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扶青(1891—1978),名永兴,字辅卿。直隶(河北)乐亭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杨振彩,一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品行端懿,且富爱国情怀,是乐亭“老呔帮”闯关东经商的佼佼者。他的人格风范,对于儿子杨扶青影响很大。杨扶青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乐亭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成绩优秀,备受全校师生器重。1909年考入直隶水产讲习所(现天津水产学院)。
李大钊和杨扶青作为乐亭同乡同在天津读书,彼此相知,但未曾见面。1910年暑期,他们回乡度假在火车上巧遇而相识。从此二人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在天津读书期间,经常在节假日相聚,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杨扶青遇到难解的社会问题,总是向李大钊请教。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杨扶青忧心忡忡,就国家命运问题曾请教过李大钊。李大钊怀着忧患、愤恨的心情先后撰写了《隐忧篇》和《大哀篇》两篇文章,在《言治》月刊上发表。杨扶青读后心中更觉亮堂,从此他不顾家庭约束,决心追随李大钊,为挽救危难的中华探索出路。
1913年冬,李大钊为寻求救国的真谛,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时隔一年之后,杨扶青考取官费到东京水产讲习所深造。从此他们又得以相见。面对当时国内的政局,李大钊在东京秘密组织“神州学会”,积极开展反袁活动。杨扶青欣然参加了这一爱国组织。
1916年5月,李大钊回国后,杨扶青在东京继续坚持爱国活动。他联合中国留日进步学生创建进步团体“新中学会”。该会规定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刷新(即改造)中国为宗旨。又确定以“赤心”为会徽,表示赤胆忠心致力于中华之崛起。在此期间,杨扶青把他的公学金全部拿出来作为“新中学会”的经费,他自己则去勤工俭学。
在留日期间,杨扶青把中国与日本相比,看到日本实业发达,国力富强,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之一是实业不振。他回国后,立即与同乡酝酿,拟在盛产水果和海产品的昌黎县创建一个食品罐头公司。特意写信征求李大钊对这一想法的意见。李大钊非常赞同杨扶青的这—创举。此后,杨扶青集资20多万元,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在昌黎县城创建了“新中罐头公司”,产品牌号以“赤心”为商标。
1919年7月,李大钊回乡度假时,中途特意在昌黎县停留去拜访杨扶青。
在李大钊从事革命活动处境困难的时候,杨扶青鼎力相助。1924年春,反动军阀政府下通缉令抓捕李大钊。不久,党中央决定让李大钊作为中共首席代表,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会议,所需经费一时难以筹齐。李大钊想到了他的好友杨扶青,坐夜车赶到昌黎,没等把来意说完,杨扶青满口答应,顺手写了一封信,让李大钊路过哈尔滨时到新中罐头公司设在哈尔滨的分庄提取银币500元。又亲自掩护李大钊离开军警密布的昌黎县城,赴苏参加会议。
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后,杨扶青曾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奔走,欲出巨款托人进行营救。他惊闻李大钊殉难,悲痛万分,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矢志完成李大钊的未竟事业。
抗战时期,他协助宋庆龄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从事工业品和军火生产,供军需民用。在重庆时,他通过周恩来的关系,先后介绍刘绍瑞等30多名有志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解放前夕,他在北平开设的工厂,成为我党华北地区城工部设在城内的一个秘密联络站。该站由刘仁亲自领导,通过三条路线与解放区进行情报联系。解放后,杨扶青任中央政务院参议室参事、农林部副部长等职,全国人大二、三、四、五届代表。1978年2月22日逝世。