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14

第14章 “仁者以财发身”——《大学》第二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如今是个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国家的建设,还是人们的生活,都是在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转。围绕着经济转,说得白话一点,其实也就是想办法多挣点钱,让生活尽快富足起来。用一句更为通俗的词语说就是发财。

发财是一件好事,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不喜欢财富的。然而,喜欢归喜欢,却不能够为了发财干出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更不能为了发财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那样的话,即便是发了财,迟早也会财去人亡的。

人不要为了发财而干出违背良心和犯罪的事情说明了一个道理:发财其实是有一定的道路或者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且按照规律办事,一个人迟早会发财。因此,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便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发财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生财有道。那么,生财之道何在?

无疑,作为人们生活之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挣钱是有着很多门道和规律的。人们想要发财,就必须循着这些门道和规律塌实干事。然而,人们关心的则是具体有哪些门道和规律。具体说来,有哪些生财之道?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很自然,《大学》之中的生财之道是按照儒家的学说理念来解释的。跟其他学派讲究的生财之道一样,《大学》里面的生财之道也只是发财的各种具体规律和办法之一。在不同的学派及其经典著作那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财之道。因此,在品味《大学》里面所讲的生财之道时,大家千万不要把它看作发财的不二法门。正确的做法是,在了解了《大学》讲述的生财之道之后,再结合其他的规律和办法,更重要的是结合实践,方能帮助大家发财。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大学》所谓的“生财有道”。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大学》不是在讲述一个人应该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吗?怎么会说到生财之道去了?”其实,有这种疑问的读者误解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儒家学派是宣扬仁义道德等价值观念的,似乎跟挣钱等实际事务没有关系。实际上,儒家学派同样在思考着社会和个人的经济问题。比如,在《孟子》那里,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孟子就曾倡导过给人民一定的“恒产”以及减轻赋税徭役等政策。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有了一些自己的固有资产,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跟《孟子》一样,《大学》同样也不是一部仅仅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它也阐述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只不过,作为儒家的经典,《大学》在阐述自己的生财之道时,实际上仍然内涵了美德的观念。那么,《大学》里面的生财之道究竟是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仁者以财发身。”(见《大学》)什么意思?其实,《大学》说的就是一个人想要发财,最重要的是他对待财富的态度。有了一种良好的态度,想不发财都难。那么,这种良好的态度是什么?

实际上,“仁者以财发身”指的就是在德行与财富之间,德行是占主要地位的,而财富则是占次要地位的。人们取得财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用财富来帮助自己成为更有德行的人。换句话说,财富只是人实现德行的一个手段而已。既然如此,人们自然首先应该看重德行。

那么,看重德行就会发财?或者说,有了一种对待财富的良好态度——把德行看成首要的,把财富看成次要的,人们就能发财?在《大学》那里,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态度,那么他就离发财不远了。当然,就如前面所说,《大学》所谓生财之道是众多发财道路之中的一种,一个人想发财还需要结合其他规律并亲自实践才行。不过,在《大学》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德行看得比财富更重要,那么他就有了发财的基础:“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见《大学》)这话的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有了德行,那么最终会获得财富的。

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见的现象却是:很多干尽坏事的人却腰缠万贯、富如帝王。这怎么解释?在《大学》看来,这种人的富足是长不了的,因为他们为富不仁的话,迟早会招来人们的反抗和不满。到那时,他们的财富就保不住了:“是故财聚则民聚,财散则民散。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见《大学》)这话的意思是:财富如果不是靠正当手段获得的,即便是有很多,也迟早会破财的。这样说来,重要的就不是首先想着各种挣钱门道了,而是仔细审问一下自己:“我是否把德行看得比财富重要?”

§§《中庸》

在品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中庸》与《大学》同列“四书”之中,均被供奉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们的这种经典性,经过南宋思想家朱熹的极力宏扬、阐述与褒举,到了元朝就更加突显,以至于元仁宗将其作为读书人考取功名所必须研读的典籍。

我们已经知道,《中庸》与《大学》一样,都是儒家另外一部经典著作《礼记》中的文章。在这里,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保存了《中庸》与《大学》的《礼记》。根据历史文献学的一般说法,现存二十卷的《礼记》是由生活在汉宣帝和汉元帝期间的一位名叫戴圣的学者编写的,他的编写则是根据了孔子及其后学的相关记录。具体到《礼记》中的《中庸》来说,戴圣在编写的时候根据的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中庸》。把这话说得清楚一点,那就是:子思写了《中庸》,而戴圣在编写《礼记》时收入了这篇文章。

如果这种说法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子思就是《中庸》的作者了。上文说过,子思还曾写作了《大学》。如此说来,《中庸》与《大学》都是子思的作品。可是,这个子思为什么要这样做?后世的学者解释说:儒家本来是有一个所谓“道统”的,这个“道统”从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那里传下来,传给了孔子,孔子又传给了自己的弟子颜子和曾子等人。可是,到了曾子等人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道统”难以续传的局面。于是,作为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自然就担起了重担,努力将儒家学说的“道统”传续下去。他的这一传续有两个功绩:一是教化出了另一位儒家大思想家孟子,二就是写作了《中庸》与《大学》。

然而,有人对子思写作了《中庸》与《大学》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在这些人看来,在《中庸》里面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字。稍微有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说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统状况。如此看来,写作《中庸》的人至少应该生活在秦朝统一天下时期。然而,子思生活的年代却是从公元前483年到公元前402年,这一时期还是春秋,未到战国,离秦朝统一天下还很远。子思怎么能够跑到几百年后去写作《中庸》?看来,说子思是《中庸》作者有些靠不住脚。

然而,不管怎样,《中庸》还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在这本书里,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做人和处世的基本原则——中庸。要想真正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就需要深入文本,去跟古圣贤们一起感受那悠远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