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是真的吗:当传言遇上科学
78417600000002

第2章 满冰箱比空冰箱费电?——生活怎么就那么难懂

满冰箱比空冰箱费电?

在普通的家庭中,一家人为了完成“开源节流”的大计,免不了要对家中的“耗电大户”进行节制。家中的电冰箱就是一个“耗电大户”,虽然看起来它一天用不了多少电,但长期积累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问题来了!究竟怎么用冰箱才能省电呢?有人说,冰箱里放满东西肯定费电,而少放些东西的话就会省点儿电。这样的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此,有人专门做了以下测试:

他们找来一台耗电量为每24小时0.58千瓦时(千瓦时就是平时所说的“度”)的低耗能冰箱,其冷藏空间为125升,冷冻空间为71升。

先在冰箱里装满各种食品,包括冬瓜、芹菜等蔬菜,鸡肉、猪肉等冷冻肉类,还有水果及各类瓶装酱菜、调料等,这些物品占到了冰箱近80%的空间。在冰箱正常运转半个小时后,将计量插座归零,开始正式测量。15分钟后,电冰箱的耗电量为0.012千瓦时。

之后,将冰箱内物品清空,让冰箱继续正常运转半小时,然后将计量插座归零,再次计量15分钟。15分钟后,电冰箱的耗电量为0.017千瓦时。

这项测试的结果显示,在15分钟内,电冰箱在装满东西的状态要比空着的状态少消耗0.005千瓦时的电量,由此可见,冰箱在空着的时候反而比装满时更费电。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冰箱处在较满的状态下,里面储藏的食物本身就会辅助冰箱保持冰箱内的温度,冰箱里不容易变热,而冰箱在空着的时候需要制冷的空余空间会更大。此外,每次开冰箱时,往往是外面的热空气进入,里面的冷空气跑出来。当冰箱装得越满时,进入的热空气就越少,因此所需冷却热空气的能量就会减少。

靠谱新知

虽然说冰箱装得满一点儿会省电,但也千万不要为了省电而把什么东西都堆进冰箱。以香蕉这样的热带水果为例,如果把它放在低温的环境中,就会将其冻伤。这种冻伤会使香蕉的细胞膜产生破损,之后细胞内部的酶和多巴胺物质就会渗透出来,这些物质会加快香蕉的氧化过程,使香蕉皮变黑。同时,这些物质还会加快香蕉的熟化过程,导致水果过度成熟,最后腐烂。

一天之“记”在于晨?

小时候,大人总告诉我们早晨是一天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总是早早地将我们喊起来背书、背单词。可是现在,人们终于要将这个“害人”的流言打破了!

关于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记忆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自于1978年,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里塔·邓和肯尼斯·邓教授做的一个人一天当中记忆力的比较。数据显示,约30%的人在早晨记忆力最佳,这些人在清晨醒来时便做好了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约30%的人在下午记忆力最佳,这些人大多在午饭之后才算是真正“睡醒”了;约30%的人在晚上记忆力最佳,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夜猫子”;其余约10%的人就神奇了,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集中精力学习。

1993年,美国查尔斯顿学院辛西娅·梅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记忆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在清晨的记忆力达到高峰的较多,而年轻人在下午和晚上的记忆力达到高峰的情况最为常见。

通过这两项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多数年轻人的最佳记忆时间不一定是在早上。事实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生理条件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最佳记忆时间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而片面强调一种情况适用于所有人,必然有失偏颇。

总之,在一天之内,什么时候记忆力最好因人而异,不应该一概而论。如果觉得自己下午或晚上的记忆力更佳,那就不必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时为了记东西专门早起。当然,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应该保持正常和规律的作息的。

靠谱新知

如何找出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呢?我们可以先注意观察自己一天之内哪段时间的精神最差,先把这段时间排除掉,然后以1小时为单位进行记忆效果的测试,并根据记录绘制出不同单位时间的记忆效率曲线。每天记录一条,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记录,可以得到多条记忆曲线,然后把每天的效率曲线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自己记忆的最佳时间了。

白色的汽车最安全?

