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霜,学名瞿双,化名瞿子源、斯特拉霍夫,笔名巨缘、屈维它、史铁儿、何凝、犬耕。祖籍江苏宜兴,生于常州。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1916年起在北京大学旁听,1917年9月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专修馆学生总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组织北京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刊物。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2年秋,他应北京《晨报》聘请,以记者身份赴苏俄实地采访,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在苏俄两年时间里,他作了大量考察、采访和写作,先后撰写了《共产主义人间化》、《苏维埃俄罗斯经济问题》等数十篇通讯和《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客观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1921年5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1月回国,应李大钊介绍到北京大学俄国文学系任教,曾和李大钊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并于同年6月一起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7月经李大钊推荐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所国共合办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24年1月,瞿秋白和李大钊、毛泽东、李立三等一起出席国民党“一大”,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为实现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5年5月起,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热血日报》。1927年8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在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1930年8月回国,任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红旗日报》编委会成员等职。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
1934年初,瞿秋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