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熙鸿(1891—1956),字仲逵。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上海。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905年,考进上海电报局当练习生,业余自学英语和理化知识。1907年初,在上海电报局工作的谭熙鸿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因革命秘密工作需要,当年转到天津电报局任译电员,成为“京津同盟会”的成员。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谭熙鸿被委任为孙中山秘书,负责电讯组工作。
不久,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卸任前,他召见秘书处工作人员询问他们的去向,一部分人不愿北上事袁,希望出国学习将来以所学报效祖国。谭熙鸿等二十余人,经孙中山批准,由稽勋局首批派往欧美各国留学。史称这些留学生为“稽勋留学生”。
1912年11月,只有小学毕业学历的谭熙鸿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农业科学与生物学。1919年夏,谭熙鸿获得法国国家博物学硕士学位。同年秋,学成归国到达上海时,被孙中山留在身边协助工作。蔡元培希望谭熙鸿去北京大学任教,他同孙中山协商,孙中山最终同意放行。
当时北京大学没有生物学系,谭熙鸿先在哲学系任教授,讲授进化哲学兼教法文。他讲授的“进化学说”,与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和“史学思想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王星拱的“科学概论”、张竞生的“康德学说”等,“具有较高水平,受到同学欢迎”。谭熙鸿在北大哲学系执教的同时,受校长蔡元培之托负责筹办北大生物学系。
谭熙鸿为人坦诚、公正、稳重,深得蔡元培校长的器重与北大同事的信任。他进北大时间不长,就先后被指派或推选为校聘任委员会、组织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的委员,代理总务长,《自然科学季刊》召集人,校评议会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成为蔡元培所倚重的核心人物之一。
蔡元培主持北大校政时,校长没有副职,校长室秘书起副校长、代校长的作用。蔡元培在校工作期间,先后只任命过徐宝璜、谭熙鸿和李大钊三位教授为校长室秘书。蔡元培很多重要活动,都由谭熙鸿代表出席。
谭熙鸿在北大与李大钊的关系密切。许多校内外的进步政治活动或社会活动,都同李大钊一起参加。1921年上半年,北京国立八所高校教职员为抗议政府拖欠教育经费和教职员工资,成立联席会议开展索薪运动,推选马叙伦、谭熙鸿为正、副主席,李大钊为联席会议《半周刊》总编辑。6月3日,联席会议发动八校师生到国务院请愿,遭北洋政府军警镇压,马叙伦、李大钊等受伤,史称“六·三”血案。1921年8月,谭与李大钊等发起组织北京八校“太平洋问题”研究会。1922年5月4日,谭熙鸿在《晨报》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指出现在中国的病症是重到极点了,能够医治的办法只有快些把“新的活的来代替旧的死的”,而五四运动就是这个方法的新起点。1922年11月,北京学生读书会成立,李大钊、谭熙鸿到会讲话,并一起被聘为导师。
谭熙鸿拥护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1923年下半年,他与李大钊等北大教授,多次会晤来华的列宁代表加拉罕,敦促中苏友好。1924年2—3月,与李大钊等41名教授两度联名致函北洋政府外交部长,要求恢复中苏邦交。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谭熙鸿除了受孙中山邀请与会外,还同李大钊等六人被推选为国民党北京支部代表出席会议;4月,负责北方事务的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李大钊任组织部长,蔡和森任组织部秘书,谭熙鸿任农民部长。由于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北方地区革命活动蓬勃开展。为此,北洋政府多次通缉国共两党北京地区负责人与进步人士,谭熙鸿名列其中。1926年3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遭到血腥镇压,史称“三·一八”惨案。事后,北洋政府通缉李大钊、鲁迅、谭熙鸿等48人。1927年4月,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惨遭杀害。谭熙鸿被迫离开北大南下杭州。
谭熙鸿的夫人陈纬君是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同父异母妹妹。1922年3月,陈纬君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猩红热病逝,留下一双才两岁和几个月的儿女。在她逝世100天时,蔡元培、李大钊、李四光等10位教授联名发起举行追悼会,并撰写“谭陈纬君夫人行状”。
1927年5月,谭熙鸿任公立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在省长张静江支持下,为培养蚕桑事业各方面人才,改良蚕种,改进饲育技术方法,提高蚕丝品质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1929年他还协助张静江筹划举办闻名的西湖博览会,舆论称那是“一次面向世界的成功”,是这位“民国奇人创造的空前奇迹”。
新中国诞生后,谭熙鸿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