汽车如今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变得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可是车多了,交通事故也多起来。于是,选择一辆安全性好、能够尽量避免发生事故的车子,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事。这不,有人就说白色的汽车最安全。

事情是这样的:澳大利亚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就汽车颜色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表明,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汽车颜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黑色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在白天,黑色汽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白色汽车高12%,而在凌晨和傍晚,这一数字更高达47%;灰色和银色汽车的危险性仅次于黑色汽车,然后是红色、蓝色和绿色汽车,再次是黄色,而白色汽车是最安全的。

通常,行车的安全性除了受其安全视线的影响外,就是受车身颜色的能见度的影响,而深色车的能见度应该高于浅色车,按说安全性更好一些才对,可为什么反而安全性更差呢?

原来,颜色是有胀缩性的,亮色(白、红、黄)即“膨胀色”,暗色(黑、灰)即“收缩色”。亮色的汽车会让人感觉有些膨胀(看起来比实际要大),而暗色的汽车会让人感觉有些收缩(看起来比实际要小)。“膨胀色”看起来比实际要大,不论远近都很容易引起注意;而收缩色看起来觉得小一些、远一些、模糊一些,尤其是在傍晚和雨天。这也就是为什么黑色、灰色汽车的事故率高于白色、黄色和红色汽车的原因。

红色既醒目又属于“膨胀色”,可为什么它不是最安全的呢?专家认为,在长时间行车时,红色容易引起司机的视觉疲劳,不利于对其他淡色物体的观察,从这一点上讲,它又十分不利于安全。专家也指出,一般来说浅淡鲜亮颜色的车比深色车要安全一些。

后来,科学家在对1000多辆各色小汽车进行调研后发现:白色是最佳选择,出车祸的几率最小。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与白色对光线的反射率较高、易于识别有关。不过,如果进行合理的搭配,也可提高某些暗色的视觉效果,如蓝色或者绿色和白色相配就比较醒目,而这些色彩被不少国家用于警车上。

靠谱新知

一般来说,坐汽车时,很少会有人选择后排正中间的位置。显然,这个位置与其他座位相比不够舒适。但有关研究表明,当不幸发生交通事故时,坐在后座正中间的乘客相对较为安全。研究人员认为,后排中间座位安全性高的原因在于后座正中间的位置与车头和左右两侧的距离最远,因此在出现事故时这个位置受到的挤压相对最轻;即便在撞车后汽车发生快速旋转,后座正中间受到的危害也相对最小。

雷雨天洗澡会被“劈”?

在雷雨天洗个热水澡,可以说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堪比在阴冷的天气里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睡大觉。然而,事情往往都不如人预想得那般美好。有专家认为,雷雨天洗澡可能会遭遇雷电的袭击。

雷电就是强力的电,当它击中建筑物时,能通过管道传导(如金属水管和电线线路),此时,如果人们与水龙头或相关装置接触就可能被电到。事实上,不仅金属水管会导电,其输送的水因含有杂质也可能会导电。如果电流正好进入了你家的水管,而你又正巧站在浴缸中打开了水阀,那么这次淋浴可就不妙了。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发生,便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研究显示,在美国每年有10~20人在雷雨天洗澡、使用水龙头或相关设施时被击中,而他们中大约会有1个人因此而毙命。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装有避雷针,而且大多数的建筑和设施都是接地的,所以这样奇怪的事故非常少。如果你真的遇到,也只能怪自己“踩狗屎”的运气了。

靠谱新知

如果雷落进了海里或者游泳池里,正在游泳的人会不会被电死呢?答案很简单,只要你潜入水中就无须担心。虽然雷的电压很高,高达100万伏,但却不能让在水里的人触电,因为强大的电流在水中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威力骤减。不过,如果人体的一部分露出了水面,那就惨了——被雷电直击头部,必死无疑。因此,为了不被电死,要记住:此时一定要“完全潜入水中”。

穿黑丝袜会显得纤瘦?

