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54

第154章 邵飘萍

邵飘萍(1884—1926),原名镜清,又名振清,字飘萍,学名锡康。浙江东阳人。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与陈布雷、邵元冲等人同学。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结识革命志士徐锡麟,与鉴湖女侠秋瑾也有过鸿雁往来,秋瑾殉难前五天还给这位21岁的青年学子写过一封短信。1909年毕业后,邵飘萍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邵飘萍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创办《京报》自任社长。1919年,五四前夜在北大校园内作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卖国罪行。他大声呼吁:“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京报》为了支持五四运动,自然是不吝版面,极为用力。同年8月,段祺瑞下令查封《京报》,邵飘萍遭到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东瀛。1920年春,段祺瑞政府被推翻,邵飘萍闻讯后立即辞去《朝日新闻》社的编务工作,回国重振《京报》。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年,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参加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10月,北京正式成立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为领导人。对于邵飘萍,并非李大钊没有邀他共同参与,而是邵飘萍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为了维护新闻报纸的客观性,认为不宜参加党派组织。但他第一次亡命日本时,即与李大钊相识而相知;他第二次亡命日本归来后不久,就开始和李大钊、高君宇、邓中夏、罗章龙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来往,共商国是。所以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一直关注着这位热情传播马列主义和介绍苏俄十月革命经验的报人,认为这样有社会影响的人,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是党组织的一种遗憾。于是在不断联系中做工作,最后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成为一名特殊秘密党员(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6年7月10日下达(86)组建字103号文件,认定邵飘萍于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邵飘萍严守秘密,除与介绍人保持单线联系外,包括夫人在内,至死也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此前,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龄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1926年国民军在撤出北京前,京畿警备总司令鹿钟麟曾经三次到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京报馆,劝说邵飘萍离京避难。邵飘萍则认为“报纸是民众的喉舌,放弃《京报》,就等于放弃与敌人作战”,决心固守京报馆。奉军污称邵飘萍是“卢布党”,传言要抓他。邵才躲进了德国医院。4月24日,邵听从被张作霖重金收买的张翰举谎说“没事了”,信以为真返回报馆,想更换一则新闻。当他离开报馆刚出魏染胡同,就被奉军密探抓走,并被抄了家,封了报馆。4月26日凌晨,奉系军阀在天桥刑场将邵飘萍杀害。临刑前,他还表现了一回黑色幽默,向监刑官拱手道别,调侃道:“诸位免送!”然后他昂首面对尚未露出一丝晨曦的天空,哈哈大笑,枪响之后,他的笑声才戛然而止。

袁世凯当政时期,李大钊与邵飘萍共同反对袁日“二十一条”,参与“倒袁护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同是舆论先导和直接发动者;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是先行者;李大钊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座右铭,而邵飘萍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语源同出明朝忠臣杨继盛的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可见二人志趣相投,心灵相通;此后更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原因先后被同一军阀张作霖杀害。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邵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