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46

第46章 凡事顺其自然——《淮南子》第一

“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

“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见到一些朋友因为外在境遇的不佳而觉得伤心沮丧时,我们往往喜欢开导他们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凡事顺其自然嘛!”意思就是劝诫这些朋友不要再纠缠于那让自己伤心和烦恼的事情,胸怀宽广一些。因为,不好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伤心难过都已经没有办法,还不如顺其自然,让这些烦心事过去就好了。正如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那样,听见这句话的人,一般说来不一会就能够心平气和下来。看来,“凡事顺其自然”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安慰药。

在品味《淮南子》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我们是在品味《淮南子》时讲述“凡事顺其自然”,但是这并不表明这种思想是在《淮南子》一书之中才出现的。实际上,在道家学派的两位鼻祖老子和庄子那里,“凡事顺其自然”已经被他们用高超的文字谈论过了。如此说来,是不是可以说《淮南子》的作者是道家学派的后学?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因为在编著《淮南子》时,刘安所雇用的学者里面大部分人都秉持着道家学派的思想。只不过,作为杂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淮南子》里面,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很多儒家和法家的学说的。

作为道家后学编著的杂家名著,《淮南子》中的“凡事顺其自然”的思想学说跟老庄的思想学说有没有什么差异?按照思想史家的研究,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就讲述《淮南子》和老庄共同的关于“凡事顺其自然”的思想。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凡事顺其自然”这种思想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需要顺从事物的自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淮南子》一书对一个概念的解释了,这个概念就是“道”。作为道家学派后学编著的经典,《淮南子》肯定也表明了自己对“道”这个道家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一般说来,在《淮南子》里面,“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一切事物的基础,它也被称为“气”。正是有了道,才有了世间万物。用《淮南子》的话说就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从“一”开始的,可是“一”不能化生万物,于是“一”就分化成了阴和阳,接着阴和阳再结合而生成了万物。既然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那么人作为自然之物也肯定是由道生出来的了:“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见《淮南子·精神训》)意思是说:人是由道或者气之中的精华所生就的。

人是由道所生的,是道的产物,那么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如何对待道,也就是需要知道怎样处理和道的关系。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释,人从道里面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然过程,人其实是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之中产生的。如此的话,那么人处理自己和道之间的关系,实际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于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就变成了:人和自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或者人要怎样对待自然?

在《淮南子》看来,人要处理好和自然或者道的关系,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体道”,也就是去了解“道”或者自然。这是一个内在修为的过程,通常一个人需要经过很久的精神修炼,才能最终体味到自然或者“道”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把《淮南子》作者们的体会告诉大家。这个体会说来也简单,其实就是说: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肯定会受到自然的制约,那么人在处理跟“道”或者自然的关系时,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不然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上面这个体会看来很简单,实际却说出了一个人生活在一个苦难多多的世界上如何让自己心情安宁平静,进而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陷入苦恼之中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那样凄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顺其自然,在事情明明无法再有所改变的情况下却还在固执地期望、思索……这样一来,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就被明明已经逝去的事物牵扯住了,他们就无法放下包袱轻松上路去寻找另外的幸福。无疑,这些人是活得困苦的。然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却是他们自己,就是由于他们不能凡事顺其自然。

可是,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学会凡事顺其自然?从上面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凡事顺其自然?际上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某种处世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一个人在事事不如意的情况下一样能够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那么,这样的能力如何才能学得?在这里,我们需要像学习老子“凡事不走极端”的思想时一样,多去品味《淮南子》一书之中举出的例子。通过多阅读这些例子,我们逐渐就能养成顺其自然的心态。下面,就让我们就去品味一下这些例子。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作者认为天地万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自然而然的:“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列星朗,阴阳化,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也就是说,在天地万物之间,其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力可以加以改变的。既然天地万物都是这个样子,那么人肯定也是这样,人的一切活动也是自然而然的:“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絺。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见《淮南子·原道训》)这些活动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的,人在它们面前肯定需要顺其自然了。别说是一般人,就是圣人在万物的自然规律面前,也是毫无办法的:“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见《淮南子·原道训》)既然万事万物的本性是自然的,人无法加以改变,那么人在自然面前的正确态度也就是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