如今,穿黑丝袜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街上穿黑丝袜的MM越来越多。如果你是想尝试黑丝袜带来的诱惑,那未尝不可。可是,如果你真觉得黑丝袜会让肥胖的大腿显得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留意一下身边那些胖MM吧。她们普遍爱穿深色的衣服,但黑色和深暗色不但没有让她们的身形变得好看,反而让她们整个人看起来更加臃肿,甚至还有些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儿活力。

事实上,说黑色具有收敛作用只是一种对黑色作用的片面理解。美学专家和色彩专家认为,黑色调的作用永远是加重视觉效果。也就是说,瘦人穿黑色会更显瘦,而胖人穿黑色会更显胖。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胖人穿黑色显胖的效果要远远大于瘦人穿黑色显瘦的效果。

那么,难道胖人就“无药可救”,只能认命了吗?当然不是。要想让大腿显得瘦一些,重点要考虑丝袜的颜色如何与衣服进行搭配。正确选择丝袜颜色的方法是:其颜色永远要比裙子或者裤子的颜色浅。

其实,不穿丝袜的话腿部会显得比穿丝袜还修长。很多人因为大腿比较胖而不敢太“暴露”,但事实上,在合适的款式和颜色搭配下,大胆露出部分腿可让整体显得瘦一些。

靠谱新知

在男性心目中,女性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具吸引力?答案是红色。美国《心理学月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在身穿红色衣物时,男性受吸引和出现性唤起的几率会翻倍。研究人员称,红衣往往暗示着女人渴望爱情滋润,也是最浪漫的颜色,因而会给男性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乱摆乱放是一件坏事?

有些人天生不善于收拾,房间里、办公桌上总是乱糟糟的,让其他人看着很“闹心”。其实,只要人家觉得舒适,咱大可不必操这个心。现代流行观点认为,“乱”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有一本书叫《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书中阐明了这样一个科学道理:“在任何自然的(不可逆的)过程中,凡参与这个过程的物体的熵的总和永远是增加的。”也就是说,混乱是必然的,是物理学定律决定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埃里克·阿伯拉罕森和商业科学记者大卫·弗里德曼合著的《完美的混乱》一书,也在大量证据基础上科学地说明了混乱给人带来的好处。

首先,顺其自然地放置东西,不刻意将它们料理得整整齐齐,可以让我们节省下不少时间。要做到整洁必然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例如对文件加以分类、贴上标签后收起来,用的时候再取出来。事实证明,一位习惯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人比他那些习惯于胡乱堆放的同事平均要多花高达36%的时间。

其次,自然的混乱环境能够让我们更快找到自己此刻需要的东西。适度混乱的环境,比如说桌面,其实有其合理性。在那上面的一堆东西是一个符合直觉的有条理的系统:重要的东西通常都在最上面,不是迫切需要处理的东西会被堆到下面。收拾得太整齐还有一个很直观的坏处,那就是让小偷找起来东西来更方便。

此外,家里乱一点儿、脏一点儿一般并不会使孩子生病,反而是那些经常接触清洁剂喷雾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不良症状。有研究发现孩子接触灰尘和过敏源少的话,长大后得过敏症的可能性会更大。

靠谱新知

混乱的四种类型:迷你型混乱,即在一些小的局部内混乱,如抽屉、冰箱内;周期性混乱,即因为工作或心情导致的阶段性的乱摆乱放;垂直型混乱,即把诸如CD、杂志、信件和发票等,胡乱堆叠在一起;堆放型混乱,即将东西胡乱堆塞在床底下、沙发下,这种情况下,不太常用的东西会藏得很深,偶尔把它们翻出来还会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

狗尿会导致车胎爆胎?

如果小区里经常有狗狗出没,那会使相当一部分有车族感到苦恼。狗狗平时没有什么爱好,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抬起一条腿冲着汽车的轮胎撒尿。惹一身骚还在其次,最怕这一泡狗尿腐蚀了轮胎,结果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爆胎。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担心,那大可不必,因为狗尿的威力并没有那么大,而轮胎的质量也没有那么差。

一般来说,橡胶本身就有非常强的耐腐蚀性。以密封橡胶为例,它们在23℃下浓度为30%的氨水中浸泡28天,其断裂伸长率(用以衡量材料韧性的指标)最高仅下降18%(平均高达400%,下降18%后仍高达300%以上);而在70℃下浓度为3%的硫酸中浸泡28天后,其断裂伸长率最高仅下降了17%。

况且,橡胶在被制成轮胎之前,都要经过特殊处理,使得它们的化学性质更稳定,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弹性、耐磨性和抗老化性,这就保证了轮胎也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

