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1887—1960),名履恭。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幼时随父在近代教育家严修创办的家塾中就读。这所家塾半日读四书五经,半日读西学。西学由张伯苓执教。1904年严氏家塾改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陶孟和成绩优异,旋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留学。1906—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
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陶孟和极力支持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改革主张和措施。在本职工作之外,在多方面出力襄助蔡元培的校务工作。1919年,陶孟和赴欧考察时,特别注意为北京大学罗致人才。当时他在英国见到李四光和丁燮林(丁西林),即盛赞他们为“不多觏之才”。后来李、丁两位俱被蔡元培延聘至校。他是参与管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委员,负责英文杂志的选定工作,和李大钊共事。由于他知识广博,尽职尽责,所选的杂志,非常恰当。他出国时,也要热心为图书馆选购图书。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陶孟和积极参与其中。在编辑学校刊物方面,他是《社会科学季刊》的编辑员、《北京大学日刊》的顾问。《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5日刊载的《欧战后之政治》,标明“陶履恭教授在中央公园之演说”;12月6日刊载《庶民的胜利》,标明“李大钊主任在中央公园之演说”。陶孟和还曾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哲学研究会。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陶孟和正是这时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相识相知、共同战斗的重要一员。他担任《新青年》编辑,对《新青年》非常热心,尝与友人盛赞《新青年》的精神。1918年3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3号上的《社会调查》一文,明确指出当时农村生产关系的封建性质,是近代最早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文献,为中国近代政治学、社会学研究奠基。在《新青年》编辑出版过程中,诸多问题如论自杀、论男女平等、论自由民主、论白话文等,和李大钊观点相同,文章多产,激扬文字。1920年8月1日胡适组织的《晨报》上刊出的《争自由的宣言》,李大钊、陶孟和都是签名者之一。
这一时期,陶孟和还非常赞赏苏联的变革与发展。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陶孟和表示了深切的悼念。2月26日,与李大钊、马叙伦、郁达夫、丁燮林、沈尹默等47位教授致函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求政府与苏联恢复邦交。函中特别指出:“苏俄以平民革命推倒帝制……其显扬民治,实吾良友。”
从1914年至1949年,陶孟和除了领导组织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工作以外,自己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研究。自1935年起,陶孟和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南京解放时,中央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所都留在了南京或上海。社会所工作人员没有一人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所中财产,包括图书资料没有丝毫损失。经陈毅向党中央力荐陶孟和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0年4月17日,陶孟和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