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层说明
(1)旅游活动生态安全
旅游活动是影响景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旅游活动因素、游客旅游行为因素、游客住宿选择因素以及旅游开发建设等因素。过度的旅游开发、无规划的接待设施建设、无控制的游客容量接待以及游客旅游不良生态行为等都会影响景区的生态安全。
(2)旅游景区环境安全
景区生态环境安全是指旅游景区内生态、环境都处于一种没有受到污染、胁迫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对环境生态的维持将非常重要。景区环境安全应包括景区环境的变化跟踪、景区动植物变化跟踪、景区接待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跟踪和影响的分析,可以预测景区环境生态是否安全。
(3)景区生态保护与恢复
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景区管理者提前防范,以防景区生态退化的后患。因此为了维护整个景区的生态安全,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例如适度开发、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应包括生态保护的管理措施、污染治理的力度以及生态保护管理的力度等因素,并构建生态恢复等一系列方法,以防止景区生态呈现快速恶化现象。
2.指标层的说明
指标层是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它反映了因素层包括的基本变量,包括了整个生态系统安全影响因素。指标层要求能建立一系列可统计、可量化的指标,用来支持项目层和最高目标层,具体指标层的内容说明如下。
客流量增长率:指每年来旅游景区旅游的游客增长的速度;
设计承载游客容量:指景区在某时间段可以承载的最大游客量;
设计留宿游客容量:指旅游景区内饭店设计的最大床位数;
景点停留平均时间:指游客在各景点停留的平均时间;
自带垃圾袋比例:指游客在景区自己带垃圾袋与总游客量的比例;
景区附近饭店:指建立在景区周边用于接待游客的饭店数量或总床位数;
非景区周边饭店:指景区所在地但不在景区周边的饭店数量或总床位数;
景区生态安全规划:指景区在旅游开发中是否做生态安全规划文档;
景区接待设施规划:指景区在旅游开发中是否做景区内以及景区周边的接待设施规划文档(包括景区饭店接待设施);
大气环境质量:指旅游景区能见度,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等,用大气环境质量等级表示;
土壤环境质量: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状况等,用土壤质量等级表示;
噪声环境质量:主要是指旅游景区内环境噪声,用分贝数表示;
水质量等级:指水质透明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用水质量等级表示;
动物种类多样:用动物种类和数量表示,与旅游开发前的数量可作比较;
绿地覆盖率:绿地占整个旅游景区面积的比率;
森林覆盖率:树林占整个旅游景区面积的比率;
饭店数量:指景区内和景区周边的饭店总数及总床位数;接待用车辆数量:指景区内的游客接待用车辆总数;
设置生态恢复部门:指专门负责景区内生态规划和恢复的部门;
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景区在生态安全管理方面是否有预警制度;
废气、废水、废物处理率:指旅游景区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处理能力,是否有符合生态要求的处理设备;
污染治理投资: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总费用;
严控接待容量:是否通过预警制度按景区承载容量控制游客的入景数量;
景区车辆控制:指景区是否控制外来车辆进入景区,控制的制度执行力等。
利用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层变量,可以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预警模型,通过预警模型构建一个可以具体操作与控制的生态预警系统,实现对景区生态安全的监管或监视。
三、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技术构建
景区生态信息反映了景区环境的生态变化趋势或规律,监控和及时了解景区的生态信息,就能及时掌控或预测景区生态的变化趋势及生态退化速度,有利于景区环境的生态保护。借助于信息技术构建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可以敏捷地监控景区生态信息的变化。
(一)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构建流程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景区环境管理影响模型,根据景区生态管理的预警要求,构建一个既能监管环境、又能控制旅游活动的信息技术系统。它的构建大致可以遵循四个阶段。
1.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主要研究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与结构的划分。功能需求规划是生态信息预警系统构建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个阶段需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出发,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在与职能部门(旅游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经营公司)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掌握生态旅游的信息处理要求和整体运作机制。在明确各方面的管理需求后,设计者才能进行预警系统的功能构建,以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出现系统性的功能缺陷。预警系统功能结构设计以功能需求规划为依据,同时兼顾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根据规划阶段的功能需求和构建方案,实现预警系统的结构设计。通过从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通信等相关技术的分析,形成整个预警系统的网络构建和硬件、软件的具体方案。这个阶段需要运用到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如数学方法模型、统计学方法、航空遥感技术、数据图像分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同时还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以提高系统的应用性能以及系统整体的智能化处理能力。在生态信息预警系统中,如何设计数学模型分析相关生态系统(动植物系统、接待设施系统、水系统和生态旅游经营系统等)之间的影响,是设计阶段的核心内容,其中还包括数据库设计以及生态知识的挖掘等。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就是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网络构建和开展系统的编程、调试工作,将设计方案利用某种语言形成一个可运行的物理系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试运行,检验生态信息预警系统的运转情况,等系统稳定后再全面展开实施工作。经过测试的是运行阶段,可以更多地发现错误,让系统运行更稳定。实施阶段还包括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旅游业中,景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IT 技能普遍较低,对信息系统的操作缺乏基本技能,需要通过培训才能掌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培训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基本知识培训,主要是IT技能和操作;第二步是生态信息预警系统的操作培训,主要是基本的操作管理和简单的系统维护培训。
