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代中国
780461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一、文化概说

文化是抽象的观念体系,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之所以绵延不息的血脉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共同情感价值、精神诉求的集中凝聚。文化是具体的生活方式,是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不被它所浸染。古往今来,东西方众多思想家对如何界定“文化”一词的具体概念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关于文化大体的理解和认知,也有着较多的共性。

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文化”一词源自“人文化成”,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彖辞》)。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指耕作、培植、培养、修养、发展等。但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一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自然因素逐渐淡化,成为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色彩的概念。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上来说,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就如同人类社会发展一样,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质。有苏联学者认为:“文化是社会在教育、科学、艺术和其他精神生活领域中取得的各种成就的总和;是利用这些成就来征服自然力、发展生产,解决已经成熟了的社会发展任务的能力。”[2]按照这样的解释,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改造自身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和呈现的能力。就如同斯皮罗所说的那样:“‘文化’是指除自然界以外的群体环境的所有方面和除生物学以外的人的所有方面。”[3]

从符号学来看,文化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4]。从心理学来看,文化是对完美的追寻。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指出,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是追求甜美和光明,“为着美好与光明而奋斗的人,他做的事是让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5]。这强调文化对人的心灵的熏陶、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在历史学那里,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积累下来的财富或过去时代的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的创造性积累和遗留。[6]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方式的描述。而奥格本则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对象的使用、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7]。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观、信仰与观念。[8]在人类传统观念中,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实践所创造形成的积淀物。

在中国思想界,文化哲学家朱谦之曾指出:“文化本身就是变和动的表现,而这个变化,就是生活进行,就是进化”[9]。这深刻说明了文化的动态性,文化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变动之中。梁漱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比较了中西文化之长短,认为文化应当包含经济、政治和教育学术这三大部分。[10]这是从广义上对文化的深刻认识。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作文化。[11]由此可见,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更是文化存在物。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12]。这就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视角揭示了文化对人的本质的意义,也揭示了文化在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人性化、对象化改造。就如同日本学者所说的那样:“文化无非是人类的活动,即人类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在多方面的领域中的表现及其发展。”[13]

概而言之,我们既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括。总之,我们不能将文化排斥在人的创造活动之外,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反映和再现。

二、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别。文化的先进和落后是对文化的性质的描述。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4]也就是说,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也是有方向性的,先进文化就代表了文化前进的方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先进文化或文化的先进性呢?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现实感受,凝聚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先进文化是作为主体的人不断优化自己生命存在的实践结果,表征着人的创造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承载着人类发展的文明印记。可以说,先进文化就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15]。先进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先进文化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时代变革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是健康的、科学的文化。它既包括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的先进思想体系,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的先进的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实际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6]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一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总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一种文化先进与否,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时代变革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不断动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兼容并蓄、开拓创新,不断注入时代的内容,体现时代的精神,彰显时代的活力,蕴含时代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先进文化直接反映先进的经济、政治,具有科学性、大众性、包容性、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具体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17]。先进文化,更是如此。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生生不息,文化昌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继承传统、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功地应对了一个又一个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创造出高峰迭起的文化发展历史。在截至十六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华民族“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18]。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国度紧锁的大门,民族蒙受屈辱,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国家衰落而日渐沉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引领者,释放出了中华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十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探索所积累的根本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的核心和根本。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考量,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轮驱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综合国力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这就需要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时代机遇,挖掘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可以说,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它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我们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坚定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展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2]。因此,在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在价值层面的直接表达,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之“魂”,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的价值成果,对于社会意识、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和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们的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一个最深层次的要素,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我们党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就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就是增强价值观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价值观自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强魂工程”,更是坚定全党、全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性工作。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开辟未来,既要与国情结合、与时代一起进步,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三个面向”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新看”,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世界,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外看”,不断兼收并蓄、融贯中外,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比较优势;面向未来,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前看”,不断继往开来、坚定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共产主义目标前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亦即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它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有关文化的重大判断。在我们党奋斗的历史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不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与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紧密相连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的。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其中,民族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没有民族性,社会主义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没有科学性,社会主义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大众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没有大众性,社会主义文化就失去了生长的沃土。因此,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3]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遵循标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