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42

第42章 “三纲五常”的来历——《春秋繁露》第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估计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看到“三纲五常”这个名词,可能都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要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之中,“三纲五常”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不管人们是反对这个名词,还是赞同这个名词,人们都不得不先了解它。毕竟,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的核心概念,“三纲五常”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有的影响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在一些中国人的思想中残存着。那么,这个名词是从哪里来的?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又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这个名词的意思。其实说来大家也不会陌生,所谓的“三纲五常”实际上指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虽然我们知道了“三纲五常”就是指代的如上内容,可是大家真的就了解这些内容的意思吗?比如,什么叫做君为臣纲?尤其是“纲”字应该怎么解释?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董仲舒那里去。因为,按照中国思想史的说法,正是在这位西汉经学家那里,儒家学说之中才开始有了“三纲五常”的讲法。也正是在这位思想家的倡导之下,“三纲五常”的观念才开始走进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逐渐成为主导古代中国人处理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准则。下面我们就先来解释“三纲”的由来及其含义和影响。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的几位圣人孔子、孟子以及荀子那里,人类社会有着五种最为基本的伦理关系,这五种伦理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在儒家学说之中,这五种基本社会伦理关系被称为“五伦”。按照儒家先师们的说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就一定会有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人实际就是处身于这五种关系构成的一个伦理关系网中。既然如此,一个人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关系网中的各种伦理关系,那么这个人做人就是很成功的。这样的观点,其实就是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观念的最初来源。

然而,“三纲”比起“五伦”来说,实际上还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含义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内容上的变化。很简单,大家只要看这两个名词的数量词就明白了:一个说三,一个则讲五,数量上肯定不同。具体是怎样不同呢?通过上面的讲述,大家知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而“五伦”则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相比起来,前者所说的关系要比后者少了一些——没有说到兄弟和朋友。这是一个方面的不同,另一个方面的不同就是思想含义上的。这里有着什么不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三纲”虽然也在讲三种伦理关系,可是强调了“纲”这个字,而“五伦”则只是讲人需要处理好五种伦理关系。如此说来,“三纲”和“五伦”在思想含义上的不同就体现在了“纲”字上面。那么,“纲”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纲”这个字解释成大纲或者准绳的意思。如此,则“君为臣纲”等“三纲”就可以解释成君主是大臣的大纲、准绳。或者说得更加清晰明白一点,那就是:君主是大臣的主或君主为大臣之主。同样的,“父为子纲”则指父亲为儿子之主,“夫为妻纲”则指丈夫为妻子之主。

对于这样的解释,就连还处于封建社会时代的一些思想家比如明朝的李贽等人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更何况身处民主时代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而且是生而平等的,怎么能要别人来给自己当主人?在这个世界上,具有从属意义的君臣关系现在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可以略去不谈。可即便是父子以及夫妻关系,也绝对不是父亲是儿子的主人、丈夫是妻子的主人这样的关系。然而,董仲舒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不民主的话来呢?

原来,董仲舒之所以会提出“三纲”的学说,是跟他的阴阳学说有关的。这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三纲”学说和阴阳学说是表里关系。在董仲舒那里,人世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必须符合阴阳之间的关系,“三纲”自然不能例外。那么,阴阳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用董仲舒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阴兼于阳。”也就是阳制约阴,阳为阴的主人的意思。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人世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也必须符合这个学说,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君主就是臣子的主人,父亲就是儿子的主人,而丈夫则是妻子的主人了。在董仲舒眼中,这样的关系是合乎天道的,因此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此段所引文字皆见《春秋繁露·基义》)说完了“三纲”,我们现在来说“五常”。比起“三纲”学说来,“五常”学说就要显得简单一点了。跟儒家先师的学说比起来,董仲舒所谓的“五常”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因为,在内容上,他还是强调了一个人在社会之中必须遵守的五种基本准则,也就是所谓的“仁、义、礼、智和信”。像儒家先师一样,董仲舒也认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就应该遵守上面的五种做人准则,也可以说是具有上面的五种德行。只不过,到了董仲舒这里,这五种德行被认为是一种“常”。这个“常”是什么意思?董仲舒实际上是在说,“仁、义、礼、智和信”这五种德行是永恒不变的,人作为一个人就必须具有这永恒不变的五种德行。如此说来,董仲舒是用一个“常”字,使儒家倡导的五种德行具有更加神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