4.系统维护阶段
系统维护阶段是生态信息预警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经历周期最长的一个阶段。系统维护阶段包括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数据库维护,也包括系统的功能扩充维护。在系统运行的后期维护中,还包括系统安全的维护,如系统防病毒的安全工作。因此,系统后期运行中,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要保证信息的安全使用与传输,以及信息遭到破坏后的及时修复等都是这一阶段维护中的重要工作。生态信息预警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安全维护需要专人负责,它们都是通过培训后专职开展维护工作,同时把使用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反馈给开发商,以实现系统的功能扩充性维护。
(二)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实现思路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关键是对原始数据的模型运算快速地向游客和景区管理部门提供景区生态信息,一方面帮助游客做出旅游动机的决策,一方面帮助景区管理部门做出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决策。这就要求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必须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尤其利用全球互联网,实现与游客的实时信息互动,使旅游生态信息的知识变为游客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景区生态环境预警系统网络构建,预警系统的构建必须基于Web技术,利用中间件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与景区的经营管理系统、各接待设施的接待、收银系统、电子门票系统等的连接,形成一个能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处理并实时发布的技术系统。景区外部的信息互动采用Internet,景区内部的信息互动采用Intranet的内部网。具体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实现要求需要以下技术的支持。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预警系统;
(2)利用数学模型构建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模型;
(3)利用网络动态地发布旅游生态信息;
(4)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原始生态信息和生态旅游活动信息;
(5)环境监测和旅游活动信息的实时处理和统一采集;
(6)Web技术的支持。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生态信息的定义、分析和预警控制。
即预警管理活动主要有三部分内容,景区生态信息定义、生态信息分析和预警控制策略,其中生态信息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内容,它通过景区环境影响模型分析生态信息的变化。预警控制策略是根据生态信息分析的结果,对景区生态系统中的不协调现象或可能产生的生态退化现象,进行一系列的环境管理保护措施,并对旅游活动采取相应的控制。
生态信息定义和生态信息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实现,预警控制策略通过计算机程序系统和人工干预结合起来实现,并连接景区内的各种测试系统,如水质量测试系统、大气质量测试系统、土壤质量测试系统等。这些测试系统与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可以实现数据接入链接,从而监视景区生态系统的信息变化。旅游活动信息可以通过景区电子门检票系统与生态预警系统的接入链接,从而实现对旅游活动类生态信息的监控。系统处理的对象以及预警控制行为的决策依据都来自于景区生态信息。
景区生态预警系统能弥补环境绩效评价存在的缺陷。景区环境绩效评价主要包括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景区饭店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环境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一方法简单易行,是目前环境治理中采用的一种常见方法。但是,环境绩效评价是一种对环境影响后果的静态的评价,缺乏动态的变化分析。另外,对环境造成的积累效应也不能反映。因此,环境绩效评价只能提供初步的评价,并不能为全过程的景区环境管理和控制提供帮助。在景区生态信息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游客电子门票系统和接待设施(饭店)的经营系统就可以了解游客和接待设施的运营情况,利用这些基础信息作为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信息输入,并实时模拟景区环境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提供环境管理中有关的指导信息。在游客容量以及环境综合影响指标值达到“可接受的”阈值时,或者景区饭店排污量超出规定值或监测不达标时就发出报警,实现全过程的环境绩效动态评价和控制,实践环境管理中“预防为主”的思想,真正实现对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另外,我国的自然景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开发的旅游景区,已经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人工的管理已经无力胜任,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参与辅助管理。因为许多环境的退化在开始时人是无法觉察到的,等到觉察到,环境的退化可能已无法恢复。信息技术系统可以跟踪环境的微妙变化,有利于自然景区的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但景区生态预警系统的使用,还需要制度的配合,希望我们的政府不应再以考核经济指标为重,更应考核景区环境的保护性指标,真正实现在景区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并重,积极推动景区生态预警系统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