崇拜或钦佩的行为,如名人的举手投足,模特的行为举止等。强迫模仿是指按照规定的行为模式学习,如队列训练等。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儿童青少年时代,上述阶段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在行为发展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后,尤其当学习一些复杂、专门的高级行为时,仅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系列教育和强化教育,即第二、三阶段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大致过程是,先在教育者的启发下,全面认识和理解目标行为,从理性上感受到自身对它的需要,再去实现和学习该行为,并在各种促成和强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强化和巩固。很明显,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新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大多依靠这种形式,其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的成分居多。

五、行为与健康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行为可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不良的行为则严重危害健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一直为主要死因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已被或正在被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所替代,而这些慢性疾病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是吸烟、酗酒、饮食等行为方式因素。1982年,我国社会医学研究也表明: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中,行为或生活方式占三成以上,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