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7823700000065

第65章 未济第六十四

火水未济离上坎下

伊塔:终于到最后一卦了啊。这一卦下卦为坎为险,上卦为离为火,全卦和“既济”完全相反,互为综卦。

胡图:“既济”不是已经全部渡过河了吗?最后怎么还是“未济”?

伊塔:嘿嘿,这就是《易》的深奥之处啊。《易》讲究的是变化发展,要是以“既济”结尾,不就没有继续发展的希望了吗?所以最后一卦是还在运动中的“未济”。这一卦的各爻均阴阳不正,正是意味着这种未完成状态。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伊塔:“未济”象征一种事物发展中的状态,所以是亨通而有无限可能的。这就像一只小狐狸要过河去,尾巴已经打湿了,它最后到底是成功游了过去,还是体力不支沉下去了呢?这就要看接下去事情的发展了。

胡图:这还真是很有道理啊,只有在事情做完后才可以下结论,不然总会有惊喜等着我们的。

初六:濡其尾,吝。

伊塔:这一爻阴爻阳位,位于全卦的最下方,所以用小狐狸那条打湿了的尾巴来比喻。

胡图:唉,湿了尾巴游起来就更困难了啊。

九二:曳其轮,贞吉。

伊塔:这一爻阳爻阴位,处于下卦的中位。

胡图:看不出和车轮有什么关系啊。

伊塔:我也看不出,反正是吉的就行……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伊塔:这一爻阴爻阳位,又位于下卦的最上方,所以出征是凶险的。

胡图:局势还没明朗下来,胡乱出兵当然是凶险的了。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伊塔:“鬼方”是古时的一个部族。

胡图:用雷霆般的力量去讨伐鬼方国啊,看来是很有把握的。

伊塔:嗯,这一爻是吉的,三年后可以得到嘉奖。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伊塔:这一爻阴爻阳位,处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是好的。

胡图:君子的光芒哦,能指引我们这些凡人啊。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疚,濡其首,有孚,失是。

伊塔:这一爻阳爻阴位,位于全卦的最上方,所以有失态。

胡图:人家还喝酒自乐没有愧疚。

伊塔:所以才失去了常态嘛。

小故事

水火未济,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有了诸葛亮饮恨中原和文天祥的《叹零丁洋》这种千古悲剧。

壮志未酬身先死

公元二二六年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于第二年率军北驻汉中。临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写了历史上著名的《前出师表》。为迷惑魏军,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要经由斜谷道进军,并派了赵云、邓芝佯攻,占据箕谷以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上当了,大将曹真慌忙组织人马抵抗。而诸葛亮却率领了主力,从汉中出其不意进攻祁山,意欲一举扫平陇右。由于蜀魏两国很久没有发生战争,魏国对此毫无准备,忽听蜀军到达祁山,而且军容整齐,号令严明,一时间,朝野上下都很惊恐。蜀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蜀。诸葛亮在翼城又收降了魏将姜维,关中为之震动。

魏明帝被迫亲自到长安坐镇,并仓促派军西进迎击蜀军。诸葛亮派了马谡扼守街亭要冲,而马谡却没有按照诸葛亮的策略行事,被魏军击败,街亭失守了。魏军又乘胜打败赵云,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收兵,撤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且以街亭失守之例,检讨了自己身为主帅,用人不当,并上疏后主刘禅,要求自贬三级,以处罚过失。刘禅只好将诸葛亮降为左将军,行丞相事,但总统朝政仍一如既往。诸葛亮败而不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经过一段休整和训练之后,街亭失败的阴影已渐渐散去。诸葛亮得知孙权击破曹休,魏军正大举东下,关中空虚,决定再次出兵伐魏。公元二二八年冬,诸葛亮出兵散关,围困陈仓。魏国大将曹真据险坚守,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没有攻下,诸葛亮因粮草缺乏只好主动撤退。魏将王双率骑兵追袭蜀军,被诸葛亮斩杀。

公元二二九年春天,诸葛亮又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退走。武都、阴平被平定,诸葛亮回师汉中。由于击斩王双和兴复武都、阴平二郡,刘禅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衔。当年,孙权也继位称帝,有人建议断绝与孙权的往来,但诸葛亮却仍坚持与吴结盟,并派遣卫慰陈震前去表示庆贺。

