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33

第33章 军人楷模郭子仪

郭子仪(公元697-781),唐朝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郭子仪长得魁梧,面貌英俊,身高膀宽,目光炯炯有神。为人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不怕黑暗势力。他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官,可谓唐朝的“四朝元老”。在那时,提起“郭子仪”三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郭子仪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读书或习武时,精神集中,常常废寝忘食,练得一丝不苟。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当兵,曾犯有过失,按军律应该斩首。当他被捆着双手押赴刑场时,竟然昂首阔步,大步向前,一点也不惊慌。正巧,在途中遇上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又听说他才干出众,意志坚强,便赞叹地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白很怜悯郭子仪,便立即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这样,李白就成了郭子仪第一位知己朋友。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磷幕府,因受牵连下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恩情。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社会里,即所谓“开元之治”。这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用贤能,改善政治,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也十分强大。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意思是:回想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有万户人家。大米喷香,小米洁白,公私仓库里的粮食物资都装得满满的。

郭子仪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里,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郭子仪最初做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749年(天宝八年)做到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太守。这时,唐朝廷对外还没有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在这样的环境里,由于缺乏外界压力,没有危机,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沉缅于酒色之中,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想到会发生战事。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辛勤劳动,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部色楞河一带,居住着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就派使臣来唐朝,请求唐朝在回纥所占领的土地上设置都督府。唐朝答应了,便把回纥分为六府七州,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接受唐中央的领导。从此,唐朝同回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唐朝以金银器皿、锦绸布匹换来回纥的马匹、白毡等物。后来肃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表示唐中央政府对回纥的友好。

在青藏高原一带,居住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饲养牦牛、马、猪等;有的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青稞、小麦、养麦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吐蕃的赞普(王的称呼)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人藏时,把蔬菜的种子、手工业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汉、藏两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要的。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管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20万人,而边疆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旗人。安禄山做了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很多牧民当兵,势力便逐渐壮大起来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非常熟悉。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等待时机,准备反唐。可是昏庸无知的玄宗皇帝却闷在葫芦里,对安禄山的所做所为一点不提防。反而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对之信任有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趋腐败,白杨贵妃入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缅于歌舞声色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把持朝政,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干了不少坏事,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唐朝内地多年来未发生过战争,军事力量薄弱,士无斗志,军备空虚。但统治集团却认为国泰民安,再也用不着军队了。官府里的刀枪盔甲,因长期闲置都生了锈,很多名城要塞,都不加设防。唐政府还不准老百姓私藏武器,凡私藏者,皆判以刑罚。在这种情况下,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认为篡夺大唐江山的机会到了。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他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动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由于唐政府毫无准备,致使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地方官吏听说叛军来了,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出降。就这样,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又过了几个月,叛军击溃了唐朝的潼关守军20万人,继续西进。这消息传到长安,玄宗吓得魂飞天外,满朝文武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唐朝政府临时招募了8万人,由大将哥舒翰率领去抗击叛军。这些人多是城里的无业游民,既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又缺乏基本的作战技术训练,军事素质很差,在与叛军的大战中,自然不堪一击,就连大将哥舒翰,也战败被俘。

唐政府为了阻击叛军的继续西犯,又从西北边防上抽调大批兵力。但是边防的将领整天喝酒、赌博、克扣军饷,士兵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战斗力呢?756年夏天,叛军距离长安只几十里了,长安顿时紧张起来,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和左右臣僚(自然也少不得贵妃玉环),仓皇出逃。长安遂陷入叛军手中。玄宗一行逃到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愤怒地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惩办杨贵妃。群情激愤,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派人缢死了杨贵妃。这时马嵬驿的人民请求皇帝留下来同他们一起抗击叛军,唐玄宗哪肯答应,只把他的儿子李亨留下。他自己则往四川逃命去了。

安禄山从起兵到占领长安,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进兵如此迅速,充分暴露了唐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不顾国家人民安危的面目。

安禄山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凌辱妇女,拉夫抽丁,强迫壮年男子服劳役,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生产破坏,很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荒原。叛军进入长安后,屠杀人民,抢夺财物,烧毁房屋,把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糟踏得不像样子。叛军的残暴罪行,激起人民无比愤恨,各地人民奋起反抗。河北一带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坚决打击叛军。有些地方的官员和人民一起,共同抵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最先在河北起兵,一连收复17个县城,牵制了叛军很大兵力。

安禄山听说颜呆卿反对他,十分恼怒,立即派部将史思明夺取常山。颜杲卿被围困六七天,终因粮饷断绝,援军未到,失败了。史思明抓住颜杲卿,把他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颜杲卿一见安禄山,就破口大骂:“你这个叛贼,我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残暴的安禄山喝令把他捆到柱子上,割掉他的舌头,凌迟处死。颜杲卿嘴里喷着鲜血,还是骂不绝口,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

