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38

第38章 少点先入为主的好——《管子》第二

“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遇见一些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和人时,会不假思索地就给这些人和事定性,也就是所谓的“戴帽子”。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先入为主。思维上喜欢先入为主的人,不会对遇见的人和事做调查研究,往往凭着以前的经验妄下结论。像这样做的人,总是喜欢标榜自己的经验丰富。可是,他们却忘了一个道理:经验并不是一直有效的。当与经验相违背的情况出现时,他们的结论就容易犯错误。因此,对于这些人,还是劝他们“少点先入为主的好”。

少点先入为主的思维,对于我们更加清晰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是有帮助的。这话可能是所有人,包括喜欢先入为主思维的人都认同的。然而,难的并不是认可这句话的正确,而是真正地在思维上纠正这种做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喜欢先入为主的人,就会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改不掉先入为主的毛病,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经验是片面和有局限的。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经验根本不会骗自己,是一直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真理。如果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些人的心理,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是异常自大和自负的。正视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才会一方面知道应该少点先入为主,可是另一方面却仍然在用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事情。

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自大和自负的思维方式?毕竟,从正确认识人和事这个角度讲起来,少点先入为主无疑是好处多多的。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都会认为如今的商业领域是没有多少诚信可讲的,于是在跟商人打交道时,总是抱着不信任的心理,对所有商亾都疑虑重重。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那么不讲诚信的。客观地说,还是有不少商人能够做到诚信为本,愿意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还是用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商人,那肯定会造成交易的不顺畅,甚至还会造成很大的矛盾,到头来可能受损失的还是自己。而造成这种不好后果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

如此说来,想办法减少先入为主的思维,多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思维,就是非常有益处的了!可是,究竟应该怎么办?幸好,我们的一位先贤已经给我们找到了办法,我们今天只要诚心地向他学习,就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骚扰了,这位先贤就是著名的管子。现在就让我们去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管子纠正先入为主的办法是首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人心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养。在《管子·心术》上篇里面,管子如此说道:“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想认识世界,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而认识的主体却是人心。如果没有把人心修养好,怎么能够认识世界?因而,在认识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养人心。

在管子看来,人心之中最需要得到修养的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在他眼中,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才使得人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那么,正确的认识方式是什么?或者说,要怎样才能够改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管子·白心》里面,用下面这句话表达了管子认为正确的认识世界的办法:“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什么意思?管子是在说,圣人们绝对不会空口无凭,也绝对不会手指无实,他们肯定是要等到见识到事物的真面目时才说话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那些喜欢先入为主的人却总是在见识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之前就给它们戴上了各种帽子,贴上了各种标签,这自然难以准确认识事物了。

见识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之后再发表意见,在管子那里是用一个字来表达的,这个字就是“因”。为什么必须在见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后才发表意见呢?或者说,为什么必须“因”呢?管子回答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见《管子·心术》下篇)意思是说,事物本身都有一定的形状,都有一定的名称。因此,我们称呼这个事物的“名”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事物,事物也不能有跟它实际不相符合的“名”。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不要随意给事物戴帽子和贴标签,也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地思维。

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少点先入为主的思维,那么就必须懂得“因”,也就是在见识到事物真实面目之后在发表意见、得出结论。除此之外,在管子那里,一个人要改掉先入为主的思维毛病,还需要做到“虚”和“一”。什么是“虚”和“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进行解释。

先来看看“虚”。所谓的“虚”,就是说把心里那些主观偏见虚化掉或者放到一边去,最好是忘掉,这就是管子所说的:“虚者,无藏也。”(见《管子·心术》下篇)在管子看来,心灵是智慧居住的地方,一个人想要运用智慧去认识世界,就必须把像垃圾一样的主观偏见清除出心灵。如此,人心就不会自大和自满,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

那么,什么是“一”呢?实际上,“一”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保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认识态度。换句话说,“一”其实就是没有主观偏见的意思,它跟“虚”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心一意地认识事物,不要受到其他主观意见的干扰,也就是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保持心灵的专一和清净。用管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执一不失,能君万物。”(见《管子·业内》)以上就是管子教导我们少点先入为主的办法。让我们用这些办法使自己的心灵能够得到清净和安宁吧!

§§《公孙龙子》

在品味《论语》的时候,我们曾经讲到了孔子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正名”意味着“该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也就是说事物应该符合它本来的样子。我们知道,“正名”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战乱的春秋时期,“名”和“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离,人们经常看见一些令人气恼的名不符实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认为办法只有“必也正名乎”。

虽然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正名”,但是孔子并没有把“正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而真正让“正名”成为系统理论学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他便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说起公孙龙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熟悉。然而,大家一定熟悉那句著名的“悖论”——“白马非马”。其实,这句“悖论”就出自公孙龙之口。实际上,公孙龙不仅说过“白马非马”的“悖论”,还说过“离坚白”的“悖论”(即世界上不存在坚硬的白色石头)。乍听起来,公孙龙的这些“悖论”显得异常荒谬。可是,大家只要细致地品读,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的深刻逻辑学思想。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们就会感受到。

还是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位思想家。根据史料记载,公孙龙出生于约公元前325年,去世于约公元前250年。如果这个史料记载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公孙龙就是战国后期的赵国人。关于这位思想家的事迹,我们从史料里面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如下的一些:在公元前204年的时候,公孙龙曾到燕国去游说燕昭王,劝这位爱打仗的君主别再轻易挑起战事,然而他的游说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后来,他还在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家当了二十多年的座上宾。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些当时的名人,比如赵惠王、邹衍和孔穿等人。

除了以上的事情之外,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公孙龙的生平事迹主要就是他经常与人辩论,而辩论的主题就是上面说到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至于这些辩论的结果,作为名家学派(其实就是西方所谓的逻辑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自然是逢辩必赢了。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著作《公孙龙子》中的记载便能看出。翻开《公孙龙子》,在每次辩论结尾,往往都是他的那些对手,比如孔穿和子高等“不应”或者“弗应”,也就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看来,要想学习怎样跟人辩论,就得好好研读公孙龙的辩论术。

尽管如此,公孙龙的辩论并不是在逞口舌之能,他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换句话说,公孙龙之所以要与人辩论那些看起来像“悖论”,而实际上仔细推敲又有某些道理的论题,其实是为了纠正上文说到的那些名不符实的现象的。在他看来,在人们的日常言行之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逻辑矛盾,因而必须得到纠正。如此说来,那些认为公孙龙只知巧舌如簧的观点,也确实是有些委屈这位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