再看看狗尿,它的腐蚀性与上述中的氨水和硫酸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狗尿主要的成分为水,含有少量尿酸和尿素,其pH值通常在5.4~8.4之间。浓度为30%的氨水的碱性要高出狗尿数百倍,而浓度为3%的硫酸中的氢离子浓度至少是狗尿的15万倍。由此可见,这狗尿对轮胎的腐蚀能力着实有限。

事实上,对轮胎最有杀伤力的东西并非一些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溶液,而是一些带着能量的射线,比如紫外线(紫外线是造成橡胶老化的最主要因素)。

靠谱新知

轮胎主要由橡胶组成,但为什么以橡胶为原料的轮胎是黑色的呢?其实这主要是由轮胎生产时的添加剂决定的。早在19世纪,橡胶轮胎由于添加剂的不同,其颜色并不固定,甚至有白色的轮胎出现。到1915年,由于在轮胎制造时加入了碳黑(也称碳烟),使橡胶呈现墨水般的纯黑色,而且耐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准。此后,橡胶轮胎进入黑色一统天下的漫长时期。

冷水灭火效果比热水好?

平时如果感觉太热,人们恨不得直接用冷水浇头来降温,因为在人们看来,冷与热针锋相对,用冷水制热立竿见影。可是,如果要灭火的话,是不是也能采用这种逻辑呢?估计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火很热,用冷水浇的话可以降低火的温度,所以用冷水更好。但事实恰恰相反,要想尽早灭火,应该选择热水。

其实,灭火的常用方法无非就有四种: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抑制法。之所以说热水比冷水的灭火效果好,是因为将热水喷洒在燃烧物上,不仅能够起到冷却作用,而且燃烧物周围会很快被蒸汽笼罩,从而减少四周的氧气。而大火一旦缺氧,火势必然受到抑制。大量的蒸汽能起到大面积“窒息”作用,从而使火势由强而弱,最终达到快速灭火的效果。

调查显示,将1升冷水喷洒在燃烧物上,灭火面积有效值最多只有0.1平方米。但是,用1升水所产生的蒸汽则可以使5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水蒸气35%以上,含氧14%以下。当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7%,燃烧会立刻停止,也就是说再大的火也能被扑灭,可见用热水灭火的效果要比冷水强得多。

实践也证明,1升热水每秒钟所起的灭火作用相当于使用20~30升的冷水。假如消防员用开水灭火,5名消防队员就可完成数十名消防队员的工作量,事半而功倍,有条件的地方,应广泛使用热水灭火,但一定要避免热水烫伤人。

靠谱新知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满满一壶水烧开后,往往溢出来一些水。按说,水浇下去炉火应该灭了,可奇怪的是,水滴落下的地方,火焰反而突然变得更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一旦遇上火热的煤,氧立刻被煤(碳)夺走了,结果生成了一氧化碳与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啊!如果你还没有忘记曾经学过的那点儿化学知识,就一定知道,它们都是易燃气体。湿煤比干煤好烧,也是同样的道理。

“跳水”能够躲开子弹?

在无数电影、电视剧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情节:主人公被持枪的坏人追得走投无路,一抬头发现有一条河,于是一个猛子扎进去,而后面的坏人则开枪乱射,结果主人公有惊无险,顺利脱逃。可是,这样的情节真实吗?要知道,子弹的速度那么快,真的能被水拦截吗?

可以肯定的是,水的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因而其对子弹产生的阻力自然也很大。不过,这样的阻力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曾有一档科教节目进行过一次测试。实验人员制作了一个与人体相似的塑胶人,并用四种不同的枪支进行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普通枪支对水下1米的塑胶人难以造成致命伤害,而射程最远的M1步枪也只不过能对水下1.2米的塑胶人形成非致命伤。

实验人员经过分析之后认为,虽然水对快速飞行的子弹有阻力,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子弹的杀伤力,尤其在水深1米以内,子弹还是可以致命的。当然,由于子弹在水这种介质中的运动不稳定,开枪人可能基本上打不准。不过,如果对方拿着机关枪或众多枪支一起乱射还是有很大的杀伤力的。

