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奇邵逸夫
7829300000048

第48章  TVB易权

2011年1月26日晚间,TVB正式公告宣布:公司主要股东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股东已经与德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国强、王雪红及美资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所组成的投资集团签订协议,拟将所持TVB邵氏26%股权全部出售。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陈国强财团将在TVB董事局内取得三个席位。陈国强博士、王雪红女士、Providence的行政总裁Jonathan Nelson先生将被推选加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

交易完成后,现时无线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主席邵逸夫、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方逸华等,将会继续留任原职。但是,这终究意味着,这家香港目前最具规模的电视台,在百岁传奇商人邵逸夫入主超过30年后,控股权易手。

有关邵氏放售TVB股权的消息已经传出多年,公司一直不乏竞争者。2006年7月,邵逸夫因肺炎住院,就曾传出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旗下媒体王国——“无线”和“邵氏兄弟”公司,随时有可能易手出让。当时,一场股权争夺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久,邵逸夫出院,高调在媒体露面,觊觎已久的各路人马才纷纷收兵。

这一次,之所以选择将股权转让给陈国强,决定因素不是价格。TVB内部人士表示:我们一直想找一家可以有助于TVB业务发展的财团,陈国强财团中的王女士在新媒体发展方面成就很高,可以对公司在新媒体方面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而ProvidenceEquityPartners是一家美国基金公司,他们可以帮助TVB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去。

由此可见邵逸夫对这份事业的珍爱。他希望无线的事业能够发展下去,越来越辉煌。

面对变局,TVB的命运究竟将如何?邵氏是否会最终完全退出TVB?

这一切,对于邵逸夫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邵逸夫作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已经永远地铭刻在香港影视的史册里,熠熠生辉。他的人生,比他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更精彩!

而这精彩,仍在继续。

§§邵逸夫大事年表

1907年 邵逸夫出生,原名邵仁楞。

1920年 其父邵玉轩逝世。

1921年 邵醉翁收购“小舞台”。后改名为“笑舞台”,为邵氏兄弟涉足娱乐业的开端。

1925年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同年,开山之作《立地成佛》公映,获得成功。

1928年 以“明星”电影公司为首组成的“六合影业”,与天一公司展开激烈竞争,被称为“六合围剿”。为求生路,大哥邵醉翁派邵逸夫前往南洋,协助邵山客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

1930年 邵逸夫与三哥邵山客在南洋创办“邵氏兄弟公司”,业务包括影片发行、放映和娱乐业。

1931年 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放映及拍摄器材。

1933年 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了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34年 邵醉翁来香港,在香港九龙北帝街42号,建立“天一”港厂。

1936年 6月与8月,“天一”港厂两次失火。邵醉翁返回上海,邵村人接手“天一”在港业务。“天一”港厂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

1941年 12月8日,香港遭日机轰炸。12月25日,香港沦陷。邵村人结束了香港的制片业务。

1948年 邵村人将“南洋影业公司”改组为“邵氏父子公司”。

1950年 邵逸夫再次赴美,购买器材,考察世界电影行情。

1956年 南洋巨商陆运涛在香港创办“电影懋业公司”,成为邵氏兄弟在香港的最强对手。

1957年 邵逸夫赴港,接手邵氏父子公司制片业务。

同年5月,香港有线电视台“丽的映声”启播。标志着香港电视业的开始。

1958年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

同年,在九龙清水湾买地,兴建邵氏影城。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同年,邵氏影片《貂蝉》获第五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等五个主要奖项。

1959年《貂蝉》获台湾电影节优秀剧情片奖、导演金鼎奖。

邵氏影片《江山美人》囊括第六届亚洲电影节全部12个奖项。

1961年 南国实验剧团(又称邵氏南国电影训练班)成立,为邵氏培训演员。由顾文宗任团长。

同年,邵氏影城第一期工程竣工。12月6日,邵氏影城正式启用。

1962年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戛纳电影节获优秀技术大奖,以表彰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同年,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公司,去台湾自组“国联影业公司”。

1964年 6月20日,“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夫妇在台湾遭遇空难。

7月17日,邵氏当家花旦林黛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年底,邵氏影城第二期工程竣工。

1966年 胡金铨为邵氏执导武侠片《大醉侠》,女主角郑佩佩一炮而红。此片与张彻执导的《独臂刀》,标志着香港新武侠电影的诞生。

1967年 张彻执导、王羽主演的邵氏影片《独臂刀》公映。邵氏电影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同年11月19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开播。邵逸夫为公司董事之一。

1970年 邹文怀率何冠昌、梁风等邵氏骨干离开邵氏公司,成立“嘉禾影业公司”,成为邵氏公司的强有力对手。

1971年 邵氏与香港无线电视台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

同年11月,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年 李翰祥重返邵氏。首部作品《大军阀》一炮打红,主演许冠文一举成名。

1973年 邵氏武打片《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欢迎。

邵氏导演张彻,离开邵氏,去台湾成立“长弓电影公司”。

无线电视台承办“香港小姐”选美活动。从此选美步入正轨,每年一次。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邵村人逝世。

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投奔嘉禾。

邵逸夫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年 2月17日,邵醉翁逝世。

1977年 英国女王册封邵逸夫Kinght Bachelor爵士勋衔。

1979年 邵逸夫耗巨资兴建豪华的“碧丽宫戏院”。

1980年 香港电视广播公司董事局主席利孝和逝世。邵逸夫接任主席。

1983年 邵氏影城将大部分摄影棚租给无线电视台。

1985年 邵氏兄弟基本停止影片制作。四家戏院租给“德宝电影公司”。

同年3月2日,邵山客在新加坡逝世。

1986年 香港《信报》公布香港十大财团,邵逸夫排名第十,资产33亿港元。

1987年 邵氏停止了所有的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

邵逸夫向内地捐赠1亿港元,用于内地兴建大学图书馆或科技馆。

邵逸夫夫人黄美珍病逝于美国,享年85岁。

1988年 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任总裁。

位于清水湾的无线电视城全面落成启用。

1990年 中国政府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科技事业的贡献。

1997年 5月6日,90岁高龄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登记结婚。

2000年 邵逸夫任命夫人方逸华出任“无线”董事局副主席。

2002年 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在数学、医学、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奖金金额达100万美元。

2006年 位于深圳将军澳工业村的电视广播城基本竣工,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同年7月,邵逸夫生病住院。8月,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公司欲收购邵逸夫手中的无线电视股票。

2007年 无线台成立40年。10月4日,万千星辉,共贺台庆。同时,这一天还是邵逸夫百岁生日。台庆寿诞,同台祝贺。

2011年 1月26日晚,TVB正式宣布,拟将所持TVB邵氏26%股权全部出售。这意味着邵逸夫入主无线30年后,控股权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