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06

第6章 爱是有差别的——《孟子》第二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人性是善良的,人应该循着自己的善良本性做好事、当好人。可是,究竟怎样才算是做好事、当好人?或者说,做好事、当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觉得诧异:“不会吧?连什么是好人好事都不知道?”这些人的惊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凭着常识我们都会知道什么是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见义有为……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它们就是好人好事。然而,这里的问题不是要大家举出好人好事的例子,而是要说明究竟是什么使得大家均认可这些事情便是好人好事。换句话说,在这些事情背后肯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家只要一感觉到这个特征的存在,就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这是好人好事!”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仁爱。

在品味《论语》的时候,我们就曾说到了“仁”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在孔子那里,“仁”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广,广到几乎他每次说到“仁”时的意思都不同。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就会觉得这些不同的意思可以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对国家、亲人、朋友等的一份爱心,这就是所谓的“仁者,爱人”。也就是说,仁和爱是不分家的。按照这个理解,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大家会一直认可某些事情是好人好事: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做好事的人对别人的那颗爱心。

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心自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那一定会是一个团结和睦、人人幸福的地方。然而,在孟子看来,事情倒未必如此。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亚圣”不希望社会和谐、人人互助?不是这样的。作为思想家,孟子有着更加深入的考虑。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些思想家也提倡仁爱的观念,这些人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墨家学派的墨子。跟儒家的两位圣人不同的是,这位思想家提倡的仁爱是一种“兼爱”,意思是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乍听起来,墨子的这个说法是很诱人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亲人一样了,那哪里还会有利益争斗、尔虞我诈?我们的世界不就永久和平了吗?然而,在孟子看来,这样的说法并不好:“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墨子·膝文公下》)孟子的意思是:墨子的“兼爱”学说是心中没有父亲的表现,跟禽兽无异,他的学说是一种迷惑人的邪说。孟子的言语之间充满了愤慨之情,以至于我们今天读到这段文字时还能联想到“亚圣”气呼呼的样子。可是,孟子为什么会生这样大的气?

原来,在孟子看来,爱是有差别的。在《孟子·尽心篇上》第四十五章里,孟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的意思是:君子在施行仁爱的时候,要有亲疏远近,对于物只是喜爱而不是仁爱,对于百姓只是仁爱而不是亲热。在爱的时候必须有差别,只有亲近亲人方能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方能喜爱万物。在孟子看来,有差别的爱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一个人很难做到爱别人像爱自己亲人一样。因此,墨子的“兼爱”是不合实际的。如果只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亚圣”或许不会生那么大的气,真正让他火冒三丈的是墨子居然认为爱别人要象爱自己父母一样。孟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别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亲,这叫什么话!根本就是不尊敬父母的表现。难怪孟子会发那么大的火了。

在孟子眼中,爱本来就是有差别的。一次,当他和墨家学派的学者夷进行辩论的时候,就反问夷道:“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意思是:比起爱邻居的儿子来,我相信一个人会更加爱自己兄长的儿子。仔细想想,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会更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不是什么自私,而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又哪能让他去“兼爱”他人?在孟子看来,正确的做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尊敬自己的长辈,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尊敬其他年长之人;疼爱自己的后代,将这种感情推及疼爱其他幼小之人。一个人只有先体会到亲人需要得到自己的关爱,才会切身地感受到其他人需要得到自己的关爱,由此才能对他人生出仁爱之心。

从上面的讲述看来,孟子提倡的有差别的爱指的是一个人应该更加爱亲人,然后才能“推己及人”地爱他人。然而,这只是有差别的爱的主要意思。在孟子看来,有差别的爱还意味着在爱亲人和喜爱宠物的不同上。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养宠物的人虽然也会在自己父母年老时给予生活费,但是却并不尊敬他们。形成反差的是,这些人却相当喜欢自己的宠物,整天心肝宝贝的,似乎他们跟这些猫狗比跟自己的父母还亲。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不能花些时间在陪伴年迈的父母上面?孟子早就说过:“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尽心篇上》第三十七章)他的意思是:给予食物却并不爱这个人,就如同养了只猪;爱一个人却不尊敬他,就如同养了只狗。尊敬一个人是在送予他礼物之前就存在的,君子不可做那种外表恭敬而内心无诚意的人。看来,这些爱宠物甚过爱父母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