令人欣慰的是,实验也表明,只要一个人潜入到水下1.5米左右,普通的枪支无法伤到他,而一些具有爆炸性的子弹,遇水会自爆,也就更无法伤到人了。可是,这操作起来实在太难了,因为子弹在空气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般的子弹速度也达到了每秒300米。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躲过子弹,就必须在子弹到达前潜入到水中1.5米以下。试问,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此外,弹头入水后会迅速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此时,子弹本身可能会很快减速到无害状态,但那些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激波向四周扩散。如果一颗子弹在很近的距离上掠过人体,它本身可能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但是它产生的激波还是有可能伤害人体的。

总之,在遭人持枪追杀时,跳水是一个救命的招数,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赌博成分,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

靠谱新知

由于有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很多人都觉得即使是一枚硬币从高空掉下来,也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不难想象,物体的下落速度并不是完全由质量决定,还要受到形状和所受到的阻力的影响。硬币的平面提高了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所以它并不能像在真空环境中一样不断加速,而只能达到一个比较小的极限速度,可能会伤到人,但并不至于要人命。

人跳下飞机后会一直加速?

众所周知,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一个物体从空中掉下来时会加速下落。可是,这种加速并不是持续的,在达到一定的速度后就不会再加速了,这个速度就是“终极速度”。

之所以会产生终极速度,是因为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时,空气的摩擦力(空气阻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引力与阻力会达到平衡。

终极速度主要取决于形状与重量。一般来说,一个物体如果其形状不利于产生阻力,且又十分重,那么它的终极速度就会很大;相反,如果其形状利于产生阻力,且又十分轻,那么它的终极速度就会很小。例如,有些东西很轻且有很多绒毛,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它们可以吸附很多空气,因而其终极速度非常小,只有27千米/时。

那么,人的终极速度是多少呢?人在跳下飞机后,3秒钟内,速度就能达到100千米/时;下落10秒后,空气阻力与引力的拉力便会相平衡,而人也就会停止加速,此时人的下落速度在200~290千米/时之间。

一般来说,跳伞者能够通过改变他们的姿势来调节他们的终极速度。在跳下飞机后,他们会张开双臂和两腿,以获得最大的空气阻力,并避免无规律的翻滚。在“稳定伸展”姿势下,他的终极速度是200千米/时,并能安全地打开降落伞。

当然,我们在跳下飞机后也可以不采用“稳定伸展”姿势,而是“站起”身体或头朝下保持笔直。这种更具流线型的姿势可减少空气阻力,因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终极速度,达到290千米/时。

当然,由于地球各处的重力加速度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人在各地的“终极速度”也稍有差异。如果感兴趣,你不妨参照物理公式去亲自算一算!

靠谱新知

有人说,“距离赤道越近,人的体重会越轻”,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测得,赤道的地球纬度为0°,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78,北极的地球纬度90°,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值为9.832,两者之比约为1000︰995。也就是说,在两极重100千克的物体,在赤道称得的重量只有约99.5千克。

世界上真有“迷魂药”?

传说中“迷魂药”一闻便晕,之后被施药者的身体便任人摆布,让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可是,这种只要吸入就会起效的“迷魂药”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在现实中,确实有一类吸入性麻醉剂,包括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等。这些药物都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可通过呼吸吸入,到达肺部后进入血液系统,再通过血液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全身麻醉的效果。

不过,这些麻醉剂并不能产生“一闻即晕”的效果。以乙醚为例,要想将人在短时间内迷倒,只能通过密闭的手法让人吸入,例如用面罩紧扣住对方的口鼻,让对方在一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入药物。事实上,即便是其他麻醉性更强的药物,也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短时间内致人昏迷的效果。

至于使人任其摆布,则更像是催眠产生的效应,可是催眠是无法通过让人吸入某种药物来实现的。催眠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被催眠者一方面需要催眠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则要积极配合。通常,只有接受催眠的人自愿合作,才有可能成功被催眠。而且,在被催眠的人中,也只有少数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况且,被催眠者对自己的行为仍然具有判断和控制能力,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能够自发拒绝对方的恶意暗示。

综上所述,“迷魂药”这类神奇的药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要担心自己会任人摆布。不过,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还是应保持警惕,因为能在较短时间内致人昏迷的口服药物确实存在(如三唑仑),所以请对来历不明的食物和饮料保持高度警惕。

