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谁说白手不能起家:朱元璋的成大事之道
7753600000133

第133章 实践中运用所知,拿百家智慧治理朝纲

朱元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的求学态度,使他的学问大增,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读书和他的戎马实践,平定天下的宏图大志融为一体,拿百家之智慧来治理朝纲,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磨合,慢慢提升,使自己在勤政过程总结出一套既科学,而又符合实情的管理方法。而这些方法对于现代的我们还非常实用!!

缺乏实践探索!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只有你亲身尝试一下,做一下,才会产生体会,才会有“真知”。

那实践究竟是啥东西呢?我们伟大的马克思认为,实践的本质就是干预和改变现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生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的“船王”,把自己“终年积累下来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儿子,手把手地教他技术,希望儿子能成为搏击风浪的好手。但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儿子却在第一次,也是一次极平常的台风中丧命。留给船王的,就只有痛苦与不懈。

是因为船王经验有限,技术不佳贻误了子女吗?非也!是因为儿子没有把船王的技术学到吗?非也!技术也好,经验也罢,那是别人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技术才能转化成驾驭风浪的能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面提到过,要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去学习前人以及书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那是完全必要的。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只有将书本的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得驾驭生活。谈及此,人们就会联想到“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排兵布阵,连其父也自叹不如。可一旦到了战场,却输得一败涂地,40万赵军惨遭杀戮,连他自己也搭上了性命,留下了千古笑柄。船王的儿子与赵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空有从父亲那里得来的对付暗流的经验,抵御台风的技巧以及一陶陶应急措施,而没有一点搏击风浪的本领;一个饱读经书,侃起用兵之术头头是道,而没有一点实践经验,最后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船王的儿子早明白这个道理,他就应该跟船王多多实践。这样,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比他父亲更伟大的船王!。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实践锻炼者,朱元璋结合自身的身份特情,运用多种方式让自己的思想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敌得到了实践的考验,而你呢?你应该怎样参与实践呢?

1、潜心本职,立足实践。人,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立足本职,摸清情况,扎实工作,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才能。如果做事不认真,或者不安心,这山望着那山高,结局就可能是“猴子搬包谷”,终无所获。

2、多岗锻炼,投身实践。多岗轮换,包括单位之间的横向转换、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上挂下派,以及单位内不同岗位的交流等。经历不同的岗位,置身不同的环境,熟悉和了解多方面的实情,能够丰富阅历,广博见识,增长才干,有利于增强适应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业务上精良、工作上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3、深入调研,积极实践。调查研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年轻干部深入实践接受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能够掌握实情,科学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4、横向交流,善于实践。横向交流,是指到外地学习考察和与他人切磋交流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一个人,一个地方的实践是有限的,与他人切磋,去外地学习,有利于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更新观念、取长补短。要抱着“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焉”的态度,学习考察好的典型,交往接触比自己强的同志。同时善于从其他地方、其他同志的失败、失误和缺点中吸取教训。

说得再多,还是说,做了才会知道,朱元璋懂得这一点,不守着死理论不放,更不会盲目照搬,他的一些军事理论,治国理论,都是在不断的实战过程中得以验证的!

[金言忠告]

理论很重要,我们不能不学,而且要学得踏实,但真正的理论知识是用在实践中的,也只有得到实践的考验,你得理论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记住:理论 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