人民的反对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抵御,这就给唐军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宗逃往四川以后,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决定任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史,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基本队伍。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又指定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作战。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都在安思顺手下做部将,两人的才能不相上下,职位也相同。当郭子仪受命代替安思顺做朔方节度使时,李光弼不服,决定马上离去。忽然接到皇帝的手谕,要他同郭子仪同心协力平定叛军,李光弼只好遵奉王命,留了下来。郭子仪把朔方的兵马分给李光弼一半。郭、李二人共同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奋勇杀敌,报效国家。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颜呆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强大起来了。为了挫伤叛军的锐气,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国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一连收复了7个县城,又把常山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史思明陷入重围,他带领两万精锐的轻骑,企图突围逃命。李光弼分兵四路,从四门杀进常山城去。只听战鼓雷鸣,人喊马嘶,打得叛军东逃西窜,互相践踏。史思明惊慌失措,带领败军退守恒阳(今河北灵寿)。李光弼乘胜追击,两军在恒阳相持40昼夜。后来叛军退出恒阳,李光弼的军队进人恒阳城内。叛军就回军把李光弼的兵马困在城中。李光弼被围困后,请郭子仪火速援助。郭子仪便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郭李大军内外夹击,史思明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往范阳。

安禄山听说史思明吃了败仗,恼羞成怒,扬言不消灭唐军,决不罢休。当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来迎战,又命令部将牛廷玢出兵助威。叛军仗着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不可一世。为了打击叛军的气焰,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商量对策,他指出:叛军作战专靠增加兵力;叛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疲于奔命;叛军轻敌,斗志松懈,两军交战,胜利一定属于唐军。根据以上分析,郭子仪决定采取固守阵地的战术,等到叛军疲惫时,再以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它。

两军开始接触,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唐军杀掉一名怯阵后退的将领,士气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打得叛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叛军边战边退。郭子仪、李光弼乘胜猛追,一直追到博陵(今河北定县)。博陵不但有高大的寨墙和深广的壕沟,而且地形险要,易于防守。叛军在这里扎营下寨。郭、李屡攻不下,便领兵退驻恒阳。史思明又从范阳赶来。郭子仪一面深沟高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准备,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几天以后,叛军果然士气沮丧,疲劳不堪。但唐军却得到了充分休息,兵强马壮,斗志高昂。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马上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这两翼大军像两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两肋,叛军弃甲抛戈,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在混战中,史思明左冲右突,仓皇逃命。突然,一只飞箭射中了他,从马上跌了下来,鲜血进流。他散发跣足,狼狈地又逃回博陵,再也不敢出来挑战了。这时,河北几十个州县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从此,郭子仪的名字也就传遍了四方。

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首都设在长安。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工商业发达,交通方便。天宝初年,居民有30多万人。长安分东西两市,有很多达官贵人的住宅区,以及万商云集的商业区。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安禄山的叛军占领长安和洛阳后,使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王朝危在旦夕。人民受尽蹂躏和剥削,生活非常困难,洛阳附近竞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渴望唐军早日打回来,从当时情况看,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收复河北失地的同时,又命房瑁去收复长安。房瑁不切实际,好高谈阔论,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出战前。他向肃宗夸下海口:“我这次出兵,定能水到渠成,马到成功。不获全胜,决不来见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房瑁本想在这次战斗中立一大功,但他不分析具体情况,机械地搬用古人的“车战法”。他用两千辆牛车排成长蛇阵,牛车的一边是骑兵,另一边是步兵,列队蜂拥前进。战斗一开始,叛军就顺风擂鼓,摇旗呐喊,又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只见烟光冲天,红光遍野,牛马惊骇,四处乱窜,片刻之间,军粮、马匹、营寨、树栅全被烧毁。房瑁的兵马首尾不能相顾,四处逃散,你推我挤,人马杂踏,踩死的、杀死的、烧死的共4万多人。房瑁本人也几乎送了命。

叛军获胜,气焰又复嚣张起来。

肃宗深知要消灭叛军,收复两京,非郭子仪不可。757年九月,便传令召见郭子仪。郭子仪来到灵武拜见肃宗,表示为国尽忠的决心,在国家大难临头的时刻,愉快地接受了收复两京的艰巨使命。郭子仪从房琯的失败教训中得到启发,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取潼关,攻人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问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由于郭子仪的分析正确,肃宗十分赞赏,命令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进行。郭子仪出战不久,果然夺回潼关,给了叛军当头一棒。唐军士气大振。为了鼓励士兵奋勇作战,早日收复两京,皇帝下令犒赏三军,还恳切地对郭子仪说:“京城能不能收复,全靠你这一仗,愿你全力以赴。”郭子仪斩钉截铁地说:“这次作战,要破釜沉舟,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打到底,不消灭叛军,就以死来谢罪!”