靠谱新知

“迷魂药”不存在,但“蒙汗药”确实存在。古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其主要成分为东莨菪碱、莨菪碱、阿斯托品。这三种成分在临床上都有麻醉致幻的作用,与小说中关于蒙汗药的描绘基本吻合。此外,洋金花气味苦辛,用酒来调和可以掩盖其气味。同时,酒精本身就具有麻醉作用,与洋金花配合不容易被察觉。因此,洋金花很可能就是古代小说中所说的“蒙汗药”的原料。

泡沫多清洁力就强?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洗衣、洗碗,还是洗澡,我们都会使用各式各样清洁剂。然而,很多人对清洁用品并不了解,总认为泡沫越多,洗洁力越强。事实上,污垢并不是由清洁剂泡沫洗掉的,泡沫多少与清洁力并没有太大关系,清除污垢的“大功臣”应该是表面活性剂。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呢?简单来说,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瓦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分。例如,滴一滴水在盘子上,水会结成一粒“小球”,但是滴上一滴含清洁剂的水滴,盘子上就不会再出现如刚才一般的“小球”,而是散开成一小滩水。

在使用清洁剂清洁物品时,就是由表面活性剂渗透到脏污中,将污垢团团包围住,然后等到清水一冲,便将污垢一起带到水中。而清洗时之所以有泡沫出现,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在作用时会产生泡沫,但这些泡沫并不会对其清洁力产生任何影响。

靠谱新知

有的洗衣粉厂家宣称“冷水速效”,事实上,这种说法违反化学规律。通常,水温越高,表面活性剂、酶的溶解浸透力越强,去污就越快。在冷水里,酶等活性物质没有被很好地激活,也就难以达到速效了。当然,水温也不必过高。通常,如果是含酶洗衣粉,用30℃~40℃的温水最为合适,这样更容易保持酶的活性。此外,每种衣物最适合的洗涤温度不一样,因此应根据衣物的质地和污渍的性质来选择适合的水温。

干洗真是干着洗吗?

据说干洗可以避免水洗对衣物面料造成伤害,不易造成衣物褪色、变形,所以从其出现开始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所谓的“干洗”究竟是怎么洗,难倒直接用风吹吗?

之所以称为“干洗”,是因为在整个洗涤过程中都不用水,这样感觉上就是“干的”。但实际上,干洗所采用的清洁剂与水的性质很相近,能够在去除污垢的同时不损伤衣料。而且,它们还会迅速蒸发,只留下干燥的衣物。

一般来说,干洗所用的溶剂的95%为全氯乙烯,该化合物中14.48%是碳,剩下的85.52%是氯。全氯乙烯也可以被用于脱除金属表面的油污,由于它极易挥发,所以只能用于封闭式洗衣机中,如此一来洗衣过程中所挥发的溶剂就不会散失了。

干洗清洗过程就是将泡在溶剂中的衣物轻轻地搅动,直到污垢和一些油性污渍被清除为止。而除了一般清洗之外,所谓的干洗还包括用溶剂溶解污渍、去除污点;在衣物中注入润滑油,以清除色斑;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将污渍转化为可溶性物质或是不可见的物质,以及在酶的参与下发生生化反应,将污渍转化为可溶性糖类。

靠谱新知

毛绒玩具上很容易吸附灰尘而变得很脏,用水清洗它很麻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清洁方法:将毛绒玩具放进一个大塑料袋里,再抓把盐放进袋子里,用力晃动。这样,不一会儿毛绒玩具就会变得干净了。据说这种方法利用的是正负电荷的互相作用,导致灰尘被吸走。

吞灯泡,进得去出不来?