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诸葛亮再次领兵出祁山,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首次采用了木牛流马来运送粮草。这次和魏军交战,诸葛亮又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在祁山大败魏军,缴获了大批军资兵械,司马懿仓惶逃回大本营。后来因为都护李严督运粮草不济,并假传后主旨意,骗诸葛亮退兵,贻误了打败魏军的有利战机。

诸葛亮鉴于几次北伐军粮不足的教训,便在汉中实行屯田,整顿内政,休士养民,操练军队,继续为北伐作准备。经过三年充分准备,公元二三四年二月,诸葛亮统率十万兵马,六出祁山,再次大举北伐。蜀军越过斜谷,进驻五丈原,屯田于渭滨,和司马懿对阵于渭水南岸。诸葛亮前几次的出征都是由于粮草不足而使得整个作战计划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次他采用了分兵屯田的办法,为驻屯下来作长久打算。从事耕种的军人混杂在渭河边的居民之中,与当地人民相处得很融洽。

由于蜀军远道而来,军马劳顿,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始终没有找到和魏军主力作战的机会。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诸葛亮于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于没能完成他统一中原的梦想。

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字千钧,这是文天祥耿介性格的生动写照。文天祥以“耿介正直”、“自拔于流俗”自励并励人。在封建时代,忠君与爱国的内涵密不可分,尤其在民族矛盾尖锐、国难当头的时候,忠君与爱国更是默契和谐。文天祥自幼便喜读忠臣传,生平最爱的也是忠臣。少年时代的文天祥就已经受到了忠君思想的熏陶,并开始树立了匡世济国的雄心大志。他耿介正直的性格为世人所不容,但是他天性如此,绝不愿阿谀媚俗,这导致了他半生的落魄。

当时的宋度宗是一个耽于声色的皇帝,文天祥的忠诚和直言论人没有引起他的重视。而此时的朝廷中却是奸臣贾似道专权,贾似道在朝廷中炙手可热,一手遮天。他因为拥立度宗即位而功高自恃,度宗皇帝称他为师臣,他的党羽吹捧他为“周公”,他的权势实际上已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入朝不拜,出朝皇帝立送,气焰实在是嚣张到极点。在贾似道的一手操纵下,文天祥被罢官。被罢官的文天祥离开得磊磊落落。他的心中没有一丝遗憾。官丢了,可保存了自己高洁的品性,自己灵魂的憩息地。耿介正直的性格,让他甘于淡泊,自拔于流俗,这就是不阿权贵的文天祥。

后来忽必烈的铁蹄践踏着大宋江山,偏安的小朝廷朝夕难保,文天祥受命于临危,奉诏后的忠愤激发,痛哭失声,他应诏起兵,力挽狂澜。然而孤掌难鸣,抗敌卫国的宏图终成泡影。六岁的小皇帝恭帝率领群臣,在祥曦殿举行了退位仪式,元军入城接管了各级政府机关,持续了一百四十八年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

然而文天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中兴复国是他唯一的信念。此时文天祥的“忠”已经不是对一个君主的愚忠,而是对一个民族的效忠。在他心目中的“忠”字,是忠于国家,不是“臣事君以忠”,跟着皇帝投降。恭帝虽然退位,但是国家还在,弃置国家而不顾,跟随那个已经投降的皇帝北去的人,统统地被骂作卖国贼,丧节辱志的皇帝在他的眼里也是社稷江山最大的罪犯。文天祥为国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他庄严地宣告:活着不能救于危难,死后也要化作厉鬼来击贼;他要像梅花那样开放在千里冰封的大地,守着千古不变的凌霜操守,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不放弃自己救国救民的初衷。但由于叛徒的出卖,文天祥于仓猝间被捉,此后,在他被囚的四年之中,他始终是铮铮铁骨、大义凛然、坚强不屈。这时文天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种意志、一种力量。

费尽心机的劝降丝毫不奏效后,元朝的统治者改变了策略,文天祥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文天祥磊落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最辉煌的句号。文天祥用他耿介正直的性格写就了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