肃宗命令郭子仪率领中军,李嗣业率领前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并指定郭子仪为统兵元帅,共领兵15万人。又向回纥借来骑兵5000.军分三路昼夜兼程急进,军容整肃,号令严明,浩浩荡荡开到长安西香积寺附近,连营为阵,横亘30多里。叛军10万人在北面,同唐军南北对垒。叛军守将李归仁、安守思据险设防,他们自恃兵多将广,出城挑战。一次,唐军奋勇迎敌,快逼近敌营时,叛军擂动战鼓,一齐冲杀上来,唐军措手不及,败走。叛军乘胜追击。李嗣业扬鞭策马,飞奔阵前,拼命刺杀,他挥动战刀高喊:“叛军已将我们包围,若不奋勇厮杀,只有死路一条!”说罢,他光着膀子,举起闪闪发光的大刀,指挥战斗。刀光过处,叛军人头落地。唐军军心稍定,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郭子仪率领大军及时赶来,同李嗣业合力猛击叛军。擂鼓声,响彻云霄,喊杀声,震天动地。顷刻间,叛军阵营大乱。唐军把叛军紧紧包围着,使他无法突围。激烈的白刃战开始了,两军从中午一直厮杀到傍晚,叛军被杀6万多人,余众弃甲曳兵,逃回长安城中。

这一年,叛军内部发生了叛乱,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探得这消息后,便调集大军向长安进攻。唐军与叛军一交锋,叛军就像惊弓之鸟,丢盔曳甲,抱头鼠窜。唐军奏起胜利凯歌进入长安城。老百姓听说唐军回来,都喜出望外。夹道欢呼。有的杀鸡宰羊,有的抬出酒来欢迎唐军。

长安收复以后,不久,肃宗便由灵武迁回长安。唐军乘胜向洛阳进军。当时。安庆绪屯兵洛阳,听说郭子仪来打洛阳,便派严庄、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迎战。叛军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在新店(今陕西陕县西)与唐军相遇。叛军依山扎营,准备战斗。新店地势险峻,山高壁陡,峰回路转,叛军据高临下,这对唐军十分不利。郭子仪为了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趁叛军还未来得及休息,便选拔英勇善战的骑兵两千人。向敌营冲杀,又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命回纥军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他自己就率领主力军与敌人展开正面战斗。一切部署妥当,立即擂鼓出战。叛军像饿狼一般从山上猛冲下来。郭子仪假装败退,边战边走。叛军大喜,倾巢出动,奋力追击。战斗到黄昏,暮色苍茫,叛军已被歼灭数万人,余者也筋疲力竭,寸步难行。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山鸣谷应,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地下钻了出来,只见万箭齐发,像雨点似的射向敌兵。唐军的骑兵更是勇猛,往来驰骋,左右冲杀。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进既不能,退又不得。正在这时,又听到四处高呼:“回纥兵来了,赶快放下武器投降吧!”叛军听了,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唐军与回纥兵的合力攻击下,叛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散。严庄拼死命才逃回洛阳,连忙向安庆绪建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安庆绪走投无路,只好收拾残部,放弃洛河,渡过黄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魏县一带)。郭子仪便收复了洛阳。

洛阳收复后,郭子仪返朝,肃宗十分高兴,亲自带领仪仗队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迎接。皇帝见了郭子仪,激动地说:“我有了你,就像鱼儿有了水,大唐的天下,所以能保住,全靠你的英勇奋战啊!”郭子仪表示不敢承当。

两京收复后,肃宗把玄宗从成都迎回,尊他为太上皇。

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郭子仪多次立大功,这对安定唐室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战绩很快传遍各地,他的声誉也越来越高了。

两京虽已收复,但李氏王朝仍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肃宗回到长安,先后重用宦官(后来宦官称太监)李辅国和鱼朝恩,把派遣军队的权力交给李辅国掌管。李辅国的权势很大,他可处理国家大事,别人不敢有异议。肃宗让鱼朝恩监督神策军(一支军队的名称)驻守陕州,防御潼关。肃宗听信李、鱼的谄言,远离忠君爱国的贤臣。而叛军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安庆绪在邺郡(今河南安阳)还霸占7个县,史思明在范阳盘踞17个县,他的党羽高秀岩在河东的兵马也有数万,这对唐朝是很大的威胁。不久,安庆绪、史思明又开始向南进犯,东西两京又面临危机。

758年九月,唐政府命令九个节度使: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关内王思礼、北庭李嗣业、襄邓鲁炅、荆南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滑濮许叔冀及平卢董泰等,一起出兵讨伐安庆绪。九个节度使的地位相同,职权相等,互不统属。肃宗怕将帅的权力太大,因此,不设元帅,特派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督出征将帅的最高官职)监视诸将。鱼朝恩名义上虽不是主帅,实际却操纵九个节度使的兵权。他根本不懂兵法,更不知如何用兵,让这样的人监督作战,怎能不吃败仗呢?