这里说的灯泡,并不是人们现在常用的节能灯,而是过去常用的那种透明的钨丝灯泡。它的形状就像一个大鸭梨,直径约为60毫米。要吞下这么大一个东西确实有难度。

事实上,关于吞灯泡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关介绍。例如在英国,灯泡的包装纸上都有警告:“Do not put that object into your mouth!”意思就是,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而在印度,小学课本上也提到:灯泡放入口后便会卡住,无论如果都拿不出来。

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事情比较危险,那不管是不是真的,不去吞灯泡就是了,反正也不好吃。可是,偏偏有好事者要尝试。事实证明,灯泡较为光滑,确实有嘴大的人能将其吞下,可是再拿出来就困难了。实在没办法,最后只能让医生处理了。

不过说来也奇怪,既然灯泡的表面十分光滑,又放得进口中,证明口部足够大以让其出入,因而理论上也应该可以拿出来,可是为什么就拿不出来呢?原来,人在使劲儿张嘴时,舌头会向上顶,口腔会向里面收缩。而放进去的灯泡会撑大口腔,压迫舌头,使得张嘴的动作无法做到最大。所以,灯泡完整地放进口中去虽然没问题,但是要完整地取出来是难上加难。

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就想一想跷跷板。人的上颚其实也是一个跷跷板,当灯泡没被放进去时,嘴可以张大,就像正常的跷跷板,可以抬很高;当灯泡放进去以后,嘴里的空间被灯泡完全占据了,就相当于跷跷板的另一端下面被放了很重的东西,没有下压的空间了,那么另一端(也就是嘴)就没法张到原来那么大了。说白了,就是卡住了!

当然,说灯泡吞得进拿不出也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具体也要看灯泡有多大、嘴有多大。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请大家切勿模仿!

靠谱新知

一般认为灯泡内是真空的,但是如果是抽成真空,一来不方便,有可能有空气残余,二来也不太安全,所以灯泡内部一般都是充气的。灯泡内充入的气体,一般是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灯丝的挥发延长其使用寿命。而灯泡内最多的是氮气。因为氮气不与钨丝反应,不会造成钨丝的氧化而导致钨丝变细。

看电视会让孩子变笨?

小时候喜欢看电视,结果总是挨妈妈训:“总看电视!都看傻了!”妈妈之所以会这么说,也不是因为她真的发现我变笨了,而是听信了传言——人们都说电视机是“白痴箱子”、“笨蛋盒子”。

电视机这个伟大的发明是不是真的会造成孩子的智商下降呢?关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看电视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发现,在富裕家庭中,花大量时间看电视的孩子确实会出现学业较差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看电视上,从而减少了有利于促进智力增长的亲子交流时间和做功课的时间。有趣的是,在贫困家庭中,孩子看电视越多,他们的学业反而越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无力促进孩子的智力成长,而孩子的求知欲会使他们通过电视机得到满足。

事实上,从整体上看,电视的存在对于科学成就的取得尤其重要,而大众媒体在促进智力成长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儿童,往往能从大众传媒当中获得更多的大脑刺激。

在一项来自国际阅读能力促进计划的研究中,调查者询问了孩子们闲暇时间的利用情况,包括看电视或使用电脑。研究结果显示,每天看电视的孩子比例较高的国家里,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更强,而更强的阅读能力预示着更高的IQ(阅读能力与IQ高度相关)。

当然,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调查显示,那些在看电视上花费精力比较适中(每天看电视三小时左右)的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更好,变得更聪明。

靠谱新知

如果有人问你睡觉累还是看电视累,你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看电视累,可事实却是睡觉比看电视更累。通常,消耗人体能量的主要是身体的动作。人们在看电视时,往往全神贯注,很少活动;但在睡觉时,因为身体会跟随自主神经反射移动,很多人都会不断翻身、挠痒、打呼噜等,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朋友圈可以想有大多就多大?

人们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交朋友。但是,人类的好友圈子并非想有多大就有多大,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大脑中所占比例越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他发现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为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能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狒脉关系”。他又根据人的大脑新皮质的大小确定,一个人只能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关系。

邓巴的估算并非凭空想象。历史和人类学家也发现,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村落平均人数约150人。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也大约为150人。由此也证实了邓巴的估算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难倒就不能通过社交网站来扩大社交范围吗?通过调查发现,即便像美国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其用户的平均朋友数也只有130上下。他们的好友名单中可能有1500名社交网站“好友”,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联系的好友却非常少而且相对稳定。

靠谱新知

“重色轻友”是人们的通病。有研究显示,一个人一旦有了另一半,那么一个家庭成员或是一个好朋友就会被迫离开他/她的挚交圈子,这是因为恋爱占据了很多时间。甚至有人认为,当脑中铭记着那个新进入他/她生活的人(恋人)时,意味着他/她必须放弃两名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