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双清居士。湖南凤凰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立宪运动中沟通于袁世凯和梁启超之间,希图以立宪消弭革命。1912年4月,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袁世凯拉拢进步党人组阁,任北洋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1914年2月,因涉嫌热河行宫盗宝案辞职。
熊希龄宦途受挫后,乃转向慈善和教育事业。1917年8月京兆各县水灾,他被特派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尽力抚恤流亡,赈济饥乏,复创办慈幼局,收养难童。熊希龄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是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留各地的孤贫儿童。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招录孤贫儿童640名。1926年孤贫儿童达1704名。
1918年,北大教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向熊希龄寻求帮助,支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熊爽快应诺。当年那批湘籍青年赴法得以成行,熊出力甚巨。1921年,蔡和森、陈毅等留法学生因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购买军火而遭法当局遣送回国,这下苦了留下来的女留学生熊季光、蔡畅等人,她们断了生活来源,可谓度日如年,便写信给前期回国的向警予求助,向警予只好去找熊希龄。熊出面求情,政府当即拨款十万元救助留法学生,使她们渡过了难关。
熊希龄同情共产党人,敬重李大钊。1921年,熊希龄、李大钊等创办“俄国灾荒赈济会”,熊希龄任会长,李大钊任文书股副主任。
1933年4月,熊希龄等人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6月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病逝。1934年秋,李大钊的子女李光华和李炎华兄弟生活和求学遇到很大困难,在白色恐怖下,熊希龄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将兄弟俩一同招收为香山慈幼院的正式学生,享受生活、学习全部免费待遇,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李大钊的子女50多年后忆及在香山的那段时光,深情地说:“对我来说,香山慈幼院的那段生活不仅仅是一般的过去,如果回忆我的大半生当作欣赏一场音乐会,那么香山的那段生活就是这场音乐会中一支最优美动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