当安庆绪从洛阳逃往相州时,士兵死伤惨重,只剩下步兵1000多人,骑兵300多人。正巧,路上又碰到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大军。李光弼有1万多人,安庆绪明知众寡悬殊,已被唐军困于死地,但还要作最后的挣扎。他对部下说:“我们的处境万分危急。打,也难于逃生;不打,只能束手待毙。不如杀出重围,万一还能保全生命。”说罢,他把兵分成八路,让他们从四面八方向李光弼的军队,一面呼叫,“我们胜利啦!唐军失败了!”李光弼的军队一听,就乱了手脚,安庆绪就用此计打退了李光弼。几天后。安庆绪又聚集了数万人,死守相州,并把相州改为安成府。

九个节度使的兵马共60万,一齐出动,围攻相州城。安庆绪好似兽困樊笼,鱼儿落网,既不能战,又不能退,处在绝境之中。

郭子仪为了把叛军一网打尽,便下令:高筑堡垒,坚守阵地,引水灌人相州城。全城成了一片汪洋。叛军有的爬上房顶,有的吊在树上,数十日以后,柴尽粮绝,先吃战马,吃完战马,再用马皮充饥。最后,什么都吃光了,为了活命,只好吃老鼠。当时,一只老鼠竟价值4000文。城里的叛军想投降,又因城高水深,不能出来。相州城眼看就要被攻破,正在危急的时刻,史思明率领5万精兵前来援救安庆绪了。

九个节度使的兵力雄厚,本来可以一举消灭叛军,可惜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谁也不听谁的指挥。可是史思明的军队,养精蓄锐已很久,士气旺盛。史思明是个极其狡猾的家伙,他知道唐军数量超过他十几倍,必须抓住唐军士气低落的弱点,用精兵突击,方能取胜。他来到相州城外,先按兵不动。过了10多天,突然同唐军展开激战。两军正交战时,遇到一阵狂风,顷刻之间,天昏地暗,尘土飞扬,对面不见人。唐军望见城下来往流窜的人马,误认为叛军追来,纷纷逃散。郭子仪见大势不好,只得收集残余部队,领着人马向洛阳退走。

这次战斗,唐军损失严重,战马万匹,只剩3000,刀枪10万,几乎全部扔掉。九个节度使中的八个各回原来驻地,郭子仪留守洛阳。

这次战斗失利,应问罪鱼朝恩,但不明是非的肃宗,不但不斥责鱼朝恩,反而给他封官加爵,更加器重他。鱼朝恩得到皇帝的宠爱,越发盛气凌人。他一向嫉妒郭子仪。怕他功高望重,对自己不利,因此常在肃宗面前诽谤郭子仪。为了陷害郭子仪,鱼朝恩硬把相州一仗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郭子仪一人身上。糊涂的昏君,信以为真,竟然夺了郭子仪的兵权交给李光弼,让他回长安。

郭子仪接到皇帝的命令,连夜起程回京,将士们听说郭子仪要离开他们,都跑来挽留。有的哭哭啼啼,依依不舍;有的要跟他一同去长安。郭子仪也不忍和他们分离,但又不敢违抗皇帝命令,他安慰将士们说:“我是去送京城派遣来的使臣,哪里是离开你们,你们要服从命令!”说罢,挥泪跃马离去。

平时,郭子仪对待士兵宽厚、爱护、关心他们的生活,不打骂,不训斥,如同对待亲人一般,因此受到官兵的拥护与爱戴。

郭子仪走后,李光弼来到朔方军队,他怕朔方的将士反对他,因此待到夜里才进人洛阳城。郭子仪的部将张用济屯兵河阳(今河南孟县),果然反对李光弼,他希望郭将军再回来。有人对张用济说:“你这样做,不是给朝廷找借口来迫害郭将军吗?”张用济认为很对,只好硬着头皮迎接李光弼。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庆绪解了围,打退了唐军,自认为立了大功,要和安庆绪平分兵权,安庆绪不答应,史思明就把他杀了,吞并了他的军队,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免除官职,夺去兵权,心中大喜,认为有机可乘。759年五月,史思明便带领大军向洛阳进犯。唐政府十分恐惧,不知采取怎样的对策才好。有人向朝廷建议:“郭子仪为唐朝立过多次战功,又善于用兵,为什么放着良将不用。让叛军逞凶呢?”肃宗认为很对,决定起用郭子仪为兵马都管使(警备守卫京城的长官),诏令刚传下,就被鱼朝恩拦住了。鱼朝恩把郭子仪看成眼中钉,常想阴谋陷害他。一次,郭子仪立功回朝,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人暗地告诉他说:“鱼朝恩想谋害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他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说着,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非常惊奇。郭子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鱼朝恩听了,十分惭愧。

