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48

第48章 “月印万川”的理——《朱子大全》第一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在品味《论语》和《孟子》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在中国人的口头语中,有很多都是来自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儒家圣人。比如,中国人喜欢说的“仁义”就是这两位思想家的概念。可是,在中国人日常所说的话中,还有一些则来自于另外一位思想家,比如“说话做事要讲理”等。这位思想家就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

我们知道,在先秦儒家思想里,仁义礼智信是最核心的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随着思想历史的发展,在后代思想领域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几个概念的历史就是一部儒学发展的历史。可是,到了南宋的时候,朱熹的出现却使另外一个概念取得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这个概念就是“理”。在朱熹的大力阐发之下,“理”这个概念逐渐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而且随着影响的日益扩大,南宋思想界还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所谓的“理学”。

“理学”不仅在南宋朝盛极一时,而且对后面几个朝代的统治思想以及社会伦理观念也影响深远。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天理”这个词语,其实就是“理学”之中的重要概念。古代中国人的很多伦理观念,实际上就来源于“理学”。比如,在对待妇女的贞洁问题上,“理学”就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只不过,这些观念确实是落后了。

尽管如此,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某些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对于这门儒学思想史上的显学,我们还是有研究必要的。而要研究这门学问,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指的是什么?

对于“理”这个“理学”核心概念,我们在《朱子大全》这个朱熹的文集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的解释。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解释总结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理”指的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就是说,在万事万物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一个规律或者本质,这个规律或者本质就是事物的“理”。其二,“理”还指的是儒家学说之中的一些基本道德准则。在朱熹看来,这些基本道德准则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原则。他把这些伦理原则进行抽象概括,最终就是“理”。当然,朱熹这样做,是为了把儒家学说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给绝对化或者神圣化,因为如此一来,人们就必须把这些道德观念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进而就能起到教化德行的作用。

尽管“理”有着如上的两种含义,但是在朱熹那里,至少在学理层面上,“理”主要是指前一个意思。也就是说,“理”主要指的是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或者本质。在朱熹看来,没有“理”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卷六》中,朱熹如此解释道:“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内在的道理——“理”,离开了这个“理”事物就不是这个事物了。

如果说这个就是朱熹所谓的“理”,那么朱熹这位思想家的思想也就太简单了一点。可是,作为思想家的朱熹,其思考自然不会只是局限在这样小的一个层面上。在解释完“理”是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或者本质之后,他接着说万事万物各自具体的“理”,都是另外一个东西的内容,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太极”。也就是说,虽然在每个事物那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理”,但是这个“理”还是比较具体的。在这么多具体的“理”之上,还存在一个更加抽象的“理”,这就是“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见《朱子大全·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现在是不是稍微玄乎一点了!事实上,更加玄乎的还在后面!朱熹接着说,虽然太极是总万物之理为一体的一个理。可是这个最大的理却存在于每个事物之中,在人那里同样也存在着太极。换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极。这个观点就是“理学”之中著名的“理一分殊”学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既有一个总万物之理为一体的太极,可是这个太极也要分散到各个事物之中去,也要分散到人那里去。用朱熹自己的话说,就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为了形象地向大家解释“理一分殊”学说,朱熹打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就是著名的“月印万川”。它的内容是说:在天空之中只有一个月亮,可是当它照在每一条河流的水上面时,每一条河流上面就都有了一个月亮,这就是所谓的“月印万川”。与之相类似,大家想一下,如果世上只有一个太极,可是当每个人、每个事物那里都有一个太极时,不就是“月印万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