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7837800000009

第9章 不要惯着自己——《荀子》第一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家既可以看见很多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整日意气风发;也可以看见很多人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成天哀怨人生的苦闷。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样也出现在了对人性是善是恶的理解上。

在品味《孟子》的时候,我们讲到了他的“性善论”,也就是认为人性本善的学说。在孟子那里,人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善良的,因而他才说人应该按照这种善良本性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皆为尧舜”。然而,这只是孟子对人性善恶的一家之言。上文说过,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与孟子的人性学说,我们这里要讲的荀子就是其中一位。

荀子怎样看待人性?他的观点跟孟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在荀子那里,人性是恶的。听见这个观点,有的读者或许会跟听见孟子的“性善论”时一样不屑:“怎么又不那么符合实际情况?这个世界有坏人,也有好人!”此话不假,看看我们四周的人就明白了。然而,荀子所说的人性恶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坏人”。那么,荀子的人性恶是什么意思?

不知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许多囚犯在回忆自己的犯罪过程时,往往会说起自己做坏事前内心的犹豫不定。他们痛苦地徘徊在善与恶的边缘,不知何去何从。然而,最终他们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还是迈出了罪恶的一步。有人或许会问:“是什么导致他们非走那步不可呢?”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具体的原因会导致罪恶的产生。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原因归纳在一起,就会发现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按照荀子的意思,那便是恶的基因。

“恶的基因”是什么意思?说简单点,它其实就是人心中的一些邪念。这些邪念本来每个人都有,但是有的人没有严加控制,于是人世间就有了无穷无尽的罪恶。可是,这些邪念又是怎么回事?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荀子是怎样说的。

荀子的“性恶论”是从说明人性的自然开始的。在荀子看来,人跟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唯一不同的是,跟其他生物比起来,人在“自然之林”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所谓的“人乃万物之灵”。虽然如此,人的本性却仍然是“自然性”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见《荀子·性恶》)这句话很直白地说明了人性自然的道理。人性是天生的,不是靠后天学得的。这个天生天养的人性其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在荀子眼中,人性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和“欲”——感情和欲望:“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见《荀子·正名》)荀子的意思是:情和欲都是人性引申出来的具体体现,情是人性的质地,而欲则是与情相呼应的。换句话说,人性就是人的感情和欲望。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不明白:说人性是自然的,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怎么能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别急,还是请继续听荀子讲课。在说完上面那些话后,荀子说到了人性,也就是情和欲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有如下四方面:其一,人的感官欲望,这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眼耳鼻舌口的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见《荀子·性恶》)其二,人追求利益:“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见《荀子·荣辱》)其三,人的排他心和嫉妒心:“生而有疾恶焉。”其四,人都喜欢荣誉,而不喜欢羞辱:“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见《荀子·王霸》)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高高在上地做皇帝、富翁和圣人。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人性,即感情和欲望的内容。然而,就如荀子同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批评荀子说的那样:“这些只是人的自然本能。怎么能说它们就是邪恶的?”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既然每个人都有这些感情和欲望,凭什么说它们邪恶?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当他自己在纵欲享乐的时候,他不会说这是我的邪恶本性在作怪;而当他眼红别人的享乐时,他却会说别人本性多么不好。看来,如果不做进一步的说明,荀子的观点就站不脚了。

然而,荀子怎么会被这点问题难倒?他自然也意识到上面的难题了。于是,荀子回答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见《荀子·性恶》)在这段话里,荀子再次重复了他对人性内容的观点,即人天生就追求利益、天生就嫉妒他人、天生就有各种感官欲望等。然而,跟前面的论述不同,这里的话多出了两个字——“顺是”。什么意思?说简单点,就是顺着人性做人。顺着人性做人有什么结果?在荀子看来,这就会使得人越来越缺乏谦让、忠诚、信用和质朴等优美德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才说人性是恶的。

现在我们明白荀子的意思了:原来,人的那些自然本性的确没有什么善和恶的区别,它们就是自然而然的;只不过,如果人们不能用各种德行来制约这些本性,却相反顺着、惯着它们,人间的恶就产生了。如此看来,重要的不是去责怪我们的天性不好,而要责怪我们太惯着自己了。想想那些犯下滔天罪行而悔之晚矣的人,他们走上那条不归路,难道不是由于太惯着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