史思明打到洛阳,驻守洛阳的李光弼,接连吃了败仗,李光弼放弃洛阳,带兵退守河阳。当时,鱼朝恩也带领一支人马,还没看到叛军的影子,就吓得退到了陕州,再也不敢出来了。

史思明占领洛阳不久,就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肃宗虽猜疑郭子仪,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又不能不重用他。762年二月,河东(治所在太原)一带的驻军,听说洛阳失守,都骚动起来了,朝廷怕他们和叛军连成一气,想出兵镇压,但苦于没有德高望重的统兵将领。想来想去,只得任命颇负盛誉的郭子仪为河北诸州的副元帅,派他出镇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郭子仪忠勇爱国,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接到作战的诏令,马上就出发。这时,忽然传来肃宗病危的消息。郭子仪去拜见肃宗。肃宗语重心长地说:“我死后,河东一切军政大权,完全由你掌握。”郭子仪出兵不几天,肃宗就咽气了。肃宗死后,由代宗即位做皇帝。

代宗时,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人民吃糠咽菜,生活极其困难,可是官府的盐、铁、茶、酒等税,名目竟有200多种,这些苛捐杂税,自然都要落到人民身上。代宗重用宦官程元振,让他参与机密,掌管国家政权。宦官在肃宗时就开始专权,如宦官李辅国曾对肃宗说:“大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指李自己)处分。”专权的宦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中,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决定。程元振飞扬拔扈,擅作威福,把皇帝束缚得像个木偶。事无大小,只要程元振出口,代宗便百依百顺。程元振痛恨功臣名将,特别憎恨郭子仪。程元振在皇帝面前诋毁他,总想免除他的副元帅职务,让他做肃宗山陵使(皇陵的督工),但未能得逞。郭子仪明知皇帝受程元振控制,误了国家大事,便向皇帝上书道:“我为唐朝的富强,披星戴月,南征北战,请陛下相信我对唐朝的忠心。陛下要亲近贤人,远离奸臣。不然,唐朝的危亡就在眼前!”郭子仪的劝告,并不能打动皇帝的心。朝内宦官专权,朝外藩镇割据,唐朝仍然陷于混乱之中。

安庆绪、史恩明虽死,但史朝义还盘踞在洛阳。朝廷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让他们出兵讨伐史朝义。鱼朝恩、程元振坚决反对郭子仪为副元帅,但这一次朝廷并没有接受他俩的意见。雍王和郭子仪认为单靠唐军的力量,无法消灭叛军,便向回纥借来10万大军,唐军和回纥兵一起打进洛阳。史朝义带领败军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763年正月,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见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自杀了。这场战乱。这时才算完全平定,前后延续了7年零3个月,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但对人民来说,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战乱中,人民流离失所,不仅州县成了废墟;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经过这次战争,由强盛转向衰落,一天一天走下坡路了。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安史的部将仍然在河北一带作节度使。他们既拥有强大的军队,掌握地方财政大权,又不服从朝廷的调动。他们死后,都由他们的子孙继续承做节度使,这样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仍然灾难重重,在这种情形下,西南的吐蕃统治集团便乘机向唐朝进扰。

“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国力虚弱,原驻在西边的军队,大部分被调到北方去讨伐叛军。这时,吐蕃统治集团乘机深入唐朝内地,把凤翔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北等十几州的土地都占领了。763年十月,又占了奉天(今陕西乾县),朝廷大为震惊,急令郭子仪带兵抵挡。郭子仪带领1万多人。可是吐蕃兵却有10万多人。郭子仪多次请程元振拨兵增援,可他根本不理。吐蕃兵很快打到了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往陕州。郭子仪从咸阳赶来,进了长安,即不见皇帝,又没有兵马,十分焦急。这时守城的将领王献忠怂恿郭子仪说:“皇上早已逃跑,现在国家无主,你身为大元帅,只要下道命令,就可以把皇帝废除,国家大权不就落到你手里了吗?”郭子仪把他痛斥了一番。不几天,吐蕃兵占领了长安。

当代宗逃往陕州时,唐军多往商州(今陕西商县)逃散,郭子仪派部将王延昌赶到商州去招集他们。逃兵听说郭子仪来了,都欢呼不止,愿听吩咐。不过数日,便招集到4000多人。

