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百花小说-街上的阿强
7845900000013

第13章 遗憾

韩诚的愤怒是没法形容的。大小也是个副科级干部,也算个受人尊重的文化人了,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扇耳光?你姓傅的凭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扇韩诚的耳光啊?就因为韩诚和你老婆坐在咖啡屋里吗?就因为韩诚见你没回来要给你老婆贺生吗?你没及时赶回来韩诚为什么不能给你老婆贺生?韩诚和你老婆是当年一起下过乡的战友啊!一起下过乡的战友久别重逢不能牵出深厚的感情来吗?这感情并没有什么越轨的地方啊!要是有一点越轨挨你一耳光也认了,但就是没有啊……

韩诚愤怒地想到这里顿了一下,心里也发了一下虚,但立即又激昂地将心撑了起来。是的,韩诚得偷偷承认,越轨只差一点点了。但到底差一点点啊!差一点点就不成事实啊!蝌蚪差一点点变成蛤蟆的时候死了能叫蛤蟆吗?箭差一点点扎中靶子的时候落了地能叫中靶吗?韩诚这样激昂的时候竟有点为自己庆幸,思绪又止不住地开了一下岔,幸亏还差一点点呢,那一点点才能让韩诚理直气壮呢。于是又忍不住回忆起来,那一点点是多远的距离?闭着眼睛想一想,大约五公分到八公分吧,要是啪啪车再多开一下,这五公分到八公分的距离就没有了,他和林雪就吻上了。

韩诚这样想着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思绪像挑着半桶水一样晃荡起来了。那天去火车站接了林雪,两人就上了一辆啪啪车。那种三轮摩的的小车厢刚好坐两人,两边小车窗还挂了窗帘,能在闹市中给乘客一片小小世界,尤其是情侣们欢迎的。

驾车的小伙子问道:窗帘要拉上不?林雪没吭声。韩诚很想说“拉上”,话一出口变成了“随便”。小伙子刷刷将两边小窗的布帘拉上,又将自己背后的布帘拉上。始终没看他俩一眼。

那是个极懂味的司机。但在那样一种情境里,这种“懂味”就如同一双含意深长的眼睛,在小小的二人世界里鱼一样游动着,让人有点不自在了。

林雪轻轻咳一声,说:市体委宿舍楼,知道吗?小伙子答道:知道。立刻开动了车。林雪又吩咐:请你开慢点。我怕颠。韩诚也补一句:开慢点吧。二人对视一眼,立即又掉开了眼。都觉得这对视一眼是由“开慢点”引出的。心里又添出一层不自然来。

没多久,林雪又看看韩诚,那眼神多了关切:你好像瘦了点?韩诚伸一只手摸摸自己的脸,是吗?也许这一段睡眠不好吧。林雪问:为报告文学累的?韩诚摇头:这种文章还不至于。林雪眼里的关切更浓了:心里还在郁闷?韩诚淡淡笑一笑。林雪停了停,说:想开点吧。韩诚说:我倒是想得开,哪里不一样?可家里那位想不开呢。林雪不做声了。韩诚也不再说什么。他并不想在林雪面前多说家里的事。

但韩诚心里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老婆与林雪比起来相差太远了。素质差,麻将瘾重,脾气还不小。这些日子三天两头跟他吵,说影院又有个女的搭帮老公的能耐跳槽去好单位了,就她沾不上老公的光;说人家都奇怪,老公在文化局是个管影院的单位,应该让她沾光的,怎么回事呀,泥菩萨过河自己也没保住,栽到老婆身边来了!她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一个混了快二十年才混成副科级科员、差几年就五十岁了的男人,局里分流不分他分谁呀。这样的老公还指望沾光啊?没见过藤上的老丝瓜?晃荡一辈子就是做不得菜呢。韩诚没接老婆的喳,他基本上不跟老婆吵架,在老婆的挖苦嘲笑下他总能表现出男人稀罕的忍耐劲。他觉得自己也许是在苦涩婚姻中的一种麻木。但自从和林雪久别重逢后,他的心就动荡起来了,晚上也有点睡不安宁了,尤其上次去省城看望林雪回来后,更要时不时地失眠了。

林雪从塑料袋里掏出两盒虫草王:给你买了两盒虫草王,健胃安神补身子。托我邻床那位买的,她丈夫在省药材公司,这货绝对宁夏真品。韩诚想推托:你看你……林雪将两只纸盒塞到韩诚怀里:拿着嘛。

韩诚心头一阵发热,他觉得有股冲动在体内一拱一拱。林雪将纸盒塞进他怀里时,手在他怀里有片刻停留,他应该将那两只手紧紧攥住的,自己的手却在蠢蠢欲动中犹犹疑疑。

林雪也许感觉到了韩诚的手在蠢蠢欲动又犹犹疑疑。也许正是韩诚的犹犹疑疑阻住了她同样有的冲动,二人一时都不说话了。啪啪车在街上奔驰,开得并不慢。突然,车身猛地颠了一下,不知遭遇什么坎坷。韩诚身子一歪,赶紧又坐稳。林雪身子却朝韩诚歪过来,韩诚用一只手扶住了她。林雪头碰在了韩诚肩头上。她抬起头,望着韩诚。韩诚赶紧问:没碰疼吧?林雪摇摇头,将头稍稍低下,但身子仍然是歪的姿势,让韩诚的手扶着。韩诚心一下比一下颤得重起来。他懊悔自己刚才的问话。明明是一个什么声音都不要有的时刻,却让他一句问话破坏了。他扶着林雪的手不敢再动,不知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办。

林雪重又抬起头来,眼神迷蒙地望着韩诚。韩诚心已在剧烈地摇晃,他应该下决心,将自己的头俯下去了。

车子却在这时微微颤一下,停了。司机的声音也响起来:到了。

林雪迅即挪开了身子:哦,就到了?她脸上发红,没看韩诚,慢慢提起行包下车去,站在车边还停一下,低着脸向韩诚轻声说:谢谢了。脸还红着。

韩诚只嗯嗯两声,说不出什么来。他在车上撩开窗帘,久久望着林雪的背影远去。他只能再一次遗憾了。

他得承认,这篇报告文学是他采访最不深入也是写得最吃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