郭子仪分析了形势,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他先派段秀实去劝说邠宁(今陕西彬县和甘肃环江一带)节度使白孝德,请他出兵助战;再派左羽林(皇帝的亲军,侍卫皇宫)大将军长孙全绪带200轻骑,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城北面,白天擂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军事部署完毕,郭子仪佯言向蓝田城东进军,但却率领主力军奔向蓝田城西。吐蕃兵果然中了郭子仪的计,直向蓝田城东冲杀,扑了个空。郭子仪急速集中兵力,奋勇攻击,打得吐蕃兵措手不及。吐蕃兵发觉已中了计,十分惶恐,忽听四处高呼:“郭令公(指郭子仪)率领大军来啦!”喊声震天,吐蕃兵不战败走,唐军顺利地进入长安。

长安收复后,代宗本应早日返回京城,可是程元振见郭子仪多次立了大功,威信越来越高,深怕代宗重用他,所以劝代宗在洛阳建都。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安稳,郭子仪上书给皇帝:“长安地势险要,前有终南山作屏障,后有泾、渭二水,右连陇蜀(今甘肃、四川),左接崤函(崤山,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可以雄视四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长安经过几朝的建设,宫殿华丽,市场繁荣,工商业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满足。长安是创立帝业的基地。秦汉两朝占领长安而称帝,隋炀帝弃长安而灭亡。再看洛阳,地贫民饥,人烟稀少,野草丛生,一片荒凉,宫殿多被烧毁,残垣断壁,不易防守,请陛下慎重考虑。”代宗看完奏章,很受启发,便对左右官员说:“羟子仪所考虑的,都是从国家的安危和利益出发呀!”764年十一月,代宗便从陕州回到长安。

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陇右(今甘肃东南)节度使仆固怀恩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应受重赏,可是代宗并没给他封官加爵,仆固怀恩很不满意,妄图背叛唐朝。他母亲知道后,非常气愤,严厉责骂道:“唐朝哪点亏待你,为什么要叛变呢?”骂着,举起刀向他砍去,幸亏他跑得快。才没被砍着。

不久,仆固怀思担带领轻骑300多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他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便制造谎言,向吐蕃、回纥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来到奉天。长安告急,朝内文武百官,一筹莫展,又是一场混乱。皇帝惶恐不安,忙向大臣们问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作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寡恩少义,虐待士兵。士兵所以跟着他,都想乘机重返家园。”皇帝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10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郭子仪率兵来到奉天城外的阵地上,立即下达军令:固守阵地,不准猛冲猛打。有些将领急于要求出战,郭子仪耐心地说服他们,指出:仆固怀恩的军队,远道而来,士气旺盛,利于速战速决。我们要尽量地躲开叛军的锋锐,不要打硬仗,要严加防御。我们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力量打他个措手不及,求得全胜。如果匆忙出战,万一失利,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谁再敢提“出战”,立刻推出斩首!

仆固怀恩率领10万大军(包括吐蕃、回纥兵),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这正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他们刚要摆开阵势,只听战鼓咚咚,杀声四起,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说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不战而获得了胜利。

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765年,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唐时居今甘肃、青海间)共10万多人,再次犯进长安。他们来势汹汹,杀气腾腾。为了拦阻叛军各路的进犯,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必须扼守要冲,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当时,淮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忠臣部下的官兵喜欢玩球戏,当接到出战的命令,都埋怨地说:“我们玩球戏正玩得兴高采烈,作战也要挑个好日子!”李忠臣责问他们:“如果你们的父母得了急病,也要找个吉利的日子治病吗?”大家都默不作声,只好待命出发。

仆固怀恩率领大军直奔整屋(今改名周至),在行军途中,他得了暴病,突然死去。仆固怀恩的部将张韶率领吐蕃、回纥大军,继续进军,包围了长安北面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镇守泾阳的郭子仪,仅有两万多人,但早有戒备,他命令部将坚守阵地,不准同叛军交锋。就在这时,吐蕃、回纥听到唆使他们入侵的仆固怀恩已暴死,于是,便开始分营扎寨,争权夺势,闹不团结。郭子仪闻知,暗暗自喜。他详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唐军守孤城,抗雄兵,将寡兵少。力量薄弱;吐蕃、回纥兵比唐军多五倍,又骁勇善战。回纥王甚至不可一世地自称:“威风凛洌气昂昂,塞外称雄无人言;鼓角声高催战马,诸藩部将我为强。”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郭子仪深知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争取谈判。

郭子仪召集大小将领共同商讨退敌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共同打击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能让我看看他吗?”

李光瓒把这番话告诉郭子仪。郭子仪是个足智多谋的将领,为了劝退回纥兵,他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他对将士们说:“回纥兵多,我们兵少,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不用动刀枪,退走回纥兵。”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谈判,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全,准备选拔500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他的儿子郭唏跑来拦住马,劝阻说:“回纥兵像虎狼那样凶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能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回纥军营谈判呢?”郭子仪果断地说:“如果唐军和回纥兵打起来,不但咱们父子生命难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保不住,个人还有存身的地方吗?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王谈判,用道理说眼他。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来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着扬起鞭子,打了他儿子的手,喝令他:“走开!”便和几个骑兵闯出了军营。

郭子仪出了军营,叫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听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情不自禁地都放下了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回纥王的弟弟)立即拿起弓箭,站在阵前,准备战斗。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都很吃惊,你瞧瞧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弓箭,忙走来迎接。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义正辞严地责问:“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报答你们的也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多么不明智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有诚意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如果你们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答应。”药葛罗早已吓得手足无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早已在阵前丧命,朝内乱成一团,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哪里敢同唐军作战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在心头,乐在眉梢。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义,反复无常,趁着唐朝有乱事,便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帮助唐军打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药葛罗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以便立功赎罪。不过,请你不要把仆固怀恩的儿子杀掉,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纥王)。”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时,在旁边围观的回纥兵,稍稍转向前来,郭子仪的随从人员也紧紧跟上几步,显示加强戒备。郭子仪一点也不惊慌,挥手叫他们退回。药葛罗一面让士兵退出,一面叫人摆出酒席,同郭子仪同饮共欢。药葛罗要试一下郭子仪是否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对着回纥首领和士兵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立了盟约后,郭子仪便领着几个轻骑,凯旋归来了。

吐蕃王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走了。郭子仪于是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在灵台(今甘肃灵台)西大败吐蕃。这样,郭子仪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就瓦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并迫使回纥兵也撤退了。京师之围遂解。

闰十月,郭子仪入朝,然后回镇河中。河中地处两京之间,自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再任朔方节度使,河中就成为朔方军的根据地。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郭子仪组织士卒种地以自给。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打胜仗,必须把兵练好,要练好兵,就要有充足的军粮。”当时,由于连年发生战争,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困难,筹措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对军费开支的负担,郭子仪不顾年迈力衰,亲自耕种了100亩地。将校也各自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在将帅的带领下,士卒耕种的积极性大为高涨,河中地区的荒地全都得到开发,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军饷开支之用,还有剩余。

此后两年,每到秋季,吐蕃就率兵进入关中抢掠,但均被郭子仪率军击退。大历三年(768),宰相元载认为,郭子仪率朔方兵镇守河中,深居腹内无事之地,而吐蕃连年人寇,由于防守兵力太少,无法阻止其进犯关中,建议将郭子仪的朔方兵移镇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次年,郭子仪便奉命率朔方军前往屯驻邠州。此后,吐蕃虽年年秋季入犯,但再也不敢进入关中的纵深地区骚扰了。

大历八年(773),郭子仪已是77岁高龄。吐蕃10万骑兵入掠邠州等地,郭子仪部将浑瑊抵御失败。郭子仪对诸将说:“败军之罪在我,不在诸将。”然后与诸将商讨对敌之策,重新调整部署,终于击败了吐蕃。

郭子仪镇守邠州长达10余年之久,此时的朔方兵人数已不及天宝时的十分之一。全军的将士也不及吐蕃的四分之一,战马不及吐蕃的百分之二。但是,吐蕃每年秋季人寇关中,均被郭子仪击败。关中大多数地区因此免遭蹂躏,京师也得以安然无恙。

虽然如此,但唐朝廷内忧外患仍很严重。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宦官的专权,藩镇的割据,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使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唐代宗死后,由他的儿子德宗继位。德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减少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便下令废除租庸调(唐代与均田制相联系的赋役法。租指田赋,调指依乡土所产而缴纳绢、绵或布、麻,庸指以绢或布代替力役),实行两税制(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两次收税)。两税制虽比租庸调法适合于当时的情况,但人民仍然啼饥号寒,在死亡线上挣扎。郭子仪虽极力挽救李唐王朝的颓势,但他已无能为力了。

郭子仪到了晚年,被封为汾阳郡王,并进位太尉(全国军事首脑)。他官高爵显。在朝廷中的威望极高。

郭子仪治军宽厚,深得人心,朔方军将士都以父母事之,愿拼死为之效力。这是郭子仪在历次战争中所以能打赢许多硬仗,屡次转危为安的一个重要原因。郭子仪功勋盖世,威振四方,敌人都很害怕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出战,皆望风而逃。节度使田承嗣对朝廷图谋不轨,专横跋扈,但是见到郭子仪派去的使者,即西向而拜,并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这膝盖不向人下跪已经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李灵曜盘踞在汴州(今河南开封),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留。只有郭子仪的粮饷、武器,不但不敢抢掠,还派人护送过境。郭子仪还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随他征战的先后有60余名部将,后来都位至将相。

郭子仪功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手握兵权,为非作歹,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命。郭子仪虽权重势大,深得人心,但他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挟朝廷,谋取私利。相反,他始终忠于朝廷,别无二心,有诏即赴命,绝无半点犹豫。

当时宦官专权,嫉妒功臣。为了避免招来麻烦,郭子仪有时还拒绝接受朝廷的高官厚禄。唐代宗时,曾下令以郭子仪为尚书令。但他认为唐初太宗为秦王时做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这个职位经常空缺,如果接受这项任命,一会破坏国家的法度;二会招致他人的闲言;再者安史之乱以来,以官赏功臣,已使国家法度遭到破坏,现今安史之乱已被平定,就应按照国家的制度来任免官员。因此,他坚辞不受。

有时,为了顾全大局,减少矛盾,他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计个人荣辱。大历二年(767),他父亲陵墓被盗,人们怀疑是鱼朝恩指使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盗贼,口说无凭。祖坟被盗,在封建社会是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事情了,因此事情发生后不久,郭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内外气氛便十分紧张,担心他不会善罢甘休,甚至可能发动政变。但当唐代宗对他提起此事,他却流着泪说:“我长期带兵,对士卒约束不严,有时就发生部众盗掘坟墓的事。如今我父亲的墓被盗,这是老天的报应,与谁都无关。”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因此,尽管鱼朝恩、程元振对郭子仪屡进谗言,横加诽谤。但由于他为人坦荡,居功不傲,忠于朝廷,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每次都化险为夷,得以常保功名,长寿而终。

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郭子仪的确堪称是一位封建时代的军人楷模。

郭子仪做了国家的功臣,有权有势,可是他不徇私情,不讲情面。代宗皇帝死了,将要下葬,按照惯例,严禁杀生。郭子仪的本家仗着郭子仪的权势,偷偷地杀了一只羊。左金吾(唐左右金吾掌管宫中及京城警卫)将至裴谓把这件事报告给德宗皇帝。有人提醒裴谓说:“郭令公已70多岁,他是国家的大功臣,怎么不看他的情面呢?”裴谓说:“我这样做,正是维护郭令公的声誉,让人们都知道他可敬而又可畏。”韩子仪知道了,当即严办了他的本家,并向裴谓表示感谢。

又一次,郭子仪妻子的奶妈的儿子犯了军法,被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按军法杀了。郭子仪的几个儿子都到父亲面前哭诉,说这个军官连他们母亲的面子都不给,根本不把郭家的人放在眼里。父亲打了一辈子仗,为朝廷立了汗马功劳,应该与众不同。郭子仪听了,把儿子们大骂一顿,教训他们说:“你们只知道袒护自己家里的人,却不尊重将士,不维护军队的纪律。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凡有功于国家之人,就可以与众不同,搞特殊化,凌驾于国法之上,那天下岂不大乱?”儿子们听了,觉得父亲言之有理,都不再吭声了。

郭子仪有八子七婿,他们都在朝内做官,家族兴旺,子孙数十人,有时孙子向他请安,他都分辨不出来。郭子仪对家人要求很严格。郭子仪70大寿时,全家上下都来祝贺,只有郭暖的妻子升平公主没有来,郭暖很生气,便动手打了升平公主,气愤地说:“你父亲是皇帝,你依仗皇帝的权势,不来祝贺。我父亲还不愿做皇帝呢!”升平公主挨了打,她不依不饶,哭哭啼啼。事情被郭子仪知道了,他不容儿子郭暖分辨,让人用绳子捆住郭暖,带着儿子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姑翁,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谢过皇帝,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才算了结。

郭子仪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戎马征战之中度过的。白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郭子仪即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屡立战功。唐肃宗时,收复两京。主要是依靠郭子仪所率朔方军的力量。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先后出镇河中、邠州,防御回纥、吐蕃,捍卫京师,虽兵弱将寡,仍屡败敌兵,使京师得保无虞,关中百姓免遭涂炭。所以,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郭子仪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通晓兵书,但不机械地搬用古代兵法。郭子仪多谋善战,根据不同情况,有时声东击西,有时迂回堵截,有时先发制人,猛冲猛打,还有时不用一兵一卒,竟能计退敌兵。兵多将广,固然能打胜仗;即使兵少将寡,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代名将。

郭子仪重视团结国内各民族,对吐蕃、回纥、吐谷浑等能做到礼尚往来,平等相待。所以他在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人心中也很有威望。

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病死,遗诏命令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罢。从此,他告别了戎马生涯,在朝廷担任宰相。过了两年,即建中二年(781),郭子仪病死,享年85岁。死后被追封为太师,陪葬建陵(唐肃宗陵)。按唐代制度,郭子仪坟高当为一丈八尺,葬时破格增加一丈,为二丈八尺,以表彰他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